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可以說,中國人理財意識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是從兩個老太太開始的,正是因為中國老太太和美國老太太在天堂偶遇時的一段對話,讓我們開始反思以前“先收后支”的消費模式,并意識到拼命的儲蓄和瘋狂的炒股與理財有著天壤之別。西方(主要是美國)的理財理念恰在這時逐漸傳到國內。
但如今,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讓我們懷疑美國老太太是在忽悠人。也的確有西方的學者和官員稱贊中國人重視儲蓄的習慣非常好,而近兩年炒股巨虧、買房被套的一些人恐怕也后悔為什么不多聽聽中國老太太的話,至少不會讓手中的錢白白打了水漂。
那么,中國式的理財真的比美國式的理財更優越嗎?是理財理念本身有問題還是人們根本就沒有樹立起正確的理財理念?實現財務自由的關鍵在哪里?通過對比中美理財的差異,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中國老太太與美國老太太對話的N個版本
“理財”這一概念顯然是舶來品,但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從來不缺乏那些樸素的理財思想。而當兩個老太太在天堂里那場偉大的對話流傳開來后,我們熟悉的西方理財理念開始在中國廣泛普及。直到次貸危機讓大量美國人失去房屋,我們才對西方人的理財方式產生強烈的質疑。于是,兩個老太太的對話也演變出不同的版本,其中比較極端的一個是:
有一天,美國老太太正在天堂養老院里閑坐,看到門口路過一個老乞丐非常眼熟,仔細一看原來是幾年前見過的那個中國老太太,兩人就聊了起來。中國老太太很奇怪地問:你不是買了房,而且還完款了嗎,怎么住到養老院里了?美國老太太說:我把那套房子給賣了,又貸款買了一套更大的,結果后來房價下跌的厲害,再還貸款太虧了,就把房子退回去了,現在靠401(K)計劃的養老金支付這養老院的費用。
美國老太太的表情更詫異:你不是攢了一輩子錢買了一套房嗎,怎么現在討起飯來了?中國老太太長嘆了一聲:唉,別提了。我兒子打算結婚,可那未來的兒媳婦說不買房就別想結婚。我為兒子的婚事著急呀,就把老家那套房子給賣了,但你不知道這幾年中國的房價漲的有多快。賣房的錢都不夠在大城市買房的首付,我又借了一大筆錢總算給我兒子安了個家。結果后來兒子、兒媳婦都失業了,實在支付不起高額的房貸,就斷供了幾個月,房子被銀行收回去了。而我的退休金少的可憐,現在只能靠討錢來還債了。
當然,上面的這場對話是杜撰的,但它卻真實地反映了近幾年中國和美國老百姓理財生活的轉變,從中也能感受到中美理財方式的差異。下面,我們就從取得收入——繳納稅款——消費投資——退休養老這幾個環節對比一下中美理財行為的不同,中間仍會穿插中美老太太的對話,以便于你有更深切的感悟。

【納稅與節稅】
納稅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無論是中國老百姓還是美國老百姓都概莫能外。當一個人取得工資收入時,就有一筆所得稅(收入稅)被劃走了,而在商品買賣、投資理財、遺產繼承等過程中,還要繳納消費稅、印花稅(或資本利得稅)、遺產稅等。稅收和通貨膨脹一樣,是實現財務目標的最大障礙。我們先來看看美國人收入稅的構成:
美國的個人收入稅收主要由三部分組成:聯邦稅,州稅及城市稅。城市稅只有少部分城市有,所以主要是聯邦及州稅。
聯邦稅是累進制,即收入越高,稅率越高。2008年聯邦稅的稅率為:
此稅率是邊際稅率,也就是說,只有收入超過底限,才會交這個稅率。
州稅各個州不一樣,稅率從0%到9.5%不等。例如,阿拉斯加和佛羅里達州沒有州稅,伊利洛伊州是統一的3%,而加利福利亞州是1%-9.3%。
此外個人還需交社會養老保險稅及醫療保險稅,分別是6.2%和14.5%,但收入高出$97,500的這部分不需要交養老保險稅。
比如說,一個年收入為$180,000的家庭,如果住在加州,而且夫婦兩人都工作(每人收入$90,000,而且兩個人都要付養老保險及醫療保險稅),那么這個家庭的總稅收負擔是:
養老保險稅及醫療保險稅:$180,000×7.65%×2=$27,540所繳納的聯邦稅為:$15,100×10%+(61,300-$15,100)×15%+(123,700-61,300)×25%+(180,000-27,540-$6,800-123,700)×28%=$30,189(注:所付的養老保險稅及醫療保險稅從應交稅中扣除,而且每人有$3,400可以不交稅)。
州稅:(180,000-27,540-30,189)×9.5%=$11,616
這樣算起來,這個家庭的平均稅率是:(27,540+30,189+11,616)/180,000=38.5%
與中國的個人所得稅情況相比,美國的個人收入稅并不算高。但美國的社會保障體系要比中國完善。
除了最重要也是最大的這部分個人所得稅(收入稅)支出外,其他的消費、投資環節也要納稅,而美國的稅制要比中國復雜得多,相應的節稅技巧就非常重要。在好萊塢的經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贖》里,主人公就是通過幫助獄警節稅而贏得生存的空間,甚至后來出現幾乎所有獄警排隊來讓他報稅的場面。可見,節稅是多么專業的一項工作。在美國只有擁有CPA(注冊會計師)資格才能提供這種專業的咨詢。
下面,我們簡單列幾種美國的避稅方式,相信中國老百姓包括一些專業的人士都會感到新鮮:
夫妻聯合申報納稅對他們是有利的,特別是當夫婦雙方收入差距懸殊時:
如果有大額的災禍補償或醫療扣除,已婚夫婦選擇填寫單獨的申報表可能更為合算;
對于離婚贍養費,支付的一方是可扣稅的,而接收的一方則是應稅的。而對于孩子的撫養費,支付者要上稅,而接受者不應賦稅。所以在離婚協商費用安排時,最好自己承擔撫養任務:
獎學金用來支付住房和伙食費,是應稅的。而用于支付學費、學習用品則是免稅的;
如果能證明一個人欠你的錢確實不能償還,已經形成死賬,那可以把這部分個人壞賬稅前扣除;
中國老太太和美國老太太在天堂對話稅收
美國老太太:現在不用報稅了,真好!以前每年‘到報稅的時間就頭終,天天跟收據打交道,真麻煩。
中國老太太:麻煩有啥不好,至少你知道稅款流到哪去了。我們納稅倒是簡單,就是不知道這些稅款是不是又要去修一座白宮。
美國老太太,啊,中國也有白宮?
中國老太太:是呀,個別地方政府的辦公樓建得比白宮還豪華呢!
【儲蓄與消費】
中國人重儲蓄、美國人愛消費,很少有人否認這種差異。盡管中國在年輕人群中也出現了不少“月光一族”,但美國社會無論老少,幾乎都是“月光族”。每當工資發下來后,中國人習慣性地先做一筆儲蓄。美國人則將錢劃撥到各種投資賬戶中,剩下的錢基本都消費了,而且大多數都是透支消費。
拉開中國家庭房間里的抽屜,里面可能放著一堆儲蓄存折,有定期的、活期的,有工行的、建行的,等等。當然還會有幾張借記卡和信用卡。而打開美國家庭的抽屜,里面會有一些cD存單,更多的是各種信用卡。
在美國,cD存單是各個銀行發行的,期限不同、利率也不同,一家銀行就能發行二三十種cD,賣完一種之后銀行系統就把它刪除了。而且銀行之間可以交叉的賣其他銀行的cD存單,甚至有專門的理財機構為客戶定做幾種cD存單的配置。而國內的存款利率都是由人民銀行統一規定,而且每家銀行只開立本銀行的儲蓄賬戶。
其實,美國人放在cD存單上的錢很少有超過2萬美元的,這與國內個人儲蓄賬戶上一般趴著二三十萬元有著明顯差異。此外,美國有存款保險制度,也就是銀行破產之后,聯邦會為儲蓄存款提供保障。上限是10萬美元,如果儲蓄賬戶中超過lO萬美元,超過的部分就不提供保障了。中國暫時還沒有存款保險制度,個人的儲蓄一般是由國家信用做擔保的,但隨著銀行市場化改革的逐漸推進,也會設立存款保險制度。
美國人不喜歡現金儲蓄,他們也不喜歡現金消費。信用卡是美國居民消費的主要手段,其次是支票,極少有人拿著一疊現金去消費,這甚至會引起商家的懷疑。信用消費極大地刺激美國人的消費欲望,絕大多數人都超前消費,入不敷出。在2005年下半年,僅僅是信用卡,美國人未償還債務就已達到8000多億美元,相當于每個家庭7200美元。中國近幾年信用卡迅速普及,但真正使用循環信用給發卡行帶來高額利息的人比例很少,絕大部分中國人是按月全額還款的。這雖然不利于信用積分的增加,但卻可以維持收支平衡,只是銀行信用卡部的利潤就不那么豐厚了。
美國老太太和中國老太太在天堂對話儲蓄與消費
美國老太太:我總算把自己的財產在生前全部用掉了,沒有浪費。不過也夠懸的,有幾次都申請了個人破產。
中國老太太:天啊,你真敢花。難道你就沒擔心過未來會出現經濟危機,或想著給自己的子女多留點嗎?
美國老太太:支出上的未雨綢繆是不思進取的表現。
中國老太太:我覺得節儉是美德,儲蓄是對家庭更負責任。
【投資與理財】
用錢生錢、創造被動收入是實現財務自由的關鍵環節,中國人和美國人這方面的意識都很強。但如果按“儲蓄——投資——投機”從保守到激進的不同層次來劃分實現資產增值的方式,中國人會偏向兩端,而美國人則向中間靠攏。
中國人喜歡儲蓄,同時也有很多人賭性非常強。上世紀90年代后期在美國盛行的一種當日沖銷公司的營業廳里,華人非常多。而這種公司完全提供的是當日買當日賣的投機性交易。我們也知道在國內股市的投資者中,散戶的比例很高。股指暴漲暴跌的過山車行情都是賭徒式的羊群效應產生的,很少有人真正秉承長期投資的理念,即使是有些機構投資者也不過是個“大賭徒”而已。
反觀美國人,投資的意識也很強,因為他們很少儲蓄,收入除去開銷的部分,剩下的錢基本都放在市場里,接近90%。根據美國雇員福利研究機構(Employee Benefit Research Instititute)和投資公司機構(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的數據,在401(K)賬戶中,直接或間接投在股票市場上的比例是70%。鑒于401(K)賬戶在美國人退休后的重要性,這個數據很能說明美國的家庭資產也大部分配置在資本市場中。
但也是從上面的數據中,我們可以發現,美國人投資很少是以散戶的形式直接面對市場。大部分是在經紀公司開設賬戶委托專業人士投資,他們只是時而的檢查賬戶情況,而往往不頻繁的操作。美國家庭在取得收入后,會先將錢劃撥到各類賬戶中,比如教育計劃賬戶、保險計劃賬戶、401(K)賬戶中,從這點來看更多是一種理財規劃行為,而不是投機炒作行為。美國人的理財方式是先把未來設計好,有一定的退休金、養老保險、教育計劃支撐后,再花掉剩余的錢。而中國人則是積累大量儲蓄以應付未來的養老和高昂的子女教育費用,至于投資理財,最終大多異化為炒股炒房。
美國老太太與中國老太太在天堂里對話投資
美國老太太:我那幾個資產賬戶的增值速度還一直不錯,沒讓我在退休養老、子女教育上遇到大麻煩。
中國老太太:我一直去營業廳和那些老般友討論行情,后來市場形勢不好,虧了不少,幸虧還有挺多儲蓄。
美國老太太你還每天去營業廳里看盤操作?多累呀,出去旅游多好?
中國老太太:炒股可以防止老年癡呆,只要心臟沒問題,每天盯盯盤還是挺好的。
【退休與養老】
退休養老問題是一生理財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養老保障體系都面臨巨大的考驗。
美國的個人養老計劃由三部分構成——政府的社會保險體系、企業的養老金和個人的儲蓄部分。美國人退休后都可以從聯邦政府領取到養老金,這和前面提到的養老保險稅是掛鉤的。但由于收入高出$97,500的這部分不需要交養老保險稅,所以高收入的人所領取的養老金并不會比低收入的人高多少。所以政府的這個養老保險計劃,對低收入者要比高收入者重要。
據統計,美國65歲以上的人群,有20%的人完全依靠政府的養老保險金生活,65%的人生活費的一半依靠政府的養老保險金。另據2005年的數據,65歲以上的人每月平均從政府那里領取$955,一對夫婦平均領取$1,574。而最高領取額是$1,939。
政府的養老保險金是有風險的:它是依靠現在賺取工資的人所交的社會養老保險稅來維系支出,所以整個系統是盈余還是虧損,取決于人口的年齡構成。例如,2003年時,整個系統收入$6,319億美元,支出$4,791億美元,所以有盈余。但隨著美國人口的老齡化,工作的人越來越少,而退休的人越來越多,那么這個盈余就會慢慢減少。據美國社會保險系統估計,到2018年,收支相抵,而到2042年,早年積累起來的盈余將被完全耗盡。社會保險體系將破產而無法支付退休金。
而企業年金部分是一些企業為達到一定工作年限的員工提供的退休保障,通常在員工退休后按工資的一定百分比支付給員工,但現在已經很少有企業提供這種退休金了。所以美國家庭未來的養老保障主要靠個人儲蓄部分,要強調的是這里的個人儲蓄部分不是中國的那種銀行存款,而是像401(K)這樣的個人儲蓄計劃。
401(K)是政府搭建的鼓勵個人為退休攢錢的平臺,其本身是由企業提供的,個人把一部分收入放在401(K)賬戶里,通常企業會按1:1的比例在賬戶里投錢。是否參加401(K)計劃是自愿的,但幾乎每個有條件的人都會參加,企業會尋找投資公司幫助管理賬戶,而這個賬戶里資產的增長是免稅的。在美國對一般投資賬戶的資產增長都要征稅,所以401(K)賬戶是復利增長的,這也是政府為養老計劃提供的稅收福利。
既然401(K)計劃是為了保證資產增值,就一定也面臨著風險。如果管理不當,401(K)計劃也會變成201(K)(美國人的一種戲言,指賬戶里的錢從4數量級縮減到2數量級)。此外個人每年放在401(K)賬戶里的錢是有一個上限的,政府也不想把這個籃子做得太大,畢竟這個賬戶是免稅的。而個人要想從401(K)計劃里提前支取資金要交納10%的罰金和相應的所得稅。盡管有種種限制,但401(K)計劃在過去20年里發展迅速,在美國全部就業人口中,有70%的人參加401(K)計劃。一般認為,美國人退休后的主要收入來源將是401(K)的積蓄。
構成美國個人養老計劃的這三部分,近幾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是社會保險體系占重頭,個人儲蓄部分最少,企業年金給予補充。而現在這個“金字塔”倒過來了,最大的部分是個人儲蓄(401K)計劃,最上面是企業退休金——幾乎沒有了,中間是社會保險體系——瀕臨破產。這種轉變讓美國社會孕育著很大的矛盾,因為養老問題過分依賴于脆弱的金融市場。
中國的養老保障體系也面臨很大的考驗,應該說,中國的老齡化問題更嚴重,社保體系的窟窿更大,所以中國人拼命的儲蓄或者熱衷于買房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美國老太太與中國老太太在天堂里對話養老
美國老太太:政府和企業給的退休金越來越少,只能自己往401(K)里多放點錢了,幸好這個賬戶沒出現大問題。
中國老太太:交了一輩子養老保險,到頭來養老金就領那么點,真不如不交了。
美國老太太:養老規劃還是越早做越好。
中國老太太:是呀,所以一輩子都在努力攢錢,不敢消費呀。
關鍵是要跑在錢的前面
盡管“理財”這一概念是從西方國家引入的,而且中國和美國遵循的基本理財理念是相同的,但通過上文的對比,我們發現中、美兩國老百姓的理財行為和理財方式的差異還是相當大的。造成這種巨大差異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為雙方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現行的財政、金融體制以及社會文化等多方面都有巨大的差異。到底兩種理財方式哪個更好呢?我們的答案可能會讓你失望,兩種方式分不清孰優孰劣。
近一年來金融危機在全球蔓延,資產價格大幅縮水,于是有人覺得還是多儲蓄,把現金放在手里穩妥。但是如果一味的儲蓄,抽屜里的存折一放就二三十年,退休后你會發現,這些錢根本就滿足不了你的生活,你甚至都會后悔不如把錢早點花掉,至少痛痛快快地享受了生活。這就是通貨膨脹的可怕之處!二十年前五萬元錢是筆巨款,現在什么都不是。即時你擁有自己的房產也一樣,因為如果房產用來自住,那只是一件消費品,你除了眼睜睜的看著它折舊,絲毫感受不到財務上的安全感。所以中國老太太的做法不可取。
一味的儲蓄從長期來看是非常愚蠢的一種做法,那是不是超前消費就可取呢?顯然不是,美國人過度消費給世界經濟和自身財務帶來的危害已經暴露無遺。但這并不是理財理念本身的錯,中國人和美國人共同遵循的理財理念都是強調節儉,然后通過不斷的積累,適當的時候利用財務杠桿,合理地配置自己的資產。理財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在具體的理財行為上,中國人整體上偏保守,美國人整體上偏激進。如果美國老太太在消費上節儉點,是完全可以盡早實現財務自由的。
過度的儲蓄和消費同樣不可取,中美老百姓習慣性的理財方式都需要做出調整。但最終的理財目標是一致的,就是要實現財務自由。如何實現財務自由?關鍵在于嚴格執行基本的理財理念的同時,要盡可能地讓自己跑在錢的前面。
錢如管道中的流水一樣,從世界范圍來看其總閘門在美聯儲,在關鍵的節點還有一些閘門,比如各國的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如果你跑在錢的前面,那么當錢流涌來的時候,你就會感到充盈并且你的財富被錢流推著向前。如果你始終落在錢的后面,那么等待你的只能是大水沖刷過后的一片狼藉。
回想一下,如果你在五年前,當流動性泛濫剛剛顯露出一點苗頭時,就提前的布局資產,一定會獲利頗豐,至少不會受到這波通貨膨脹的侵蝕。而如果在去年流動性已經泛濫成災、潮水即將退去的時候,你依然在隨波逐流,那就相當的危險了。錢流所到之處,資產價格就會上漲,所以一定要跑在錢的前面,布局各種資產,而在錢流退潮后,及時拋出資產。
怎樣跑在錢的前面?如果單純的比速度恐怕很難,因為錢流動的速度太快了。不過你完全可以尋找洼地,等著錢流過來,因為畢竟水往低處流,只要你提前布局處于價值洼地的資產,總有一天會滿載而歸的。那如果沒有發現明顯的洼地怎么辦?像巴菲特一樣,什么也不做。
也許你擔心,錢流的方向不會經過你所找到的洼地,因此會感到長時間的干涸。這很可能,那怎么辦?不妨在錢可能流到的多個方向都尋找洼地,也就是實現多種資產的有效配置。當然,如果你有高超沖浪的本領,能在錢泛濫成災的時候依然能游刃有余,那你可能就無需提前布局資產。但是對于大部分理財者來說,這種方法并不適合。
如今,泛濫的流動性已經退潮,留下一片狼藉,市場中的洼地效應隨處可見。而同時,美聯儲和各國央行都在打開閘門放水,只是杠桿化的過程還沒結束,而且在經濟放緩、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商業銀行的閘門也沒有充分打開。所以當前是尋找價值洼地,提前布局資產的良機,等到下一波錢流涌來的時候,跑在錢前面的人就會離財務自由的目標更近。
無論是美國的阿甘還是中國的許三多,都是通過執著的努力取得最后的成功。在追求財務自由的道路上,成功者的氣質也是相同的,都要求理性、耐心、堅持、果斷。所以從這點來看,中美理財其實殊途同歸,如今,一個絕佳的起點擺在你的面前,你出發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