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代》前主編Walter Isaacson在近一期的《時代》上發表了一篇封面文章,名為“How to Save Your Newspaper”,翻譯過來是“如何拯救新聞業”。文章的核心觀點是:現在的平面媒體正面臨危機,而解決之道是回到以讀者而非廣告商為主的“古老創意”上來,對內容和服務收費。這么做的前提是要創造出有價值的內容。
不光是作為平面媒體的報紙和雜志,對于電視和視頻網站,回歸內容的理論也有一定的參照價值。
其一,造汽車的在融資上市,釀葡萄酒的在圈地皮上市,生產視頻內容的在打包廣告業務上市……目前這場由銀行信貸系統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根源在于此前20年全球過于依賴金融活動的驅動,而非創造性生產力的大幅提高。
其二,隨著進一步的裁員、資產購置預算和新項目數量的削減,消費動力和商品價格(包括創意產品的價格)都會繼續下滑。
其三,各國相繼出臺經濟刺激計劃,但刺激注定不能作為治本之策。其長久有效性要取決于經濟結構的全面調整。而且,“刺激”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背癢撓胸的錯位,進而加劇危機效應。所以,2010年才能看見這場危機之底并不是單純的悲觀之論。
所以,對于傳媒娛樂業來說,如何在這場危機中堅守自己最初的陣地——內容,重新審視內容生產和整合能力這一“古老創意”,已是必選項。
已有的例子是:在核心競爭力方面過于注重用戶累積,但在開發針對性產品方面表現欠佳的開心網,一夜躥紅后重歸平淡;空中網和體壇傳媒達成內容合作,除了和NBA的合作外,此前的空中網一直是模式大于內容……大型廣電集團開始涉足電影產業(見本期P12特別策劃),影視合流的前提即內容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