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縣(市)級電視臺 農村 和諧文化建設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這個重大命題和戰略任務。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再次強調:“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和諧文化是全體人民團結進步的重要精神支撐。”這充分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諧文化是以和諧思想為內核、追求和諧為價值取向,融思想觀念、理想信仰、社會風尚、行為規范、制度體制于一體的一種文化形態。農村和諧文化建設,是農村和諧社會的思想靈魂和精神實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基,是農村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強大精神支撐,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沒有農村和諧文化建設,也就不可能有社會和諧發展的實踐追求,更不可能有社會和諧的實現。作為服務和服從于地方黨委、政府工作大局的縣(市)級電視新聞媒體,在建設農村和諧文化、推進農村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中,理所當然地要成為農村和諧文化建設的開路先鋒,承擔起傳播和諧理念、培養和諧精神、宣傳和諧典型、營造和諧氛圍的重任。
一、深入農村基層 傳播和諧理念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要積極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堅持正確導向,弘揚社會正氣,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創作更多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建設農村和諧文化,要靠黨和政府的推動,靠全體社會成員的支持和共同奮斗,也要靠媒體的宣傳鼓動和正確有力的引導。縣(市)級電視臺是地方黨委政府與百姓加強溝通的橋梁,是全面了解農村社會信息的主渠道,是農村和諧文化建設的先鋒。在農村和諧文化建設中,縣(市)級電視臺要堅持正確導向,唱響和諧文化的主旋律,大力倡導和諧的思想觀念,促進農村社會形成崇尚和諧的價值取向,培養廣大農民群眾和諧的社會心態,在向農村傳遞新聞的同時,幫助農村廣大群眾完成價值信念心態及行為的社會化。縣(市)級電視臺是最基層的新聞單位,能直接了解和反映群眾的心聲和關注的熱點。因此縣(市)級電視臺應充分發揮聯系群眾直接性這一優勢,在新聞采編中堅持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以通俗、生動、形象、易懂,適合農村各種文化層次觀眾的表現手法,在鏡頭瞄準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焦點,反映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事,選擇人民群眾最感興趣的話題,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的同時,不失時機地向人民群眾傳播和諧文化的思想理念,引導和培養他們平等、協調、合作的和諧意識,積極反映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和道德風貌的主流,形成團結互助的人際關系環境。同時,要深入農村,堅持“三貼近”,以民生問題為焦點,抓住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及時策劃推出與農民群眾息息相關的節目,把關注民生、傳播和諧理念,作為縣(市)級電視新聞的重要內容,為農村和諧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興寧電視臺推出的專欄節目《城鄉一線》,以關注民生、共建和諧為基準點,通過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公眾熱點,疏導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督,成為促進興寧市社會和諧的重要輿論陣地。2007年初,興寧市田家炳中學高三年級數學老師劉永波,突然感到右腳疼痛難忍,經省級醫院檢查為惡性滑膜肉瘤,為了避免癌細胞擴散,被迫做了截肢手術,安裝了假肢。術后,他以超凡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重新走上了講臺。不幸的是,2008年3月,劉永波老師又突感四肢無力,呼吸困難,經醫院檢查被確認為癌細胞擴散,又一次把這位風華正茂的老師推到死亡威脅的面前。為留住這位年僅30歲且深受學生愛戴、家長歡迎的好老師,興寧市田家炳中學迅速行動,發出倡議,呼吁全校師生伸出援助之手。興寧電視臺《城鄉一線》報道組及時對此進行了報道,呼吁社會為挽救劉永波老師年輕的生命提供幫助,充分體現人文關懷,引起了廣大觀眾的共鳴,社會各界人士紛紛為劉永波老師治病慷慨解囊,在社會上樹立起關愛弱勢群體、扶貧濟困的和諧理念。
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提升道德素質
道德是社會和諧的基石,是和諧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形成良好社會風尚和人際關系的重要保證,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隨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不斷深入,廣大農村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的階段,因此,與之相適應的是需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公民道德素質、全面提高農村社會文明程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集中反映了民族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道德理念、思想感情、思維方式和心理特征,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我們在新時代進行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思想養分。作為新聞媒體,特別是縣(市)級電視臺,應把宣傳公民道德建設與農村和諧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注重從傳統文化中挖掘思想精髓,通過弘揚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精神品質,提升農民的道德素質,推進農村道德建設的展開。首先,要發揮縣(市)級電視臺是地方黨政的喉舌作用,廣泛宣傳社會主義道德理念,宣傳“八榮八恥”,緊貼農村實際,針對農村新近發生的人和事,符合“八榮”的行為進行褒揚,屬于“八恥”的進行鞭撻,引導人們明辨是非、善惡、美丑、榮辱。這方面興寧電視臺就發揮了很好的輿論監督作用,針砭時弊、揚善懲惡,加強對和諧社會風氣的引導,在電視新聞節目中開設“立此存照”欄目,采用現場報道的形式,及時報道全市農村中發生的與道德相關的事件,通過現場采訪,巧用同期聲、巧用畫面,增強新聞的感染力,激發觀眾積極參與的熱情,引導觀眾分清是非榮辱,明辨善惡美丑,自覺遵守道德規范,投身到道德建設行列,形成和諧的社會風尚。其次,以鄉土文化為載體、營造共建和諧家園氛圍。在廣闊的農村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鄉土文化和文化遺產。縣(市)級電視臺要把傳統的鄉土文化作為豐富電視新聞報道的一項內容,加大對地方文化、風俗、人物等的報道,充分挖掘本地的文化遺產思想內涵、弘揚優秀文化精神,突出地方特色,讓電視新聞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讓農村廣大觀眾從電視中了解家鄉、熱愛家鄉、樹立起共建和諧小康家園的決心和信心。第三,樹立道德典范、促進良好道德風尚形成。就電視新聞而言,農民群眾大多數關心本地的人、本地的事,因此,在新聞報道中,要立足本地、服務本地,發揮電視新聞在社會意識形態形成中的影響力和滲透力,樹立當地道德典型,用他們的事跡感召人,把社會主義道德觀念傳播到千家萬戶,把公民道德規范的要求滲透到人民的生活之中。在興寧北部山區的一個小村莊里,有一位年僅十二歲的小女孩譚彩金,她寧愿放棄回到條件較好的生父母家居住的機會,與年邁多病的養父和殘疾的養母相依為命,一年365天,不僅要為兩位老人的飲食起居操勞,為老人尋藥治病、端屎端尿,還要上學讀書、上山砍柴、種田種菜、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一個殘缺沉重的家。興寧電視臺抓住這一典型,及時對小彩金的事跡進行了專題報道并舉辦了思想道德講座。小彩金的事跡報道后,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講彩金、學彩金、扶助彩金的好人好事層出不窮,興寧電視臺又及時進行跟蹤報道,引導廣大觀眾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引導人們見賢思齊、擇善而從、尊老愛幼、團結互助,讓道德典型的高尚情操轉化為觀眾的自覺行動。建立新型的和諧人際關系,促進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
三、策劃文化活動、營造和諧氛圍
隨著農村經濟建設的發展與進步和“三農問題”的逐步解決,農民越來越不滿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生活方式,渴望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的呼聲越來越高,作用越來越大,新農村和諧文化的建設對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和作用。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是吸引農村廣大群眾踴躍參與的好形式。通過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讓農民群眾在滿足文化娛樂需求的同時,學到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場信息等知識和致富奔康的本領,真正嘗到和諧文化的甜頭,體會到和諧文化的價值。縣級電視臺是最貼近農村群眾的媒體,發揮自身優勢,根據本土特色制作百姓喜聞樂見的節目,牢牢把握對當地受眾的影響力,是達到良好宣傳效果的有效途徑。興寧是百萬人口的縣級市,廣播電視覆蓋率達97%。興寧廣播電視臺充分發揮自身的這一優勢,以充分滿足農村群眾多方面的需求為準則,以農民獨特的審美觀和文化心理為出發點,策劃組織舉辦了大型的“農民歌手大賽”、“道是有情客家山歌擂臺”、“農村科普萬里行文藝晚會及”及“農村法律知識競賽”等內容豐富、生動活潑的電視直播文化活動和文藝節目,大力營造和諧文化氛圍,讓農民群眾在家里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吸引了農民群眾的廣泛參與,讓農民成為和諧文化活動的主體,在和諧文化活動中實現自我教育,獲得精神的陶冶和審美的享受。
和諧社會離不開和諧文化,建設農村和諧文化,縣(市)級電視臺責無旁貸。因此,充分發揮電視新聞的各種功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農村和諧文化建設的新聞報道,為農村和諧文化建設鼓與呼,營造構建農村和諧文化氛圍,引導廣大農民群眾積極參與,共同為和諧文化建設出力,是縣(市)級電視臺當前面臨的首要任務。■
(作者單位:楊玲,廣東省興寧市電視臺;丘苑新,仲愷農業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