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和“過冬”——成為了絕大多數人最近常掛在嘴邊的詞匯。對保險業而言,也是如此。首先金融危機下的投資收益瞬時縮水,導致部分保險公司現金流短缺,嚴重的會有保險公司被購重組、甚至倒閉;第二,降息周期下,雖然產品好賣,但卻找不到與之匹配的投資方向,因此若干年后可能出現“收得越多,虧得越多”的惡性循環;第三,客戶市場出現萎縮,有的客戶因遭遇資金困難,不得不退保;有的則放棄了購買計劃;第四保監會下猛藥治理保險營銷不規范現象,特殊險種營銷要進行資格認定,導致特殊險種銷售人員階段性缺員……
但俗話說,危機危機,有危才有機。前不久,保監會主席吳定富就特別強調:“保險業不僅僅要接受資本市場波動的考驗,更重要的是增強消費者對保險行業、對保險公司的信心。”看來想要保險業的春天早點歸來,如何讓消費者信心回歸至關重要。
鄰居王先生和我提起,他的保險代理人在元旦問候他時的一番話很打動他:如果追求不確定的高收益,可投資股票、基金、期貨,最后就看運氣了;如果是理財,請一定要選擇保險這種最安全的工具。結果王先生又特別為自己買了3000元的保險產品,以增加自己的醫療和意外上的保障。
保險具有補償損失的杠桿作用,讓人們在經濟最困難的時候花較少的錢,防范很大的風險。在國外,經濟蕭條時期發揮出意想不到重要作用的往往是保險,因為不管在什么年代,都存在風險,所以保險需求總是客觀存在的,在金融危機的時期,風險不但不會降低,反而進一步增加了。
如今,我們看到的是世界各國為應對經濟危機所作出的共同努力,在我國,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也讓人們再次堅定了越過“冬天”的信心,而對于保險行業,我們更是看到了行業為保險回歸保障本源所作的努力。
我們要做的是在這個“嚴酷”的冬天,準備好充足的“糧食”,矯枉過正,蓄勢待發,為春天的早點到來鋪平道路。而在這個“冬天”也恰好可以向那些錯把投機當投資,買保險不看保障只看收益的客戶發出善意的警告,對于保險行業,這次危機可以實現客戶與公司的“雙重洗牌”,為今后的發展鋪平道路。
——趙旭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