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不要輕言“西方不亮東方亮”
先是美國,后是歐洲,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正在席卷全球,颶風過處,狼藉一片。先是美國房市不行了,報道鋪天蓋地;再便是歐洲的統一貨幣歐元下跌了,報道你追我趕,新聞繪聲繪色。于是有媒體興奮地發出呼喊:“西方不亮東方亮”了。
西方不亮東方亮?若真如此,那是好極了,中國人有福了。媒體的樂觀可能也有根據:比如中國十月份(2008年)的GDP還達到9%呢;又比如,45個亞歐會議成員的國家首腦、政府首腦、地區組織負責人和代表云集北京開了一個亞歐首腦會議;還有不少地方政府伸手救房市,也納進了“東方亮”的“政績”之中……。但是,所有這些,都不能證明中國的經濟高枕無憂,不能證明中國經濟超然物外、一枝獨秀!恰恰相反,許多重要事實都有一個指向:中國,同樣不能置身于這場全球金融危機之外。比如中國的外向型企業就已受重創,中國的股市、房市也受到影響。所有這些,都不能盲目樂觀了。
不錯,媒體應及時引導輿論,引導大眾,比如此時,非常時期,就應當引導社會堅定信心,團結一致,共克時艱,渡過難關。這也是在中國召開亞歐首腦會議的宗旨。但正面引導,決不意味著喊口號、貼標簽、簡單化,更不能隨意唱高調乃至“忽悠”。
真的希望媒體好自為之,取信于民。這,也是媒體不至于“不亮”而“常亮”的秘訣。(摘自人民時評)
新媒體的“表達疆界”亟待立法規范
從近年來我國發生的多起網絡熱點事件來看,新媒體作為個人或群體利益表達平臺的特征日益明顯。但目前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健全,正常的利益表達得不到充分保障,侵權的利益表達又難以受到懲罰,當前應切實研究如何通過改進立法來規范新媒體的“表達疆界”。
單就針對新媒體的法律法規條文而言,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電子出版物管理暫行規定》等對新媒體上的利益表達已經進行了一定規范。但在實際司法實踐中,許多“網言網語”都難以清晰界定是否違法。縱觀整個2008年,只有“汶川大地震”和“楊佳襲警案”的造謠者受到法律制裁,其他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網絡謠言都因“網絡惡搞”和“網絡謠言”界限不清而難以受到追究。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博士盧家銀說,傳統的成文法在認定違法時,其對象是產生某種后果的社會行為,而新媒體上的非理性表達行為主要是通過虛擬化的觀念或符號影響他人,如在博客、電子公告牌(BBS)、即時通信工具和手機短信等上發表批判的、諷刺性的、“惡搞”類的言論。有時候,傳統法律是很難確定這樣的行為是否是社會行為;也很難判斷這種表達和交流產生了何種影響,以及這種影響所帶來的后果及嚴重程度。
上海市人大代表徐曉青律師認為,以網絡謾罵、網絡“惡搞”為代表和帶有“網絡暴力”傾向的“人肉搜索”,在虛擬世界以正義為名實行“道德審判”和言語霸權,侵害了他人的表達權、名譽權或隱私權等基本權利,這樣的行為也是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的。
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在審議《侵權責任法(草案)》,草案中可能對網絡侵權作出明確規范,網絡服務提供者明知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服務實施侵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互聯網和法律專家都對這一法律條文持肯定態度,但同時也指出在如何界定“明知”的問題上,必須要有更加精確而具有可操作性的解釋。 (摘自《瞭望》)
喻國明:20%,一個應該嚴重關注的數字
據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的有關調查顯示,因為新興媒體的崛起,僅僅從2003年到2007年,中國內地的讀報人群的比例就從占全體居民的28%下降至22%。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即使2008年以來的這一輪報紙漲價所造成的讀者流失率我們按照低限的7.5%來計算,換算成居民人口的比例約為1.65%,如果再加上每年被新媒體正常分流的占居民總數1%-1.5%的報紙讀者,合計將有3%的居民退出讀報人群,中國的報紙讀者比例將低于居民總數的20%——這是一個應該受到嚴重關注的數字!
傳媒市場的研究表明,某一媒介的“消費者”比例是否超越人口總數的20%,是判斷其是否是社會上主流媒體的一個重要指標。目前,中國的網民數量已占全國居民人口總數的23.8%,其作為主流媒介的地位日益顯現。相形之下,報業的讀者群跌至20%以下,則很可能使報紙作為主流媒體地位受到根本性的撼動。
但是,報紙如不漲價,報業經營的巨大成本壓力如何排解呢?首先,是要通過報紙內容與廣告的多介質呈現,即將其呈現的介質形式延伸到移動電視、樓宇電視、電子數字屏等作為市場終端的“環境媒體”上,實現同一內容資源和廣告資源的多次售賣和使用,在這種多重售賣中實現價值的多重回報;其次是加速報紙從紙介質到數字化介質的轉型,這不但使報業經營能夠擺脫紙價不斷上漲的壓力,而且,數字化的介質形態也將為報業經營的現代化提供豐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