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我和太太在美國洛杉磯旅游,住在蒙特貝羅廣場賓館。一天清晨,我們到一樓餐廳用早餐。時間還早,餐廳里用餐的人不多,餐廳門口的一張餐桌旁坐著一位白發、方臉的老人,我們進入餐廳時,老人微笑著向我們問好。
我們坐下來,和老人攀談。老人名叫彼得,今年71歲。
我們說:“您起得真早,這么早就來用餐了。”
老人說:“我已經完成了晨跑呢!”語氣中略帶自豪。
我們問:“您也是來旅游的嗎?”
老人說:“不,我在這里已經住了4年了。”
我們很驚訝,老人解釋說,他在這座賓館里“度晚年”。
此話一出,我們更是驚訝萬分。
“是的。不是只有我一個人,這家賓館里住了好幾位度晚年的呢。”老人指著另一位白發老人說。
“那需要不少錢啊!”
“當然,每個月2000美元。”
“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了!”
老人瞇起眼看了看我們,用略帶神秘的口氣說:“是的,但很劃算。”
接下來,老人給我們算了一筆賬:“2000美元,乍一聽比較貴,但分析一下,你就會覺得非常便宜。這2000美元包括了一個月的房租、水電費、服務費,還有免費的早餐。在洛杉磯,一間小房子的租金都要上千美元,還要另付水電費。如果請人做飯、打掃衛生,費用就更高了。住在這里呢,每天有人免費打掃房間、換洗床單,如果有事需要處理,服務員隨叫隨到,服務周到。你算算,這些費用早就超過2000美元了。我在賓館的房間里放了一臺微波爐和一臺洗衣機,電視機和冰箱房間里本來就有,生活十分方便。”
果然劃算!我們恍然大悟,接著又產生了一個疑問:“您當初為什么要離開家呢?”
1968年,這位老人在洛杉磯買了一套公寓房,花了八九萬美元。6年前,房子增值了6倍多,他與妻子離婚,將房子賣了。4年前,他在這家賓館“定居”。老人有一個兒子,現在在芝加哥當律師。老人在賓館生活得自由自在,每天清晨起來慢跑,回房間沖個澡,然后下樓用早餐。上午,他在房間里喝喝咖啡,看看報。午飯后打個盹,下午外出散步。晚飯后,散散步,看看電視,然后休息。幾年來,他的生活很有規律,他已經喜歡上了這種生活。雖然兒子請他同住,但他不想放棄這種愜意。
老人說,賣房的錢足夠支付賓館房費了,還有養老金,生活綽綽有余,他現在就想在賓館里度過平靜、安詳的晚年生活。他說,他不會給孩子添麻煩,也不指望孩子給他錢。雖然從兒子出生到大學畢業他花了30多萬美元,但那是他的責任,他并不想索取回報。如今,他的歷史使命結束了,孩子只要每年打幾個電話問候一下,他就心滿意足了。
聽完老者的講述,我不禁想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孩子也已成人,不過時常還是會為了他這樣那樣的事情擔心,即使出國旅游,也時常打電話問問有事沒有。其實,何不學習一下這位老者,將自己晚年的生活安排得休閑、愜意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