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編輯作為文化安全的一線防御者,直接控制著出版物的表現樣式與傳播內容,型塑著民眾的文化品格與學養層次,因此編輯在應對外來新生文化的時候,應努力拓寬自己的眼界,培養自身的創新意識。本文試從文化安全防衛的角度剖析編輯自身創新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文化 安全 編輯 創新
隨著全球化步伐愈發加快,對話與合作漸成為時代的重要主題。由此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益發彰顯出其在國際交往中的紐帶地位。跨文化交往一方面在推進消費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形成和擴散上居功至偉,另一方面又引發文化侵略語境下的文化安全問題。
文化侵略是一場“不帶硝煙的戰爭”。它借助西方文化在意識形態、價值觀念、政治制度和文化領域的不斷滲透,引起國人對原有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新認識、判斷和評估,甚至導致一些人對本土文化意識形態認同感的淡化和削弱。”①出版產業作為國家文化產業的脊梁,擔負著文化產品由生產到完工的全部流程,攸關著國家文化的塑造。而編輯由于自身文化傳承者的專業使命要求,也必將承擔在文化危機狀態下對自我身份和民族文化存在價值進行自救的重任。因為編輯文化職能中最基礎最核心的元素應該說是語言文字工作,這種基礎性元素本身的內在要求使得編輯成為語言文字的把關人,努力維護語言文字生命力的純潔和競爭力的連續。如果說語言文字安全是國家文化安全的基礎內容,那么語言文字的編輯加工也對國家文化安全起著基礎性的作用。
據國家有關權威機構的統計,2005年中國版權引進10894種,輸出1517種。其中,圖書引進9382種,輸出1334種;期刊引進749種,輸出2種;錄音制品引進90種,輸出1種;錄像制品引進114種,輸出2種;電子出版物引進155種,輸出78種。”②版權逆差成為一個業內普遍關注的問題。
正如托夫勒在《未來的震蕩》一書中的描繪:“變化成為社會的特征,變化不僅僅改變著我們的物品、社會和組織,更改著我們的社會心志和行為模式。”③面對西方文化入侵下急遽發生變化的現代中國民族文化,構建文化防御體系的目標自然被提上議事日程,作為文化的傳播者,編輯成為這場防御戰中責無旁貸的核心角色,迫切呼吁編輯創新的吶喊也成為題中應有之聲。正如江澤民同志所說:“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中國的編輯創新已成當務之急。本文試提出以下具體的創新途徑:
一、利用多元文化形態,培植本土文化核心
多元文化形態與特定時代下社會的巨大變化,包括家庭、婚姻、宗教、教育和種族關系等領域的新變化甚至與國際大背景緊密相關。正如在為迎接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而進行的上海城市文化再造工程中,華夏銀行上海分行蔡臻欣先生所感喟的那樣:“上海文化固有的廣博的包容性,為多元文化的融合創造前提,但包容性的反面則意味著本土文化的退后。在似錦繁花的背后,我們似乎已很難再辨識出屬于我們的文化之根。我們的文化資本還有多少?④于編輯來說,應該努力地去培植中國本土文化。本土文化是本土內獨創的一種文化形式,它可能是傳統文化進行了整合或是發展了的一種文化形式。隨著地域之間的界線模糊,本土文化已不是絕對的本土化,它已逐漸融入到國際化的范圍內,可以說它是國際化的基礎部分。在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不乏優秀的多元文化精髓,比如中國的儒家思想、茶文化、武術文化、中醫文化、戲曲文化等,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標志——節日的傳統習俗和禮儀,正在被國人漸漸淡忘。有人以端午節為例,呼吁要盡快搶救和保護原文化形態。⑤正如上世紀80年代德國慕尼黑大學波可特教授,就當時中醫藥的困境給予我們的忠告:“中醫藥在中國至今沒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誠對待,沒有確定其科學傳統地位而進行認識論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學對待,所受到的是教條式的輕視和文化摧殘”。⑥然而面對當下書業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的流行文化,出版物中的大眾文化不斷涌現,消費文化、快餐文化無限膨脹,精英文化呈現逐漸減退和萎縮的態勢,如果按此種趨勢發展下去,傳統文化也會漸漸失去自己的地位甚至消亡。我國的傳統文化資源,不僅涵括傳統的典籍,也包括傳統的節日、風俗、習慣等等,節日因其蘊涵著一定的習俗,而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對此布什總統在對美國華裔進行新年祝福時說過:“農歷新年是感恩與歡慶的特別時刻。自古以來,農歷新年一直是家人辭舊迎新的時刻。在歡度新春佳節之際,諸位也在發揚繼承你們豐富的文化傳統,確保你們的家庭價值觀、信仰和對傳統的珍視世代相傳。”⑦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到今天,中國人已經撫平一百年來精神的傷痕,現在的狀態下我們有了更加平和的心態,和世界建立平等的對話關系。
二、改造外來文化,以普世價值為紐帶
目前的韓劇文化潮流造就的韓流文化,催生了一批“韓流”書籍,這種宣揚對偶像無上崇拜的書籍本身與中國本土文化并不相契合,編輯在選擇出書題材時,就要有所舍棄和有所改造,尋求外來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一致的理念,這種理念應具有普世性,是人類文明的象征。
例如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在于“天人合一”的和諧思想,提倡人際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睦相處,平等以待,這種“和諧”思想在國家與民族依賴性相互增強的全球化時代逐漸演化為“雙贏”、“共贏”、“多贏”的思想。以和諧為主要價值目標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新的國際競爭形式下,能夠發揮獨特的協調、平衡、包容作用。從實際需要看,由于人類所面臨的全球性新問題層出不窮,需要更加豐富的價值觀來引導和處理。比如,伴隨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人類的支配力和創造力空前增強,而人類精神領域內卻呈現出空前的混亂與迷惘,理想闕如、信仰危機已成為全球性問題;高科技條件下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越來越多,環境問題、核擴散問題、霸權主義問題、人口問題和艾滋病問題等都超越了民族、國家的界限而成為全人類的共同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非一國或幾國的力量可達,亦非一朝一夕之事。發展中國家需要以自身獨立的文化價值融入國際社會,將把自身文化中蘊藏的共同價值奉獻給全人類,以此來為解決這些全球性問題貢獻力量。同時,這也可以改變原先西方總是共同價值的輸出國、自己總是共同價值的接受國的狀態。由此形成各個國家地區的人們既是共同價值的認同者,又是共同價值的創造者的和諧局面。⑧
三、豐富編輯手段,提高傳播能力
手段創新作為出版創新的一個微觀層面,其運用得好壞關乎出版企業的發展方向和效益,所以必須多做調查研究,既要有超前意識,又不能脫離客觀實際。編輯是科學信息傳播的關鍵,編輯工作是個學術性、技術性較強的創造性勞動。伴隨著計算機的迅猛發展,編輯領域也面臨著一場深刻變革,應該說現代編輯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字巧匠。而且承擔著許多與文字加工相關的工作環節編輯不僅要善于進行選題策劃,而且要關注出版物銷售渠道的開拓,致力于改善傳播速度,確保傳播渠道的暢通,因為文化的影響不僅決定于內容的豐富性,而且決定于是否擁有發達的傳播工具。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目前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出版系統風靡全球,印刷出版技術從“鉛與火”時代進入“電與光”的時代。但多年來,人們的認識多偏重于印刷和發行,忽略了編輯手段的現代化問題,造成了編、印、發在工藝流程上的不協調,以至于出版周期的延長,嚴重影響了許多優秀文章的問世。熟練掌握編輯工作環節,恰當運用編輯符號,自覺遵循編輯工作規律,這些都體現了現代社會分工對編輯的專業要求。
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證明:中國出版的未來,不能再忽略編輯手段的現代化。對編輯工作來說,運用計算機進行編輯,建立編輯專家系統,出現無紙編輯室將是編輯工作發展的方向。編輯人員如果能夠善于巧用現代化手段增強文化表現力,就能使文化產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傳統的編輯可以借助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新媒體作載體,采取E-book的傳播方式,實行定制式傳送電子書籍,此外網上書店的出現也為書籍的獲取提供了方便,大大加快了書籍由出版社流向民間的流通速度。目前,國內的數字期刊閱讀器種類繁多,彼此之間不兼容,需要客戶端下載不同的測覽器進行閱讀,也給讀者帶來了一定的麻煩。如果能夠解決閱覽器統一技術標準,期刊數字化的發展必將得到極大的推進。
總之,在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編輯主體和編輯手段的現代化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編輯工作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必須在確立先進的編輯觀念的基礎上,調整合理的編輯知識結構,并輔之以現代化的編輯手段,只有這樣,編輯才能經受住信息社會的挑戰和市場經濟的考驗。此外強化編輯的自主意識,將自身轉化成為基于網絡平臺的現代化個體,憑借辦公軟件的應用型文字輸入和表達、以數字化的思維模式轉換網絡信息資源并對之優化整合,進行二度創作。
四、結語
編輯作為文化安全的一線防御者,直接控制著出版物的表現樣式與傳播內容,型塑著一國民眾的文化品格與學養層次。因此編輯在應對外來新生文化的時候,應努力拓寬自己的眼界,培養自身的創新意識。因為創新是文化的本質特征,編輯在工作活動中不斷進行創新,以批判性的、獨到的眼光去審視異國文化,并從中找尋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嫁接的橋梁,大力推動文化內容、形態、傳播手段的創新。如此,才能推動文化的繁榮發展。在當前數字化信息社會中,編輯工作者還要充分發揮編輯的文化再創造功能,努力弘揚中華文化,積極創新發展民族文化,使之更好地走向世界,互動互流,真正實現“文化的全球化”。簡言之,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健康文化傳播體系對編輯而言依然任重道遠。■
注釋
①陳喬之,李仕燕 《西方文化霸權威脅與中國國家文化安全選擇》[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②http://www.ncac.gov.cn/GalaxyPortal/inner/bqj/index.jsp/2007205201
③[美]托夫勒 《未來的震蕩》6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④世博網:世博會契機下的城市文化再造——對城市多元文化融合的思考
⑤冰奄,搶救端午節原文化形態說起,光明日報,2004.04.14
⑥吳焰,一次傳統與現代的PK[N].人民日報,2006.12.8
⑦各國政要和國際組織官員向中國人民和華人拜年,新華網,2005.02.10
⑧關于“普世價值”的幾個認識問題,北京日報,2008年06月16日
(作者:種曉明,碩士,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編輯出版學助教;王權,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編輯出版學05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