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北方很多家庭為了保暖,都門窗緊閉,卻不知這對健康非常不利。
美國職業安全與衛生研究所的調查表明,影響室內空氣質量的因素很多,通風不良占48%,家庭裝修占18%,建筑物構件占3.5%。研究表明,一個人在正常情況下每小時要呼出22升二氧化碳,從事重體力活動時每小時呼出80升二氧化碳。如果室內通風不良,人體呼出的這些二氧化碳就會聚集在室內,從而影響人體健康。而打開窗戶,讓室外的新鮮空氣進入室內,則可以將室內的污染物稀釋掉,所以應經常打開窗戶讓室內空氣流動。
也許有人會反問,現在不少城市的污染非常嚴重,工廠排放的廢氣、汽車排出的尾氣、道路上的灰塵,都飄蕩在空氣中。開窗時,不是把外面的污濁空氣也放進來了嗎?
其實,強調通風并不意味著要整日門窗洞開,要合理選擇通風時間。據研究測試,在工業比較集中的城市,晝夜有兩個污染高峰和兩個相對清潔的時段。兩個污染高峰是指日出前和傍晚(因溫度降低使污染空氣沉降),兩個相對清潔時段是上午10時和下午3時前后,此時可酌情開窗。
一日之內開窗時間和次數,可根據住房大小、人口多少、起居習慣、室內污染程度以及天氣情況來安排。以100立方米的空間為例,在無風、室內外溫差為20℃情況下,大約十幾分鐘就可使室內空氣交換一遍。若室內外溫差小,交換時間相應要延長。冬季天冷,但每天開窗換氣也不應少于兩次,每次不少于15分鐘。也可在雨后空氣比較干凈的時候適當增加開窗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