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地方電視臺 文藝節目 傳統文化
2008年底,我們鹽城電視臺城市公共頻道經過資源整合和欄目改版,創辦了一檔旨在弘揚地方特色文化,愉悅廣大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電視欄目《2009歡樂匯》。盡管欄目創辦和運作僅兩個多月,但已受到地域觀眾的廣泛歡迎,收視率在鹽城地區各類電視欄目中一直居領先位置,尤其是反映鹽城地方特色文化、地方民間文藝和地方戲劇淮劇的節目,廣受觀眾稱贊,經常有觀眾來人來電建言獻策,表達心聲。這事讓我思緒起伏,感觸頗深。地方臺電視文藝節目如何才能貼近受眾、雅俗共賞呢?筆者結合創辦《2009歡樂匯》的實踐,談幾點感悟:
一、做好節目本土化定位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同時指出:“要積極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堅持正確導向,弘揚社會正氣”;“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其實,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發展,都是在既有文化傳統基礎上進行的文化傳承、變革與創新。如果離開傳統,割斷血脈,就會迷失方向,丟失根本。在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的今天,在各種媒體競爭空前激烈的情況下,許多地方電視臺都打出了 “本土化定位、特色化生存、差異化競爭、品牌化發展”的招牌,盡管語言表達不一樣,但都會瞄準地方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試圖以本土化節目占領市場,與央視、省級衛視大媒體爭食杯羹。原因很簡單,因為本土文化內涵豐富、內容廣泛,形式多樣、表現活潑,又發生在本地、表現在民間,有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報道題材。只要做得好,觀眾愛看,就有了觀眾緣。有了觀眾緣就有了收視率和競爭力,生存發展的空間就更為廣闊。
《2009歡樂匯》植根于鹽城這片富含鐵軍紅色文化、濕地綠色文化、海鹽白色文化的沃土,面對的是850萬鹽城城鄉觀眾,就必須把節目的定位放在鹽城的紅色、綠色、白色文化基礎之上。前幾年,鹽城市為建設“文化大市”和“文化強市”,曾經啟動規模較大的特色文化和民間藝術普查,共匯集180多種特色文化樣式和250多種民間藝術種類。鹽城9個縣(市、區)中有6個縣(市、區)擁有傳統淮劇團和地方民間淮劇社團近30個,淮劇票友和愛好者有200多萬人。在這樣的目標受眾群體中必須把鹽城特色文化和淮劇文化作為欄目宣傳的主要內容。為此,我們在《2009歡樂匯》欄目中設立“唱響淮劇”“戲迷互動”“小品薈萃”“相聲串燒”“歌壇新秀”“美色鹽城”“民間絕活”“書畫名人”等子欄目。欄目總長設定40分鐘,每天一個主題,周一至周六分門別類介紹鹽城特色文化和民間藝術,周末專設《相逢在周末》專版,專門介紹淮劇名家、名票的各種特色唱法和新編節目。運行兩個多月來,出現了收視率拾級登階的喜人情況。實踐使我們認識到、地方臺電視文藝節目只要緊貼“地皮”才能有效避免與央視、省級衛視的同質競爭,在媒體激烈競爭的態勢中獲得一席之地。
二、電視文藝節目貼近“地皮”的幾個抓手
1、圍繞當地黨委、政府的重大文藝活動抓好節目采制。節目創辦初期,適逢我們鹽城市舉辦“首屆丹頂鶴藝術節”和“濕地之都大型經貿洽談會”,全市各縣(市、區)都派出民間藝術表演團隊,龍舞、滾獅、旱船、跑驢、高蹺、花擔、蓮湘、蚌舞、大頭娃娃等各種民間藝術表現形式異彩紛呈。我們及時采制各類表演節目,加以介紹點評,既體現熱烈場面,又宣傳民間藝術表演知識,得到了觀眾的廣泛好評,也受到了市委、市政府領導的稱贊。
2、圍繞傳統節日抓節目采制。我國的傳統節日源遠流長,各種民俗文化活動內容繁多,文化底蘊也極其深厚,比如,元宵節賞花燈;清明節掃墓、插柳、祭炎黃、祭祖先;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賽龍舟、搞會船、搞舞龍舞獅大賽;七月七看巧云、借牛郎織女相會舉辦“中國情人節”;中秋賞月舉辦“團圓節”;九月初九舉辦登高節、敬老節、菊花展、菊花會;冬至搞冬季服裝節;臘八搞“粥食文化節”等等。絢麗多彩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風俗,在世界風俗史上不可否認地占有重要的地位。這其中,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各地皆有各種與傳統節日內涵有關的民俗文化活動和經濟促銷活動。既可以 “以民俗文化搭臺,唱經濟大戲”,也可以“以經濟促銷、推介活動為由頭,唱民俗文化大戲”,做好自己的文藝節目。今年元月26日至2月16日我們鹽城舉辦2009“鹽瀆風情”新春燈會,特地從四川自貢請來燈彩藝術大師,在本市鹽鎮水街和東進路一條街布置了33組、2000多盞各色彩燈,其中“鳳戲牡丹”、“龍騰盛世”、“淮劇之鄉”、“鐵軍東進”、“海鹽歷史名城”等組燈,富含鹽城特色文化底蘊。這是鹽城改革開放以來,利用春節和元宵節舉辦的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燈會。每天吸引觀眾20多萬,我們利用這一機遇,及時采制了多檔文藝節目,播出后效果也相當顯著。
3、圍繞文化、文聯部門舉辦的各種活動采制節目。我們鹽城文化、文聯系統各類活動常年不斷,僅去冬今春文化部門就舉辦了“廉政文藝節目匯演”“世界戲劇節——淮劇節目匯報演出”、“歷代名人書法美術作品展覽”“收藏精品展覽”“2009送春聯下鄉活動”“唱響淮劇新春聯誼會”等系列活動。每次活動我們都派專人進行采訪,錄制各類專題節目,并加以評點。節目播出后,觀眾普遍反映我們的節目老少皆宜、雅俗共賞,極富地方特色。
三、做好電視文藝節目要注意的有關問題
地方臺創辦電視文藝節目,一般都歷史不長,相對缺乏人手、缺乏經驗,也缺乏必要的經費和物質條件。要把一檔電視文藝節目創辦得群眾喜聞樂見、老少皆宜,就必須牢固樹立精品意識、品牌意識,寧缺勿濫。實踐中還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要注意地域特色,考慮受眾的欣賞習慣和欣賞需求。俗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觀眾有一方的欣賞需求”。電視文藝節目以娛樂元素活躍群眾身心、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就必須符合地方觀眾的口味。地方臺若是一味整合央視和省級衛視的明星大腕節目,與央視和省級衛視同質競爭,顯然不具備獨特優勢。因此,必須在采制過程中,著力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的內涵,努力彰顯地方文化特色。在鹽城,地方文化之魂是艱苦奮斗、團結拼搏、創新創業、進位爭先,家喻戶曉。鹽城是新四軍重建軍部所在地,又是黃海之濱、古老而又年輕的新興城市,到處滲透著鹽民煮海為鹽、廢灶興墾的艱苦創業精神;鹽城的特色文化底蘊是地方淮劇和雜技,以及豐富多彩的民間特色文化。電視文藝節目必須深入社區、鄉村和居民家庭,廣泛采訪,集英納粹,把群眾喜愛的文化精品奉獻給觀眾,這樣才能有一定的收視市場和美譽度。觀眾由認知到認同,最終必然會帶來良好的收視效果和社會美譽度。
二要注意圍繞欄目搞活動,防止活動與欄目定位脫節。地方臺辦文藝節目,必須依靠活動來擴大影響,聚集人氣。活動是欄目的延伸和補充,搞任何活動都要圍繞欄目做好延伸節目。現在的電視欄目,娛樂元素潛滋暗長,搞大型文藝活動,應該更具娛樂元素,要研究本地受眾的欣賞習慣和欣賞情趣,在活動中寓教于樂、寓演于樂、寓玩于樂、寓售于樂、寓買于樂。今年春節前,我們鹽城電視臺與鹽都區、亭湖區廣播電視臺聯合舉辦“‘春之歌’新春聯誼會活動”,十多家廣播電視機構自編自演了20多個文藝節目,其中我們城市公共頻道自編自演的反映禁止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私自外出參與婚禮、壽誕主持的小品《毀約》獲得了一等獎第一名。我們及時將這個節目錄制成專題并加以點評,播出后收到了同行和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這也使我們感悟到:各類文藝活動是做好電視文藝節目的“富礦”,也是電視文藝節目擴展空間、贏得受眾的“豐產田”。
三要注意與媒體內外搞好協作關系,防止同質競爭和惡性競爭。由于現在各地地方臺都有好幾個電視頻道,大家都在尋求節目經營新的增長點,尋找贏得受眾市場的優秀節目形態,因此,很有可能相繼開辦一些文藝類欄(節)目。在這種情況下,要力求避免克隆、同質競爭,避免資源浪費和節目雷同。我們鹽城電視臺《2009歡樂匯》就是基于這一考慮,在本臺率先創辦文藝節目的。在創辦過程中,我們還經常組織種類不同的座談會和審稿會,請文化界專家和臺內其他頻道的行家里手出謀劃策,提各種建設性意見。同時,我們還經常向文藝系統、文聯系統和社會上的票友、文藝愛好者征求意見,請他們為節目支實招、談感想、述意見。此舉也達到了“借雞生蛋”“借腦生智”的作用。例如,最近我們正在著手規劃如何搞好迎接建國60周年大型文藝活動,其中就有不少文化界、文聯界的行家里手為我們提了十多種活動方案,讓我們深感吸引群眾參與、集思廣益是搞好電視文藝節目的有效途徑。就電視媒體而言,要與同城的廣播、兄弟電視頻道、各種黨報、行業報社搞好協作關系,實行廣告資源互換共享,不能互相傾軋、互相拆臺。搞活動要通氣商量,防止同質競爭和蓄意壓價的惡性競爭。只有媒體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都協調處理好,才能合作共贏,減少麻煩和資源浪費。■
(作者單位:鹽城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