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7年安徽省進行了第一次全省范圍的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筆者介紹了本次調查的過程及特點,并根據調查數據進行了現狀診斷。通過實證性的研判與廣域對比,對安徽省公民科學素質的優化與提升提出了若干對策建議。
【關鍵詞】公民科學素質 調查測評 現狀分析 對策建議
一、前言
我國共開展了1992年、1994年、1996年、2001年、2003年五次全國范圍的公眾科學素養調查。2003年的最新數據顯示本國公眾的科學素養水平為1.98%①。就地方而言,上海市展開過四次調查,2005年的最新數據顯示上海地區科學素養水平為全國同期最高,達10.7%②。
根據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世界競爭力報告2001》,2000年,在47個國家中,中國國際競爭力排名第31位,其中,處于優勢的指標均為基礎數量指標,而反映公民科學文化素質和人力資源的質量指標基本均為弱項,如文盲率第44位、公共教育經費支出GNP比例第44位、大學教育對競爭性經濟的滿足程度排名第42位等③。開展公民科學素質測評,有助于了解公民的科學素質真實情況和變化趨勢,找到影響公民科學素質提高的制約因素從而為提升公民獲取和運用科技知識的能力提供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二、安徽省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的過程及特點分析
作為省級區域獨立進行的大樣本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工作,安徽省尚屬首次。本次調查是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指標體系和實證研究項目的實證樣本檢測性調查,目的是為今后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指標體系的構建提供實踐支持。
(一)安徽省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的過程
本次安徽地區的公民科學素質調查依托構建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指標體系開展問卷調查,指標體系的整體框架包含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目標)、一級指標(三個維度)、二級指標、問卷四層結構。
1、概念模型的確定
在梳理了國內外關于科學素質或科學素養的概念界定后,設計了本次調查的概念模型,確定了組成公民科學素質的三個維度。(如圖1-1)

2、指標的解構
依據概念模型的測評矩陣確定公民科學素質應由科學知識、科學意識、科學能力三個一級指標構成,之后根據每個一級指標的內涵、外延對應分化三個二級指標,剖析科學素質相關概念的外延,推演出概念的基本模塊。見下表

3、問卷的編制
本次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問卷一共有63道題,整體結構由五大塊組成,包括背景信息、科學知識、科學意識、科學能力、以及個體特征。問卷的題目來源涵蓋四個渠道,分別是國際題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普研究所題庫、專家題庫、以及新編題庫。
(二)安徽省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過程中的創新
1、測評對象的擴展
以往歷次全國范圍內公民科學素質調查一般以18-69歲成年公民為調查對象。本次調查為了解未成年人群體的科學素質水平,將調查對象的年齡下限擴展到15歲。
2、能力指標的創新
本次測評指標體系中的科學能力維度是指應用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以科學精神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科學能力是過去我國歷次公眾科學素養測評中較少出現的內容。
三、安徽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現狀與對策分析
調查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按全省人口總數的千分之二比例抽取13000個樣本,對象為15-69歲的公民。調查采用四階段分層定比抽樣方法,輔以入戶式問卷調查完成本次測評。共抽取全省17個城市,57個縣區,256個街道、鄉鎮,調查樣本數達12909,最終有效樣本量為12832,總數超過全省15-69周歲總人口的2‰,保證了抽樣調查的覆蓋率與精確度。
(一)安徽省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現狀水平

由圖1-2、1-3可知本次調查公民科學素質達標的比例為2.38%,與2003年全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1.98%)相比,有所提高。但明顯落后于發達國家水準。
1、年齡差異產生的影響

本次調查的樣本年齡結構與2003年全國調查有所不同,本次調查的樣本年齡范圍為15-69周歲,2003年全國調查為18-69周歲。由圖1-4可知科學素質水平最高的年齡段發生在18-29歲,其次是18歲以下,15-17歲科學素質水平為3.3%,15-18歲科學素質水平略升一點,達到3.7%。
從18-69歲年齡段看,兩次調查各年齡段科學素質水平的分布結構呈現出同樣的趨勢:即隨著年齡段的增長,公民科學素質水平逐步降低。兩次調查的不同之處在于:除了50-59歲這個年齡段之外,本次調查其他年齡段公民科學素質水平都略高于2003年全國調查對應的年齡段水平:18-29歲年齡段增長了0.5個百分點,30-39歲年齡段、40-49歲年齡段、60-69歲年齡段均增長了0.4個百分點。可見本省公民的各年齡段科學素質水平與全國現象吻合。
2、學歷層次差異帶來的影響

如圖1.5所示,本次調查不同學歷公民科學素質達標比例與2003年全國調查相比出現了較大的差異,本次調查不同學歷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呈現的馬太效應要明顯低于2003年全國調查,具體體現為:2003年全國調查不識字或識字很少、小學這兩個學歷的公民科學素質的達標率為0,而本次調查上升;初中學歷兩次調查的結果不相上下,本次調查略低一些;而高中或中專、高職或大專、大學及以上這三個學歷,本次調查的結果均明顯低于2003年全國調查。這表明本省公民基礎科學素質水平得到提升,學歷最低的不識字群體科學素質水平得到顯著的提升,科學素質比例分布趨勢前移,具備一定科學素質水平的局面。打破舊式不再局限于高學歷群體,在低學歷水平群體中出現平衡發展的趨勢。但高學歷階段的民眾整體水平弱于全國平均水平。
3、職業差別對公民科學素質水平的影響

如圖1-6所示,從職業劃分來看,除了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科學素質水平本次調查結果明顯高于2003年全國調查、家務勞動者本次結果略高于2003年,以及商業、服務業人員兩次結果持平之外,本次調查各職業的科學素質水平均明顯低于2003年全國調查,且不少職業兩次調查結果的落差較大。落差幅度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學生及待升學人員、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專業技術人員。此外,本次調查自主創業的個體工商戶的科學素質水平僅次于學生和升學人員、專業技術人以及國家機關、事業單位負責人等,表現出良好的科學素質水準。
從本次調查結果可表明,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的科學素質水平為1.1%,雖然在同期比例中水準相較偏低,但已超出2003年全國調查的0.8個比例,可見我省作為農業大省,生產力中堅力量的群體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的科學素質偏低的情況已得到了改善。
(二)總體水平與調查結果反思
2007年安徽省公民科學素質與2003年全國水平相比高出0.4個百分點。公眾已經能正確面對科學與迷信的觀點,我省近年來不斷堅持推動的基礎科普宣傳教育獲得了成效,在作為農業大省生產力的中堅力量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07年的科學術語、科學觀點、科學方法的達標率均高于2003年。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相關建議
本次安徽省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從數據中可以了解我省公眾的科學素質水平現狀,同時我們也從數據中發現問題。
1、平衡各年齡階段群體獲取科普教育服務的力度

如圖所示,以18-29歲為分界線,從中年人開始的高齡化群體科普素質水平隨年齡的增加成遞減狀態,尤其是50-59歲中年群體居然出現科學素質水平下滑現象。
2、科普教育服務渠道的拓展
在我省公眾科學素質調查中發現,在公眾獲取科技知識的來源和渠道中,電視為第一位,占70%以上;其次為報紙約35%-36%;因特網的比例為10%-12%。可見,大眾媒體的科學知識傳播占公眾獲取科普教育渠道的最大份額。考慮本省實際國情,科普教育服務的渠道目前大部分停留在傳統媒介中,但新媒體的出現已加快了科普教育服務的拓展開發,應鼓勵建設公眾科技信息類專業服務網絡,加大科技信息的流動量,利用科技信息網絡,強化科普信息服務,為公眾提供多渠道的科普教育服務機會,有助于提高公眾科學素質整體水平。
3、科普服務類型的豐富開展
在本次調查中,公眾最常去的科技文化場所是書店,高達38.8%。其次是圖書館和閱覽室,僅有約6%的被調查者去過博物館和美術館;將近40%的被調查者沒有去過任何一種科學文化場所。可見,對于承載科普教育服務場所的主流:科技館、博物館公眾的利用率并不高。
四、結語
通過本次調查可以發現,安徽省公民科學素質水平位于全國中游位置,這是我省省情的客觀反映。我省應充分根據自身特性,依托豐富的科研資源加快科普服務基地產業化的進程,逐步增加城鄉兩類群體可接觸新型科普服務的渠道,最終提升公眾對于科普活動的主動性需求,變被動為主動,才能有效提高我省公眾的科學素養水平,服務于社會和經濟發展。■
★基金項目: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項目(2006DCYJ11-A)
注釋
①數據來源:《我國公眾的科學素養調查》,中國科技獎勵第3期,2005年
②數據來源:《各省市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綜述》,中國科技論壇第5期2007年5月
③資料來源:中國人民大學競爭力與評介研究中心研究組:《中國國際競爭力發展報告2001》,中國人大出版社,2001版
參考文獻
【1】李大光,“公眾理解科學”進入中國15年回顧與思考[J],科普研究、2006,(1),24-32
【2】佟賀豐,對“公眾科學素養調查”部分數據的再思考[J],科普研究、2007,(4),34-38
【3】我國公眾的科學素養調查[J],中國科技獎勵、2005,(3),29-30
【4】袁汝兵、吳循,各省(市)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綜述[J],中國科技論壇、2007,(5),98-100
【5】何薇,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結果回顧[J],民主與科學、2004,(5),10-13
【6】金士堯、葉超群、吳集、黃紅兵,湖南省公眾科學素養趨勢預測與對策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06,(10),54-59
【7】鄧藝、劉建中,云南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狀況比較分析[J],云南科技管理,2002,(3),18-20
【8】陳果,2005年湖北省青年公眾科學素養狀況及其特點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06,(10),35-37
【9】宋悅華,我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研究存在的問題和解決途徑[J],理論與改革、2007,(3),125-127
【10】洪耀明,歐洲科學商店及其啟示[J],科普研究、2007,(2),27-31
【11】黃華新,科學傳播與公眾素養,中國傳媒報告、2003,(1)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與科技政策系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