在很多經銷茶葉店(館)及有的茶書茶文中,甚至有的大部頭茶葉全書,都把茶的“名叢”誤寫為“名樅”。這在產茶當地和茶界人士中,尚知其意,而業外人士若按字面去解釋,則感莫名其妙。
“名叢”是從武夷菜茶中挑選出來的優異茶葉。在歷史上,由于大都采用有性的茶籽繁育,非常容易產生變異。武夷山茶農及茶家,則根據這些茶樹的不同特征和情形,遴選出各種茶叢,冠以雅名,單獨制作。早在明代就有珍品“白雞冠”,清代及民國初年,名稱越來越多,竟達千余種。其大體是根據生產環境、茶樹形態、葉片形狀、葉子顏色、發芽遲早、茶品香型、傳說故事、種植年代等方面來命名,至今尚見記載的達280個。這些茶名頗具文彩、富有內涵,且品質優異,深得認同,為武夷巖茶一大特色。2002年國家批準的《武夷巖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條例中,將“名叢”統歸作為武夷山一大類產品茶,并訂有感觀標準。
另外,還有廣東的鳳凰單叢等。
“叢”解釋為:“聚集,如:叢生”(見《辭海縮印本》,40頁,1979年版);“叢”字的繁體字為“鼗”,釋之為:“叢生的草木”(見《漢語大詞典》2卷891頁);“鼗”字的異體為“橫”。《漢語大字典》第二卷1323頁上釋之:“橫,俗鼗字,草木叢生。”
據查,“鼗”用于武夷“名叢”,最早見諸于林馥泉1943年《武夷茶葉之生產制造及運銷》(鉛印本)。后來有人將此字自行想當然地簡化拼合成“樅”字。
“樅”字,其繁體為“檄”,音(ZONG,沖),其義為:樹木名:柳杉、松;姓:如漢代有樅公;縣名,樅陽:在安徽省南部(見《辭海縮印本》,1275頁。1979年版)。
據以上的詮釋,“叢”、“樅”含義根本不同,因此武夷名叢和其它單叢的“叢”不可用“樅”。陳家懋《中國茶經》、王鎮恒《中國名茶志》中也均用“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