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筆者奔赴災區采訪,在近一個月的新聞實踐中,不僅發回了大量的報道,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次難忘的經歷,對地方媒體如何做好重大災難題材的報道有了切身體會,積累了一定經驗。
反映災情與宏揚抗震精神
從災區回來后,經常會有人問:災區的實際情況怎么樣?真是新聞里反映的那樣嗎?這樣的疑問說明長期以來我們在災難報道中,忽視對災情的反映,甚至隱藏事實,形成了一個關于災難新聞的報道模式:“輕描淡寫的災情”+“宏揚抗擊災害主旋律”。用復旦大學王中教授的話來說,過去的災難新聞報道理念就是:“災難不是新聞,抗災救災才是新聞”。這讓廣大受眾形成思維定勢,總認為有更多、更嚴重的災情沒有披露。
問題是,作為一名記者,在從事災難報道時,應該如何處理兩者關系?通過此次四川之行,筆者的感受是:首先,我國媒體在汶川地震報道中突破了“輕描淡寫的災情”的局限。其次,抗震救災的精神不是靠喊口號“宏揚”出來的,而是由無數投身這場宏大救援中的每個人共同締造的,它真實地存在、感動和激勵著每一個置身其中的人。宣傳和宏揚這種精神既是真實報道的必然要求,也是為奪取抗震救災勝利營造輿論環境的需要。
真實迅速地披露災情。在這場巨災中,我們可以看到從電視到報紙,從廣播到網絡,整個地震的本身信息得到了最充分、最及時的披露。一是客觀地反映災情。災害是個什么樣子就報道個什么樣子,不夸大,不縮小,實情實報,毫不遮掩。在地震后的搜救階段,每天災區的傷亡情況及救出人數均第一時間發布。二是時新性得到增強。從5月12日當天開始,中央電視臺和四川衛視采取的是全天候的直播形式,堅持從災區第一現場每天發回及時報道。三是災害報道再不是由新華社一家統一發稿,任何新聞媒體隨時都可以就災情采寫、編發。5月12日14點28分地震發生,10多分鐘后,新浪等互聯網上出現了第一條關于地震信息的及時短新聞,早于新華社。
在反映真實災情的同時,宏揚偉大的抗震精神同樣重要,因為首先這樣一種精神是人民群眾在抗擊這場特大地震中升華出的偉大精神。災區有巨大的物質損失,有失去親人的悲痛,同時也有化悲痛為力量的堅強面對,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感人事跡。在汶川大地震中,災區人民的堅強,援建隊伍的奉獻,全體中國人表現出來的沉穩、堅韌、團結以及中國政府和軍隊的出色表現和奉獻精神,成為貫穿整個抗震救災最強勁的主旋律,報道好這種精神是新聞真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新聞媒體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在災難中,由于社會有較大變動和震蕩,導致刺激意見的出現并匯集為輿論,而輿論又反過來影響著公眾的意見和情緒。此時如果進行了正確指導,輿論有助于抗災,反之輿論就可能成為阻力。
比如在在美國遭受“9·11”恐怖襲擊之后美國各大媒體發布于第一時間的報道,口徑相當一致。新聞報道營造出高度統一的輿論,讓美國民眾共同確認當前最大的危險是面臨恐怖主義襲擊,其他一切矛盾都被降低到次要的地步。同樣,在汶川地震中,度過緊張的搜救階段后,災區的頭等大事是恢復秩序和重建,媒體必須服務于這種需要。
當然,宏揚主旋律是需要技巧的。在巨大的自然災害面前,要因勢利導,用一個個鮮活而具體的例子說話,而不是空洞地喊口號,只有這樣的主旋律才動人,才令人信服而激起人們的共鳴。在報道中,我們著重去關注一個個具體的人,講述處于災難中的人的故事和境遇,這樣既讓讀者了解了真實的災情,同時又自然受到感染。
地方媒體如何介入全國性重大新聞報道
地方媒體對一個發生在外地的全國重大新聞如何發聲?這是目前很多地方新聞媒體所必須要面對的課題。
首先要快速反應:在重大突發性事件面前,首先要迅速判斷新聞價值,在遵守重大突發事件報道紀律的前提下,爭分奪秒地予以反應。如何快呢?此類新聞當然是第一時間派記者赴新聞發生地最好。但多數情況下,地方媒體難以做到。這樣就需要精心編輯新華社等中央媒體通稿,盡可能提供豐富的資訊。尤其是通過版面的處理,將通稿做出自己的特點。5月20日,安徽日報拿出整版焦點新聞版,利用前一天《人民日報》的評論和新華社的照片,以《五行紅旗緩緩下降 生命尊嚴冉冉升起》為標題,精心做版,取得了震撼人心的宣傳效果。
其次是報道迅速覆蓋臨近點,發揮新聞的邊際效益。重大突發事件的發生地遠離地方媒體所在地,地方媒體鞭長莫及。但憑借地方媒體的優勢,可以尋找地方媒體所在地與一個重大突發事件的交集。比如在這次地震報道中,作為安徽媒體,安徽日報不能第一時間派記者前往,不能發回災區的獨家報道,但卻可以第一時間報道安徽人民情系災區的愛心,報道安徽各界支援災區的行動。5月18日徽商大會召開,安徽日報僅僅抓住這一重大自然災害背景下的招商大會的特點,報道大會削減慶典、設立集體哀悼、舉行賑災晚會等內容,將兩個的報道自然融合,效果突出。
第三是尋找結合點,新聞本地化,增加貼近性。地震發生后,我省建設部門迅速派出援助大軍。他們在災區做些什么?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這些也是我省讀者關注的內容,加強這些報道,是將遠方的災情與我們的關注結合的關鍵點。
例如,5月23日,我省派出援建隊伍攜帶物資奔赴災區,安徽日報記者吳曉征隨隊前往,一路上不停發回援建者的活動和災區受損情況,因為有了安徽人的參與,這樣的新聞報道就做到了有的放矢。
再比如,6月初,安徽日報再次派出史力、吳林紅、李躍波、陳明四位記者趕赴災區報道。他們同樣將手中筆對準活躍在災區的安徽建設隊伍、救援人員、醫療工作者、特警等,這樣的報道既立體地呈現了災區的現狀,同時以安徽人在四川災區的行動為切口,拉近了新聞和受眾間的距離。
隨著資訊傳播手段的豐富和人們對國際、國內重大新聞需求的日益增加,作為地方媒體正將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包括安徽日報在內的地方媒體需要思索,需要進一步積累經驗。
緊扣抗震階段性主題展開報道
對一重大新聞事件進行連續報道,要注意新聞事件是動態的,發展的,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主題。地方媒體記者在進行報道時,必須以全局的思維,前瞻的視野,靈活的筆觸,扣住抗震救災階段性的特征與主題。報道的側重點要順應三個變化:新聞事件的發展變化,受眾心理的需求變化,人文關懷的擴散變化。
大地震甫一發生,山崩地裂,余震不斷,情況不詳,生死不明,社會幾乎被這一事件擊懵了。這時,信息公開是最好的社會穩定劑。媒體立即進行受災信息搜集和發布,廓清災害的大小與性質,回答彌漫社會的焦灼與疑問。這是救災報道的第一階段——災情發布階段。與此幾乎同步進行的是,現場爭分奪秒開展一場場生死大營救。在災后10天內,這是救災的第一任務,又是全社會最關注、最牽掛、最揪心的新聞點,報道必須緊緊圍繞生命救援展開。而隨著時間推移,瓦礫下的生命奇跡越來越少,人們關注的目光則更多地投向了災后余生者,報道重點需要轉向第三階段——災民安置。在受災群眾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下得到妥善安置后,即進入了抗災報道的最后一個階段:恢復重建階段。
把握這四個階段的主題變換,對于地方媒體確定直接報道的時機、力度,以及記者選擇報道的主題、方向,是非常重要的。以安徽日報為例,2008年5月23日,派出記者吳曉征,跟隨安徽第一支板房援建車隊赴川,拉開了現場采訪報道的序幕。這個時機的選擇十分果斷、正確。因為之前難以深度介入。在災情發布階段,安徽日報是“地方軍”,遠離新聞現場,缺少權威渠道,自主搜集發布災情容易失真,所以以引用新華社通稿為宜。在生命救援階段,由于交通、后勤等有關保障不足,現場對記者的容量十分有限,地方平面媒體也還是鞭長莫及。而5月23日開始,安徽人開始大規模參與救災——為災民修建數萬間移動板房,災民安置成為地震災害報道的重大主題,安徽日報記者親臨前線,及時發回相關報道,就牢牢把握了這個階段報道的主動。
前線記者的筆墨也要跟上四階段主題的變奏,比如在災民安置階段,還大力渲染地震的破壞力、災區的凄慘場景,顯然就是不適宜的。因為前期各路媒體對此已密集報道過了,讀者已有充分了解。災區群眾的生活狀況、救災行動的進行程度、群眾安置的措施現狀,才是人們最關心的。安徽日報第一批前線記者吳曉征、黃永禮等,報道了安徽第一支板房援建車隊入川經過,帳篷里、體育館里的災民與志愿者生活剪影,以及移動板房的建設進度等;第二批前線記者史力、吳林紅等,報道了災區孩子在安徽援建的板房內復課等,都較好地把握了當時的新聞熱點,作品產生了一定影響。
受災、救災、重建,這是新聞事件本身的發展邏輯,震驚、揪心、尋求安慰、重建信心,這是受眾心理需求的發展變化,發布真實災情的同時進行社會組織和社會動員,凝聚人心共同抗災,體現了地震報道中的媒體最大人文關懷。我們的災難報道,都要遵循這些原則和規律。■
(作者單位:安徽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