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04年,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將“人權”寫入《憲法》,這表明了中國對“人”本身的進一步重視與尊重,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要角色的新聞媒體,只有不斷加強人文關懷才能使媒體肩負起歷史責任,推進人類文明的進程。讓我們的報道多一點人性的光輝,這應當成為我們堅持不懈的追求。
人文,指以人為本位,體現為對人的關注、尊重和重視。人文關懷的核心是尊重和關懷人,強調人的價值,關懷人的生存狀態和權益。新聞報道既是以正確輿論引導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必須講法制、講道德、講文明。目前,雖然許多媒體在張揚著“人文關懷”大旗,但不少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和具有象征意味,人文關懷精神的缺失嚴重。
一、人文關懷的起源以及在中國的發展
人文關懷脫胎于歐洲中世紀的人文主義,它是做為歐洲中世紀神學的對立物而產生的,它要求把人、人性從封建神學的迷信中解放出來,反對野蠻、愚昧與迷信,提倡人的個性發展與思想解放。其核心就表現為對人性的根本關懷及對人的精神價值的重視。
人文關懷在中國生根發芽有其漫長的歷程。中國傳統文化中不乏人文主義的因子。孔子的中庸和平,孟子的“民貴君輕,社稷次之”,民本思想反對君主至上,反對神化君權,反對神壓制人,注個體民生,這些思想在先秦時期就成為顯學。但是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從國家體制到日常生活,卻是扼殺人性、剝奪人的起碼尊嚴和自由的。這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黑暗時期。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是中國人尋求解放和獨立的過程,也是中國找回一度失落的人本主義思想并重新確立的過程。是從對西方人文主義采取拿來主義到吸收本土化的過程。
伴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國家主流意識形態也逐步透露出濃厚的“人文主義”氣息,從“以人為本”到“和諧社會”,已經形成文件的治國方略正是“人文主義”大行其道的政治表征,這給一向作為“黨和政府喉舌”的大眾傳媒擔負起人文使命開辟了道路。
二、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缺失的種種表現
(一)對生命權的漠視
人文關懷有一個基本的要素,就是對生命的關懷?,F在的新聞報道中一個缺陷是視新聞比生命重要,在新聞報道中對生命漠視。如一檔省級衛視新聞節目的記者趕赴事故,血流成河的現場,在面對遇難者家屬時,竟然冷漠地伸過話筒問,談談你失去親人的感受好嗎?請問你的妻子是從哪個窗口跳下去的?……這樣的采訪方式,多么缺乏人文意識,更是對當事人和廣大受眾的傷害。
在悲劇報道中,肆意侵害當事人的隱私,傷害當事人及其家屬。一位在印度洋海嘯事件中受傷的女孩坐在輪椅上,“盡管她已經被驚惶疲憊折磨得幾乎虛脫,然而在眾多話筒攝像機的包圍中,這位虛弱的女孩不得不面對無數的問題。”
還有一些編排手段、遣詞造句失當。這些失當主要體現在對一些圖片的處理上。國航空難發生后,北京一家新聞周刊做了“國航悲情時刻”的專題,照片上女記者竟然面帶微笑,她的身后就是飛機的殘骸和忙碌的身影。還曾經有媒體在報道遭電擊身亡的民工時居然調侃地形容他們“尸體被燒成烤鴨”。
(二)關注弱勢群體時出現的失誤
當前媒體在對人的關懷中做得更多的是同情人、關愛人,但往往在這種“善意”關懷中隨意侵犯他人隱私。
有觀眾在看過2003年2月18日某電視臺的一期節目后,在新浪網上寫文《你有權這樣探詢她的隱私嗎?》,批評在節目中記者的采訪提問。
節目中。一名女青年講起了她從前的一個遭遇:那時她只有十五六歲,一天下班晚了,獨自一人回家。走到土坡附近,一名男子向她靠過來……
說到這時,小程雙眼淚水開始一滴滴往下掉。但記者××繼續追問她發生了什么事。她的淚水已經成串了,啜泣著說:“我以為他只是搶錢……”××仍在跟著問。她說:“沒想到發生了那樣的事?!比栽趩枺骸澳闼f的……是指?”她放聲哭了出來:“強暴!”
她手里的一張紙巾已經被搓成了一團!
她的面部沒有打上馬賽克,她曾經工作過的單位、現在的工作單位、原籍、父母詳細的家庭住址等全部向億萬觀眾一一透露!
對一個女人來說,這種事情總是心底最傷、最痛的記憶,最為不堪回首。那么,同樣作為女性的記者,為什么非要讓另一個女性再去重新接受傷痛呢?①
(三)新聞報道的娛樂化和輿論的引導失誤
2004年9月6日晚,某臺在播放俄羅斯人質危機的新聞報道時,屏幕下滾動播出有獎競猜信息——“俄羅斯人質危機中一共有多少人喪生:答案A××人;B××人;C××人……參加的方式是:××用戶發送答案至××××,××用戶發送答案至××××?!睂Υ?,有人尖銳地批評:“這是一道帶血的有獎競猜題,它讓我戰栗,讓我感到羞恥。異邦的災難之上,同類的哀號之中,竟有人如此冷漠,如此野蠻。”
而這之前在對云南大學生馬加爵殺人事件整個的報道過程中,“媒體似乎是在播放一部起伏跌宕的驚險電視連續劇,每天給觀眾留下無數的懸念,并成為茶余飯后的談資”。在這樣一場已經“遠遠超出法律和道德事件范疇的公眾狂歡”中,公眾利益與傳媒責任在“娛樂”的名義下被模糊消解。
(四)新聞報道語言的缺失
新聞報道在語言措詞上的把握是體現人文關懷的重要方面。
2006年3月8日,某衛視《身邊》欄目播出了一期關于黑心商販制作出售嚴重不符合衛生標準的毛雞蛋的節目。節目最后以一句“這12戶商販全是河南人”的畫外音結尾。顯然,這句話對于這期輿論監督類節目并沒有實際的說明意義,卻有著明顯的地域歧視之嫌。目前,新聞報道語言的缺失還常表現在標題上。2006年6月19日《某都市報》第十版題為《康定山上危巖“溜溜”》一文,看后不竟讓人啞然。《康定情歌》中“溜溜”具有贊美的含義。一個致使11人遇難、6人受傷的危巖崩塌災害,記者卻用極其輕浮地“溜溜”形容。
三、要在新聞報道中體現人文關懷,必須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媒介從業者應樹立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立足于“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正確的價值取向。
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其最終的宗旨是追求人類的自由和解放,人文關懷是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根本緯度。新聞工作者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信念,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和強烈的敬業精神,在滿足受眾需求的同時,以提高受眾的欣賞水準為終極人文關懷,這是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職責之所在。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同時也是新時期新聞工作的指導思想。江澤民同志指出:“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時刻都要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關心群眾疾苦,努力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只有把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工作切實做好了,我們才能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才能無往而不勝?!雹?。
“人文關懷”的提法在新聞理論和實踐領域出現時間不長。作為新聞采制者應當與時俱進,通過學習基本理論,揣摩正反典型作品,研討熱點難點問題等途徑,盡快充實豐富自己的人文知識素養,并規范指導自己的采制行為。這樣,就能使新聞報道進入到人文視野之中,并逐步做到在報道中能全方位、多層面、立體化地滲透人文關懷的精神。
(二)加強媒介從業者的職業道德建設
偉大哲學家康德曾這樣說:“越是經常與持久地深思熟慮,有兩種事物就越是引起人的贊美與敬畏:這就是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當記者需要在獲取新聞資料與拯救他人之間進行選擇時,可以換一個角度去思考處理,盡可能的兩者兼顧。
2006年7月10日,23歲的河南女記者曹愛文在現場采訪一起少女溺水事件時,放棄采訪任務挺身而出,對被救上岸的少女進行人工呼吸搶救。曹愛文被譽為“中國最美女記者”。
誠然,記者的職責首先是客觀報道新聞事件,但是透過記者的報道,觀眾也需要感受到鏡頭背后、文字背后作者的良善動機,即記者對自己報道的對象——人,要有基本的人文關懷,有人情味,因為記者首先是人。只有這樣,受眾才能認同記者所要報道的事件,達到新聞報道的目的。否則,透過新聞報道受眾感覺到的是記者對自己報道對象人文關懷的冷漠、缺失。
新聞人的人文關懷,應該是一個人在新聞與道德沖突時的個人選擇。選擇新聞,意味著職業的必要;但選擇道德,是做人的基本。
(三)加強對媒體進行監督和管制
西方媒體提出“將傷害最小化”的觀點,指出“在平衡公眾知情權與個人權利時將傷害最小化,體現出媒體的人物關懷。”并以嚴格的行業規范加強自律。
對于我國新聞報道的人文缺失的現狀,微觀上,我們要加強新聞工作者自律,以及行業內部的監察;進行新聞職業精神和職業規范的教育,使記者內化自己的職業角色。宏觀上,社會要有所作為,設立明確的規范或法規,并保證這些規范的執行;加強媒介素養與新聞教育塑造媒體品格。只有這樣,在一個理智、人性化的社會中,新聞媒介才能保護公眾利益,而不是傷害,才能夠具有人文關懷。
(四)加強從新聞采編技術方面體現人文關懷
新聞報道要特別注重采編技術的具體操作層次的把握。在傳播內容的表現上,要進行一些必要的技術處理。比如“馬賽克”效果和化名的運用,特別是要遵循公共場合對一些未成年的采訪。其次就是要注意節制隱性采訪的運用,在進行隱性采訪時要把握什么應該曝光而什么不應該,要把握好“度”,要遵循“別無它法”和“公共場合”的原則,以充分體現對人的基本權利的尊重。決不能借口隱性采訪任意侵犯公民的名譽權、隱私權③。
新聞學是人學,新聞的傳者、受者都是人,報道的目的是服務人、引導人。所以,新聞傳播不能少了對人的關注,新聞報道更不能缺少人文關懷。即使在對負面事件、災難性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同樣必須體現人文關懷。我們的新聞報道,要真正進入人文視野,就必須全方位、多層面、立體化深切體現人文關懷;我們的新聞從業者,尤其是采編人員就必須具有濃濃的生命本體意識;我們新聞報道的內容,就必須充分關注人的存在,能夠由物到人、由事到人、從無情到有情地提煉出新聞事實中人的活動與感受,體現報道的人情味與親和力?!?/p>
參考文獻
①戚鳴,《實用新聞采訪》,新華出版社,2004年5月,199頁。
②引自《貫徹江澤民同志“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的教育方式方案》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
③藍鴻文,《新聞采訪》,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383頁。
(作者系安徽電視臺新聞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