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框架理論對《紐約時報》在北京奧運會期間的報道進行了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框架分析 紐約時報 北京奧運會
一、緣起
本文以《紐約時報》在2008年8月5日至25日間,即北京奧運會期間對于中國的報道為例,展開相關的分析。選擇《紐約時報》是因為該報作為一份在全球范圍內發行的嚴肅報紙,具有相當的社會影響力,能讓我們更為透徹清晰地了解西方媒介對于中國國家形象的宣傳策略以及其本質特征。
二、研究方法、內容和意義
1、研究方法
本文試圖通過框架構建的方法來還原《紐約時報》對北京2008奧運會報道的真實情景。
框架構建的理論假設遵循的原則是“社會現實是人們經過社會行動和互動構建的。”所謂的“框架效應”,即同一組資訊經由不同的表達導致不同的決策選擇①,著名傳播學家戈夫曼認為:框架是人們了解外在事物的基礎,是人們了解、指認以及界定經驗的根據②。也就是說戈夫曼強調框架是人們將社會事實轉換成主觀認識的重要的條件。加姆桑(Gammson)認為:框架是人們組織事務的原則,能夠為人們提供事務整體性思考的基礎,針對一系列的符號活動來構建其意義。吉特林也對框架理論進行了相應的解釋,他認為:新聞媒介通過對一系列社會事件相關材料的選取來表現對這一系列社會事件的相應的評判③。因此,我們可以獲知,框架理論具體到新聞報道中,框架就是一種意義的構建活動,構建部分社會事實、選擇部分社會事實從而來凸現此類社會事實。新聞框架存在于任何新聞之中,它包括新聞的來源(決定新聞事件從何種角度被闡釋)、新聞文本材料(包括新聞標題、新聞的關鍵詞、新聞中的高頻詞以及新聞通篇的語氣等等)、新聞媒介內部人員的價值觀、受眾群體的價值判斷以及此類新聞借以存活的社會文化(這也是我們所說的框架的真正的緣起)。通過對框架理論的回顧,我們可以發現,任何符號系統的轉換與變化都涉及到了框架理論,對于此類新聞事件的展現與剖析也就是對于相應框架的展現④。
2、研究內容
本研究所涉及的內容均為《紐約時報》對北京奧運會的相應的報道。它涵蓋了體育(主要部分)、經濟、政治、文化和世界形勢等多個方面,報道體裁有消息、評論。由于條件的限制,筆者選取了《紐約時報網》相應時間段的資料(資料來源:www.newyork.com)。樣本選取時間是從8月5日至8月29日北京奧運會期間的新聞報道,這個時間段既包括了奧運會前夕,也包括了奧運會閉幕后的后續報道,所以更具有全面性。在此時間段,共獲得相應的報道168篇。
3、研究意義
本研究意義在于通過《紐約時報》關于北京奧運會的報道的框架分析,來探討西方主流媒體如何構建中國的國家形象,有沒有突破“刻板成見”的怪圈。
三、《紐約時報》對北京奧運會報道的框架分析
本研究收集了《紐約時報網》對于北京奧運會的相關報道168篇。研究主要涉及新聞框架要素是新聞報道標題,兼顧一些關鍵詞與基調、高頻詞的分析。
(一)樣本標題的分析
通過對《紐約時報網》奧運會報道標題的分類、統計分析來透視《紐約時報》對于中國國家形象的議題的構建。
1、直接性標題的議題分析
(1)總體報道量
樣本中直接關于體育報道的標題有100篇。這些報道主要集中在其體育和評論欄中。從總量來看,其努力塑造美國的體育明星和美國的一些強勢項目。而對于中國的一些傳統項目的報道量不足,甚至避而不談。
(2)標題涉及體育項目類型的分析
從樣本看出,它在構建中國體育運動的形象時,并不是突出中國體育的那些傳統項目,而是對于中國體育的薄弱項目進行構建,同時這些薄弱項目又是美國大眾比較喜愛的。具體分布是:游泳、籃球、排球、體操、田徑、拳擊。報道大多集中在《紐約時報》的體育版,具體分布如下:直接關于菲爾普斯的體育報道(23篇,占23%),關于籃球的報道(22篇,占22.%,其中關于姚明的報道只有2篇),關于排球的報道(12篇,占12%,其中對于教練郎平和中國隊的報道4篇),關于體操的報道(2篇,占2%),關于田徑的報道(8篇,占直8%,其中對于劉翔退賽的報道有3篇),關于乒乓球的報道(3篇,占3%),關于拳擊的報道(1篇,占1%),余下的則是其他國家選手獲獎的報道。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紐約時報》在對奧運會體育項目的直接報道上,主要是抓住美國的一些傳統項目和美國大眾眼中的體育明星進行強有力的塑造,并且從不同的角度予以報道。但是對于中國的一些傳統優勢項目,它沒有進行選擇進行重點密集的報道,而是通過選擇一些弱勢項目以及一些超級明星震驚性消息予以報道。例如:《紐約時報》8月10日的一篇報道是,《由于受傷和挫折,姚明珍惜奧運會的機會》,8月18日的是《由于阻礙,中國人巨大的希望落空了》,另一篇是,《疼痛遠遠超過了一個國家英雄的腿》。從這些標題看來,《紐約時報》為美國大眾構建了中國的兩個英雄式的體育人物的悲劇,以及中國民眾對于這兩個英雄式人物獲勝希望的瘋狂寄托。在對中國強勢項目乒乓球的構建時,《紐約時報》的選詞也是別有用心,如8月19日的《中國球迷因乒乓球獲金而發狂》,使用了“發狂”(go wild)這個貶義詞。
2、間接性標題的議題分析
《紐約時報》有相當一部分是間接性的報道。這里所說的間接是指這些報道不是對于奧運體育項目的直接報道,而是對奧運會和奧運會體育項目相關事件的報道。
(1)總體報道量
通過對間接性報道標題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這類報道大多集中于《紐約時報》版面的世界版(40篇,占58.8%),商業版(10篇,占14.7%),科技版(1篇,占1.47%),文學藝術版(2篇,占29.4%),評論版(6篇,占的8.8%),體育版(7篇,占10.3%),紐約區版(2篇,占29.4%)。雖然北京奧運會是一場全球性的體育盛會,但是我們通過數據發現,《紐約時報》排在世界版的新聞議題已經超過了對奧運會間接性報道的一半以上。對于《紐約時報》來說。排在世界版的新聞議題通常被認為是比較重要的,也是相當一部分受眾比較關心的。這里其實也是《紐約時報》進行的“話題設計”,“話題設計理論突出傳播實踐中的輿論導向性和政治性”,“話題設計理論實際上突出了傳播的強烈的意識形態特點和政治性”⑤。
(2)間接性報道分析
加姆桑認為框架定義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界限,就是對于新聞事件的選取過程,另一類就是架構,也就是人們如何去解釋世界的過程⑥。《紐約時報》對于北京奧運會直接性報道的特點如下:
政治類問題仍然是報道的重點——就本研究所選取的樣本而言,政治類話題有26篇,占世界欄的65%,應該說是一個較高的比例。這些報道主要集中在西藏問題、人權問題、中國國內的抗議示威活動,還有一些與奧運會相關的政治問題。其中關于西藏問題的有6篇,關于人權問題的有2篇,關于國內示威活動的有7篇,與奧運會相關的有10篇。
商業類報道聚焦于本國企業——涉及商業的報道共有10篇,其中關于NBC的有4篇,關于中國電視的只有1篇,關于菲爾普斯的1篇,余下的是關于美國的一些企業。
科技、社會生活及體育報道超級鏈接,由此及彼——通過對標題的巧妙設計,能夠使美國大眾超級鏈接。諸如:8月5日《在北京的濃煙中跑步》,8月6日《時差不是問題,但就是要和炎熱和濃煙抗爭》,這兩篇報道標題的巧妙之處就是《紐約時報》“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它通過說濃煙和炎熱,其實是在批評中國的環境問題已經很嚴重了。
(二)新聞樣本總體的分析
(1)通過對《紐約時報》北京奧運會報道的所有樣本內容及類別的分析,可以發現,它對于此次奧運會的報道涉及面較廣,但是重點是在體育方面,畢竟這是一次全球性的體育盛會。總體來說,這次奧運會報道沒有脫離主題,但是在突出主題的過程中,它使用了巧妙的手法兼顧了其他的新聞議題。由于去年年初的西藏暴動的影響,致使《紐約時報》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西藏問題,但是就總體報道來說,這只是占了很小的一部分。這次報道脫離了以往的“中國威脅論”的論調,而是就目前中國國內存在的各種社會問題以及環境問題進行“話題設計”,從而為美國大眾構建出對于中國的初步印象。那就是中國應該為現在日益惡化的世界環境問題負責。《紐約時報》對于中國環境問題以及西藏問題的高度關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美國大眾對于中國國家形象的構建。
(2)框架構建的另外一個方面也體現在新聞報道方式上。西方新聞界非常講究平衡報道的原則,他們認為在報道事物好的方面的同時也要兼顧其他不好的方面,在突出事件的主要方面,表達自己的傾向性的同時,還要涉及事件的其他面。這種做法可以使受眾產生報道全面、客觀的印象。以《紐約時報》8月13日的《在壯觀的奧運表演中有一些技巧的聲音》為例,主要是針對奧運會開幕式上的假唱的。它一方面肯定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表演的壯觀,但是另一方面又否定了假唱這種欺騙的行為。通過這個標題,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主要意圖是批評假唱的行為。
四、結語及啟示
《紐約時報》此次奧運會既報道了真實的奧運會,為美國大眾構建了一個真實的、完美的、盛大的北京奧運會,同時又為美國構建了一個存在多種問題的中國。環境問題、西藏問題、人權問題以及種種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紐約時報》為美國大眾構建的中國的國家形象或許可以為我們去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一個框架,提供一種參考意見。我們對于諸如《紐約時報》之類的西方主流媒體關于中國的報道,一定要用一種平和的心境去進行解讀。■
注釋
①潘忠黨:《架構分析:一個亟需理論澄清的領域》,《傳播與社會學刊》,2006第1期
②(美)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③劉澤江:《新聞框架理論探析》, 《大學時代(B版)》,2006年第3期,第25頁
④張詠華 殷玉倩:《框架理論透視下的國外主流媒體涉華報道——以《英國《衛報》2005年關于中國的報道為樣本分析》,《新聞記者》2006年8月
⑤張洪忠:《大眾傳播學的議程設置理論與框架理論關系探討》,《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10月第十期
⑥劉康:《文化·傳媒·全球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07級傳播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