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勒是緬甸的神圣之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作家吉卜林在他的詩歌《通往曼德勒之路》中寫道:“曼德勒的路上,有陽光、棕櫚樹和叮當作響的風鈴。”吉卜林其實從未到過曼德勒(Mandalay),詩中的描寫只是出于對“曼德勒”這個名字的喜愛而已。他美妙的描寫讓人對這個城市充滿想像,也吸引我來到這里。在這里,我淡忘了陽光、棕櫚和風鈴,永遠記住了佛教帶給這里的濃厚氛圍。
三輪車停在曼德勒山腳下,立刻有攔活的汽車司機上來和我搭訕,告訴我上山的路如何如何不好走,坐他的車可以直接上山頂,還不用買門票。見我堅決要爬山而不坐車,大部分司機散去,一個走在最后的好心的司機告訴我:脫鞋上山。小乘佛教的寺廟,為了表示對佛的尊重,進去前都要脫鞋。而這里的佛在海拔300多米高的山上,從上山開始就算進廟,所以要脫鞋光腳爬山。這招無疑是屏蔽不虔誠游客的最好方法,我想路上一定不會看到打小旗鬧哄哄的旅游團。我把鞋脫下裝進包里,而眼前的地下,密密麻麻擺了一地鞋。
光腳爬山并沒我想像的那么困難,一路都是平整的臺階,加起來有3000級。除了起初一段水泥臺階有些硌腳不好走,上面部分都是大理石臺階,光滑平整,腳接觸在上面涼絲絲的,正好為炎熱的天氣降降溫。走走歇歇,再抬頭的時候,已經看到了山頂,而整個曼德勒城,也已經在遠遠的腳下了。
一路上在和當地人的若干次只言片語的閑聊中,我也慢慢知道了曼德勒山對此城的重要。曼德勒的名字便來自曼德勒山。佛祖釋迦牟尼當年宣揚佛法路經此地,由弟子阿難陀陪伴登上曼德勒山時,指著山下預言,2400年后這里將會出現一座繁華的城市。后來這里在敏東國王的統治下榮盛一時,時間正在當年預言的范圍之內。
到達山頂時已接近中午,朝拜的人絲毫沒見少,寺廟內的大金佛前,香煙繚繞,人多到可以用蜂擁來形容。佛像的腳下及人夠得著的部位新增加了許多長方形的金箔,顯然是今天剛貼的。這是表達信仰的一種方式。并不富裕的緬甸人用他們日復一日的辛勤勞動得來的財富換成這方寸金箔,然后在朝拜之時貼于佛的身上,以表達自己的那份虔誠與信仰。他們相信只有這樣,才能在轉世輪回中繼續受到佛的佑護,生生世世。
下山走了另一條路,隨著高度的降低,遠處那片被太陽反射的白色佛塔群也更加耀眼,當下到山底時,直接就到了那里——石經院(亦稱白色石經塔林)。石經院,說是一處廟宇,更準確地說是佛塔群,由729座功德塔圍成一片正方形,這里號稱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本書”,每個佛塔內,都有一塊石碑,正反面刻滿緬文和巴利文佛經,內容是第五次世界佛教大會所通過的信條與經文。以塔為書以碑為頁,729卷書,就是729座塔,潔白的塔在中午的時候反射著刺眼的太陽光,走在其間有些炫目,更不要說去看那難懂的經文。但那份宗教的氛圍卻籠罩在頭頂,讓這里異常肅穆,連大聲說句話都不敢。恐怕驚擾了佛祖。
穿紅袍的和尚Duo此時正午休,他和幾個和尚常年住在這里,每天念經之余,還要進行日常維護和為游客講解。難得的是,他竟然能講不少漢語,他說不久前有位中國來的僧人曾住在廟里好長日子,所以學了不少。他告訴我,當年王朝強盛時,敏東國王曾一次召集2400名和尚以接力的方式不停誦經,用6個月時間將這本浩瀚的大書念完。2400個人6個月的誦讀,我試圖將這個數字轉化為腦海中的想像,但終究沒成功,這是怎樣的宏大場面,我終不得而知,但赤腳行走在一排排整齊佛塔間,伸手觸摸被白塔包圍的石碑,好像感覺到了一絲虔誠的溫度,隱約間仿佛聽到了誦讀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