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議程設置”的角度,分析了2008年初的雪災成為媒體議題的影響因素,認為事件的性質、時間、空間、事件中人物的顯著性等因素的變化均會影響到事件變成新聞議題的可能性。同時,還就媒體呈現議題的價值取向進行了考量。
【關鍵詞】議程設置 雪災 大眾媒體
引言
“議程設置”是上世紀六十、七十年代在美國風行起來的一種有關大眾傳播效果的假設或理論。“議程設置”的主要含義是:大眾媒介之注意某些問題、忽略另一些問題的做法本身可以影響公眾輿論;人們將傾向于了解大眾媒介注意的那些問題,并采用大眾媒介為各種問題所確定的先后順序來安排自己對于這些問題的關注程度。①“議程設置”又稱為“議題設置”。
議程設置理論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對基本假設即新聞報道的方式影響公眾對當時重要議題的感覺的檢驗。第二階段是探求偶發條件即心理因素的影響。麥庫姆斯和韋弗爾從受眾角度提出“認識環境的需求”即人們感到需要有人來引導他們認識周圍的物質和精神環境,對議程設置進行一種心理解釋。第三階段是擴展議程。此階段不僅把議程擴展到公眾議題之外,將研究擴展到公共政策議程領域,并研究了新聞媒介對公共政策議程的影響與公眾議題的影響之間的差異。還將議程的研究層次從國家層次向個人層次、社區層次和地方層次進行了擴展。第四階段將新聞議程由自變量轉變為因變量,即研究重點從“誰設置了公眾議程”轉變為“媒介的議程由誰設置”。對于該問題的回答我們可以從2008年初媒體關于雪災的報道中找到答案。
大眾媒體議題的形成因素分析
2008年初全國廣大地區普降大雪,這是自195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范圍最廣、強度最大的一場降雪。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此次雪災的災情與救助工作。各級媒體也將此作為頭號議題,展開了強大的報道攻勢。大眾媒體對抗擊雪災這一議題的高度關注昭示了媒體議題的產生并非是媒體自身代謝的產物,它是媒體性質、時空環境以及事件性質等多種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
事件自身的性質與媒體性質的契合。在傳統的議程設置理論中,“議題”被抽象地定義為一系列客體,而這些客體也各有自己影響媒體議題的顯著屬性。事件的屬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效果的累積左右媒體的議題。Salma Ghanem從事件屬性的角度對議程設置理論進行了發展,認為“使一個客體突出而贏得公眾注意力的特定屬性,會進一步將框架效果和議程設置效果結合起來。贏得注意力的也就是框架,即組織和構建客體圖像的特定主導方法,它使客體在公眾中贏得關注。”②媒體議題報道對象的顯著性轉移到公眾議題以后,又會產生“回流效應”對媒體議題進行強化。因此,事件自身的屬性就成為突破媒體把關,形成媒體議題的關鍵所在。“在傳統媒體強大的把關能力下所形成的議題,其類型、內容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嚴肅的、重大的、與民生息息相關的議題往往有機會成為議題。”③此次雪災受災范圍之廣,受災人口之眾增加了事件的顯著性,使它成為一起倍受全社會關注的“灼手可熱”的議題。
特定的時間與空間。塔克曼將“新聞網”擴散在時間及空間中,將抓取新聞事件的能力極大化,不論新聞事件可能會在哪里,什么時候發生。根據事件發生的時間使它們具有一種典型的特征,增加了那些符合傳統新聞定義的事件能作為新聞事件進行報道的機會。④此次雪災正值春節來臨之際,春節作為中華民族一年中最大的節日代表了整個中華民族統一的時空觀,具有不可替代性。在春節慶典中,團圓是核心概念的儀式化,是個體歸宿感的實現。而“在傳統的宗法社會里,這個歸宿感就是家族,所以團圓是以家族為核心的儀式行為。”⑥此次雪災正好被嵌入在傳統年俗的特定時空段當中,這就構成了春節與災害、團圓與離散的內在矛盾,其外在表現就是全社會對雪災的抗爭。而這恰恰成就了此事件不凡的影響力。
除了受災嚴重的因素以外,受災地點的特殊性也是媒體重點考慮的方面。以廣州為代表的長三角地區和以浙江為代表的珠三角地區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此次恰好為重災區,那里經濟上的顯著性凸顯了地區的顯著性。相反,甘肅等西北地區同為受災地區卻沒有受到媒體同樣的禮遇。
特定的人群。此次媒體關注的受災群體主要是返鄉過年的外出務工人員、學生、偏遠地區的村民以及城市困難群眾等。這些特定人群歷來就是國家與社會關注和保障的重點,對媒體來說,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顯著性。而雪災與年關構成的特定情境又將其貧困、弱勢的特點加以突出,形成了顯著性的疊加態勢,成為了媒體報道的最強點。此外,廣大官兵與救援人員也是媒體報道強化的重點。從1998年抗擊洪災到2008年抗擊雪災,他們始終是執行國家抗災救災措施并奮戰在抗災救災第一線的主要力量。該群體在抗災救災中的突出地位賦予了該群體以顯著性,而且這種顯著性隨著每次抗災救災日漸積累。
政府的關注。新聞事業既是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⑥這一基本性質決定了我國新聞事業的宗旨就是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黨和政府關注的問題就是媒體關注的話題,二者具有一致性。雪災發生以后,中央以及各級政府給予了高度重視。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對此進行了大量的報道,軍民情深、領導探望、緊急救助等反映黨和政府關懷的話題也成為媒體報道的焦點。
網絡社會的議題強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與普及,“我們處在了空間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個人可以通過新媒體,從各種不同的信源采集新聞,并把它們拼裝成最符合他們自己的新聞圖像。”⑦普通公眾通過網絡參與并形成社會議題的能力得到了加強。況且,傳統的大眾媒體為適應現實的媒介環境,在互聯網上也紛紛開辦了網站,并為網友開辟了專門的論壇。雪災發生以后,廣大網民紛紛在第一時間發布了相關信息,在這個“觀點的自由市場”里網民的觀點迅速集結形成了強大的輿論力量。網友出于個人視角將拍攝的雪災場景及救助場面發到網上倡導互助行為,他們還爭相撰寫文章、發表評論鼓勵災區群眾。這也對大眾媒體的議題產生了影響并表現出高度的一致。
媒體報道
映射媒體議題的呈現取向
媒體對議題的呈現帶有明顯的文化、價值觀的痕跡,而這些都體現在媒體關于議題的相關報道中。此次雪災的相關報道中,媒體著力突出的“民生、和諧”的價值觀顯而易見,而這也正是大眾媒體就該議題呈現出的價值取向。
民生色彩濃重。此次媒體關于雪災報道本著關注民生的理念,報道的內容切入口較小,多集中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報道的技巧上廣泛采用了以小見大的報道手法,從而凸顯出鮮明的社會主題。在拍攝搶修電路、疏通結冰路段、災區群眾生活的畫面中,手上的血泡、急促的呼吸、免費發放方便面、桌上容器內盛滿的食品等細節均被聚焦。這樣的報道手法與報道角度強化了整個報道的民生色彩。
地域偏向明顯。此次雪災波及區域較廣,包括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十幾個省。但媒體的報道卻集中在廣東、湖南、貴州、湖北、浙江等為數不多的幾個地區,而甘肅等西北地區的相關情況鮮見于媒體報道。報道中這種明顯的地域傾向除了受地區間受災程度不同的因素影響外,長期以來在媒體在報道中形成的地區偏向也是不爭的事實。正如費雪曼所解釋的,新聞點不僅只是地區性和主題性的,它也是一個社會的環境,是一組常跑某個特定地區的記者與消息源的社會關系網絡。新聞點的建立,是為了幫助記者更便利地揭示“新聞事件”,但它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對事件的建構。在一個新聞點中,某個地點發生的事之所以會有變成新聞的更大可能性,正是因為它被觀察到了。⑧
弘揚主流意識形態。新聞報道中所流露出的意識形態主要是指深植于社會當中的各種價值,特別是從社會主流價值衍生而來的觀念。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就是“和諧”,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踐行和諧理念。此次雪災中,媒體就是圍繞“團結、互助、友愛”的主題來組織報道的。疏通公路、搶修電網、運送救援物資、搶救病人、災后賠付、救助受困群眾等一系列報道都流溢出“和諧”這一主流意識形態。透過這些報道還能從更深層感受到強大的國家組織力與保障力。
全民抗災救災。此次雪災報道中,媒體聚焦政府、官兵、記者、醫生、民警、搶修工人等各行業人員的抗災救災事跡,通過新聞敘事著力描繪全民抗災救災的圖景。搶運煤炭支援南方,搶修隊伍跨地區支援,裝甲車破冰運送物資,空軍冒雪空運救援物資,媒體記者遠赴山區報道采訪,保險公司快速理賠等報道依然闡釋了“全國一盤棋”的思想與“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企業為災區捐款,《同一首歌》賑災義演,香港、澳門群眾賑災捐款等事件的報道以及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對抗災救災的倡導都將全民抗災救災的主題渲染的更加濃烈。
結論
文中對媒體關于2008年初雪災報道議題的形成因素進行了分析,認為媒體議題的形成是在一個特定的社會環境中由多種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而且某個事件成為新聞事件的可能性會因事件本身性質、時間、空間以及事件中人物的顯著性等因素的改變而得到加強或弱化。通過對雪災這一議題的高密度報道所呈現的圖景進行分析,認為媒體呈現議題的價值取向受到自身性質、社會責任、社會主流價值觀等因素的制約。此次雪災報道中,大眾媒體作為黨和政府喉舌,人民的喉舌,發揮了社會整合的功能,盡到了自己的社會責任,弘揚了社會主旋律。■
參考文獻
①殷曉蓉《議程設置理論的產生、發展和內部矛盾》,《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
②麥庫姆斯 著 郭鎮之 鄧理峰譯《議程設置理論概覽:過去,現在與未來》,《新聞大學》,2007年第3期
③甘露《淺析網絡議程設置的特色》,《國際新聞界》,2003年第4期
④⑧丹尼斯·麥奎爾著 崔保國 李琨譯《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235頁
⑤呂新雨《解讀二00二“春節聯歡晚會”》,《讀書》,2003年第2期
⑥李良榮《新聞學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99頁
⑦DonaldL.Shaw,RobertL.Steven
sonandBradleyJ.Hamm《議程設置理論與后大眾媒體時代的民意研究》,《國際新聞界》,2004年第4期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06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