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汶川地震等重大危機事件已經證明,QQ群在危機事件中顯示出越來越強勁的傳播功能。本文通過分析QQ群在危機事件中呈現出的傳播特點,探究了危機中的網絡群體心理,提出了針對危機事件中QQ群的管理建議。
【關鍵詞】QQ群 危機事件 網絡傳播 虛擬群體心理
QQ群是騰訊公司推出的多人交流的服務。群主在創建群以后,可以邀請朋友或者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到一個群里面聊天。在群內除了聊天,騰訊還提供了群空間服務,在群空間中,用戶可以使用論壇、相冊、共享文件等多種交流方式。作為虛擬群體,QQ群成員們為了完成一個共同的目標,探討一個共同感興趣的話題而聚集在一起,如旅游群、追星族群等。平時,QQ群的主要功能是用于聊天娛樂。
然而,在危機事件中,QQ群卻表現出諸多與以往不同的功能。以汶川地震為例:
首先,QQ群顯示出強大的信息發布功能。據調查,新華社正式發布汶川地震報道的時間是當日14時46分,而在此前后,網絡上已充斥大量關于地震的消息,QQ群里更是反映熱烈。很多網友在群里表達自己最切身的感受。QQ名為“綺夢”的網友從地震一線發來的關于溫總理的即時報道,更是堪稱此次網絡危機傳播的經典案例。她在QQ聊天中提到的“年過花甲的總理已經哭得不成樣子了”、“老爺子的手臂受傷出血了,他把要給他包扎的醫務人員推開了”、“總理電話里大喊,我不管你們怎么樣,我只要這10萬群眾脫險,這是命令。他把電話摔了”等一系列現場信息在不同的QQ群之間迅速傳播,使總理的親民形象深入人心。而關于救災子弟兵的妻子臨產前被困在車內的消息,經過QQ群等廣泛傳播之后,使事件得到了迅速妥善的解決。
其次,QQ群為草根力量提供了迅速集結的便捷平臺。“雨后彩虹”是一個由網友倡議開設、專門征集有意認養地震孤兒人士的群。發起人非政府工作人員,只是熱心公益的網民。群主“泡子”來自廈門,因為“看到溫總理慰問孤兒一幕,感到非常痛心,希望能為那些孩子們做點什么,無論是物質上的或者心理上的。”于是,他建群集結有共同想法的朋友,訊息互通,用微薄的力量為孩子們撐起一小片晴天。[1]除此之外,百度貼吧充斥著各種QQ群,尋找“祈福者”、“志愿者”、“有愛心的人”等等。廣東省三水勞教所管理科科員黎祜林建立了地震救援志愿者(廣東)群,得到眾多網友的支持和響應,并獲得了四川省紅十字協會的認可。三天之內,地震救援志愿者(廣東)的QQ群人員飽和,群主將QQ群在省內各地區擴建到11個,上千名志愿者申請加入該民間組織,希望能援助災區。[2]
第三,QQ群能以最快的速度傳播和規避謠言。和其他網絡群體不同的是,QQ群成員之間已經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因此,一旦信息出現在群里,便會引起較為強烈的反應。通常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群成員對信息展開分析和討論,多數人肯定其可靠性,那么,傳言可能會以更快的速度傳往其他的QQ群;另一種則是,群成員中有人澄清和論證了信息的虛假性,那么,謠言傳播就會被暫時制止。當然,不排除一些人知道信息為謠言之后搞惡作劇,依然將其傳播等例外情況。
此次地震中,謠言主要集中為“地震預測”、“地震與奧運”、“地震與其他社會問題”等。由美國地震局網站上西北走向的“汶川地震帶圖”引發的“地震帶將向北移動”的傳言在QQ群內廣泛傳播,曾一度引起天水、西安等地的混亂,而“地震與5個福娃”、“地震日與數字8”的種種神秘聯系,也使得5月18日、5月21日兩天,出現了眾多市民夜宿街頭的現象。曾有報道稱,陜西地震QQ群網友情緒極度恐慌。“西安最火地震群”里曾經出現過這樣一段對話。[3]
鹿鳴:剛才狂風大作。我們院子的狗和鳥都在叫。
魚兒:還是小心的好,四川地震前好像也下雨了,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約翰:有人剛才頭暈嗎?剛才躺在床上給朋友打電話,突然頭很暈,身體也在晃,有人感覺到了嗎?暈啊~~剛才我們在飯館吃飯,我老爸打電話說走在2環上一直感覺在晃,我看看杯子里的水,還有頭頂上的吊燈無異常呀。
此類的對話在各類QQ群里屢見不鮮。但與此同時,各類僻謠信息也在QQ群內相互轉發。例如:
“AB血型目前各血庫已經不缺,現在是預約獻血;空降兵死亡的是假新聞,15名空降兵都安全降落;尋找親人的兩條信息(某高中學生,父母病危),已經找到其人。”
這類信息在QQ群里的傳播有利于及時規避謠言,能在一定程度到起到穩定情緒的作用。
最后,不得不提到QQ群的“段子”在危機事件中的解壓作用。在平時,QQ群一直有傳播“段子”的傳統,主要為娛樂。危機事件中也不例外,地震期間比較經典的段子有,“成都,一座來了就睡不著的城市;成都,一座喜歡玩戶外的城市;成都,一座洗澡和如廁速度飛快的城市;成都,一座家家有倒立啤酒瓶或礦泉水瓶的城市;成都,一座人均帳篷擁有量全國第一的城市;成都,一座晚上出門比白天出門人更多的城市。成都,一座拒絕裸睡的城市;成都,一座洗手間備有瓶裝水和巧克力的城市。”這些“段子”,能夠舒緩人們的緊張情緒,在危機中起到解壓作用。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危機事件中,QQ群里的成員顯示出與日常不同的群體心理。概況而言,呈現出以下特點:
1、主動性和活躍性。日常情況下,QQ群里有很多人長期潛水,對自己不太感興趣的話題選擇沉默,而在事關每個人切身利益的危機事件中,很多潛水者浮上水面,主動發布信息,QQ群比平時往往更加活躍。
2、角色的變化性。QQ群是一個虛擬空間,除了實名制的老鄉群或同學群里,群成員要在虛擬角色和現實角色之間轉化之外,在匿名群里,群成員往往以虛擬身份來交流信息,大部分人都只能用文字和QQ表情等網絡符號進行溝通,而網絡符號與現實中面對面的交流相比,可信度與豐富性要大打折扣,但在汶川地震中,很多QQ群從網絡走向現實,自發組織救援、領養孤兒、祈福等活動,很好完成了角色的轉化。
3、隨意性和松散性。QQ群里發布信息不需要任何“把關人”,每個人都可以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不加約束的自由,使群組織成員態度散漫,無紀律性。一個QQ用戶可能會是多個群里的成員,與現實中相比,個人可以成功地實現“分身”,同時參與不同群體的討論。而不同群體的不同議題和觀點很可能使一個人的思維處于極度跳躍和分散狀態,表現出不確定性與非連貫性。相反,一旦多個群里的議題和觀點不謀而合,則會使個人加深對觀點的認同,即便是錯的,也會信以為真,加之QQ群缺乏共有的堅定目標和強制性規范,因此,群內氣氛往往時而和諧、時而混亂,易建也易散。
4、娛樂性。如果說,在日常生活中,娛樂已經滲透到人們的每一根毛細血管,那么,在極度緊張壓抑的危機情境下,更需要娛樂等方式來緩解壓力。QQ群里的成員可通過閱讀和轉發“搞笑段子”獲得短暫的愉悅。
不難看出,作為一股悄然崛起的網絡力量,QQ群在危機事件當中呈現出越來越強勁的姿態。眾所周知,網絡中的群體心理對社會民意表達和網絡輿論的形成都發揮著不容忽視的影響。那么,在危機事件中的QQ群為何會表現出以上的心理特征?
按照勒龐的觀點,“聚集成群的人,他們的感情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個方向,他們自覺的個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種集體心理。”“構成群體的個人不管是誰,他們的生活方式、職業、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還是不同,他們變成一個群體這個事實,便使他們獲得了一種集體心理,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動變得與他們單獨一人時截然不同”。因此,群體往往呈現出沖動、多變、急躁、缺乏理性、缺乏批判力和批判精神,夸大感情、易受暗示、輕信、頑固保守等特點。[4]但這里所說的是現實中的群體,與網絡虛擬群體畢竟存在差異。有人對網絡虛擬群體所下的定義是:以電腦網絡為溝通中介,以各種虛擬社區為平臺并存于虛擬空間中的興趣相同、思想相近的多數數字化“人”的群體。[5]網絡虛擬群體的特征表現在:交流方式的特殊性,虛擬群體的自由性,脆弱性,平等性,弱規范性。
以下將從危機時期的社會環境、網絡環境、QQ群環境等多重背景下進行探究。
1、危機時期的社會環境使人們缺乏安全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個人在遇到某些突發性和威脅性事件時尤其積極參加群體傳播活動,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尋求有關事件的信息,弄清事件與自身的關系,以便即時采取對應措施。[6]危機中常見的群體行為有:群體性恐慌、謠言傳播、騷亂和暴亂以及其他的非理性行為,包括在地震中爭先恐后的逃生行為。[7]危機事件帶來人們的心理危機,心理危機是指人們心理不安和心理緊張的心理狀態,是人們應對社會激變的一種應激狀態。[8]
2008年的年初到5月12日之前,中國社會始終處于不安之中。雪災、藏獨、膠濟鐵路慘案、火炬傳遞受阻等大事件接連發生,對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物價上漲的壓力也在潛移默化地威脅著瑣碎的家庭生活。特別是5月12日大地震,深深刺激人們脆弱的神經。地震發生后的一段時間內,無論是地震帶周邊的城市,還是余震波及的其他城市,恐懼使許多人喪失了在謠言面前分析和判斷的理性。
當專家和媒介都公開承認無法準確預測余震的時候,人們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人際關系上。危機來臨時,人們一時難以找到群體認同感,此刻,親友同學的短信或網絡留言,往往比任何時候都有權威性和可靠性,這就為QQ群異常活躍創造了心理條件。
2、網絡環境的混亂無序使人們難以形成群體意識。
群體意識,是指參加群體的成員所共有的意識。包括:(1)關于群體目標和群體規范的合意;(2)群體感情,指各成員的密切接觸和協作而產生的成員間的個人感情,更指群體成員主觀境界的融合(精神上的一體化)所產生的“我們”感情;(3)群體歸屬意識,即群體成員因從群體活動得到某種程度的需求滿足而對群體產生的認同感。群體意識的核心內容是群體規范,即個人在群體中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9]而對于“群體認同”的概念,埃里克松說,“認同一詞是某個個人與某種獨特的價值之間的聯系,這種價值由某種獨特的歷史孕育出來的,是屬于他自己那個民族的……認同的是那個族群一以貫之的內在精神……”[10]
危機事件中,網絡環境是政府機構、大眾媒介、草根力量相互博弈的舞臺,是信息的最大集散場,網絡環境的開放性、透明性、匿名性、自由性、虛擬性已得到廣泛共識。但由于缺乏“把關人”,這里的信息往往魚龍混雜,真假難辨。
然而,人是群體的動物,現實越不安定,網絡越混亂無序,人們對群體歸屬感的需求就越強烈,這就為QQ群在危機時期大受歡迎提供了便利。
3、QQ群集人際傳播、大眾傳播、網絡傳播于一身,優缺點的相互作用導致群體心理復雜多變。
現實中的各種媒介或內容形式都具有滿足人們對于信息,娛樂,社會關系以及心理方面的需求,只不過滿足側重點和程度各有差異。[11]
QQ群傳播是一種集合人際傳播、大眾傳播、網絡傳播于一身的虛擬群體傳播,它與其他媒介相比,有其獨特的優越性,例如,及時傳遞最新消息,但不需要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群成員只需將QQ頭像掛在電腦屏幕右下角,群體的言論會第一時間彈出窗口,不影響做其他的事情。當一條關于地震預測的消息在新浪、搜狐等門戶網站公布時,也許你正好在工作或者學習,沒有瀏覽到這個頁面,但QQ群里一旦有人瀏覽到,并覺得此消息事關重大時,便會迅速傳播,這便提高了個體獲知重大信息的幾率。
正如辯證法所說,所有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三種傳播方式的結合既使“捐款倡議書”之類的善意迅速傳播,也使“地震帶將向北移動”之類的謠言肆意蔓延。當一個QQ用戶在現實群體的“感染”下產生對地震的恐慌心理時,他可能會將這種情緒傳染到自己所在的QQ群中,使群內成員“感染”,進而反復“感染”,最終導致社會的集體恐慌心理。這一點,勒龐早有論證,“群體是無名氏,它可以集體犯罪,也可能在戰場上舍生忘死。”[12]
綜上所述,QQ群在危機事件中的傳播,與電視報紙等大眾媒介的傳播以及現實中的人際傳播等,都存在很大差異。它所表現出來的正負功能都值得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基于本文對于QQ群當中的群體心理機制的探究,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危機事件中政府和大眾傳媒應充分擔負起信息發布、引導輿論,疏導情緒的作用,避免人們在缺乏安全感和對環境產生恐懼感時找不到可以信賴的正規渠道或群體,只能依賴網絡中的虛擬群體,而虛擬群體的無序性及弱規范性往往使個體極易受集體無意識的主導,出現群體暴亂和騷亂,引起更大的社會動蕩。
2、騰訊公司應對QQ群的管理員進行合理的資格審核。QQ群的管理員起著輿論領袖的作用,它決定著群成員的數量和準入門檻,在危機時期,群管理員應主動承擔起合理有效地引導群組織行為的責任。但由于目前QQ群的管理員主要為群主,而群主的唯一限制是擁有QQ太陽級數(根據上線的時長決定級數),這導致輿論領袖的素質參差不齊,使每個QQ群的群體心理復雜多變,難以監測,因此,培養和提高QQ群管理者的組織應變能力,尤為重要。■
注釋
[1]http://news.qq.com/a/20080515/004723.htm
[2]http://news.sina.com.cn/c/2008-05-16/040113881428s.shtml
[3]http://www.shaanxi.cn/Html/2008-6-3/152021.Html
[4][12]《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古斯塔夫·勒龐,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
[5]彭蘭《網絡傳播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284頁。
[6][9][11]《傳播學教程》郭慶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7]《公共危機中的群體行為分析及對策研究》 李可,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碩士論文
[8]《社會心理學》莎蓮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
[10]《群氓之族——群體認同與政治變遷》哈羅德·伊羅生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