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流星雨》定義為目前網絡上最有話題的電視劇恐怕不會有人有異議。這部被稱為山寨版的《流星花園》的電視劇從選角到開拍一路充滿了娛樂效果,雖然天娛努力澄清該劇和《流星花園》沒有聯系,但沒有人會放過拿《流星雨》和《流星花園》品頭論足的機會。
去年《越獄》的山寨版《遠東第一監獄》,《迷失》的山寨版《守望天堂》都沒遭遇這么多口水。拿《流星花園》來山寨,就沒那么好運了。偶像劇擁躉們——80后、90后,通常都是互聯網意見的貢獻者,走過路過的不忘吐一口口水,拍兩板磚,《流星雨》想不紅都很難。
對湖南電視人的山寨精神還是寬容一些吧。拋開其山寨化的品質和過程,我倒認為,《流星雨》今時今日的高人氣實在是中國電視劇的一場悲劇。一部改編劇就能讓全國青春期或偽青春期的男女競相熱議,恰恰暴露出我們國產青春偶像劇多年來何等饑荒。
青春偶像劇真是我們電視熒屏上的珍稀物種,數量少得可憐,根據CSM的數據,2008年播出量在各類題材中倒數第二。偶像劇數量少不說,居然還名不正言不順。《流星雨》是一部青春偶像劇?NO!人家天娛說了,這是青春勵志劇。就像去年東方衛視的《網球王子》被定義為“奮斗勵志劇”。
又是勵志,又是奮斗,看來我們80后,90后觀眾的心理素質都不太理想,都需要勵志一下。仿佛看完了片子,立馬像打了雞血,勵志得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于是青春成了“清純”、偶像成了“勵志”,國產青春勵志劇里面的角色和劇情果然很傻很天真。
那么,電視臺到底需不需要偶像劇?我想說,當青春偶像劇成為中老年偶像劇的時候。電視臺也許會需要。以前從電視臺購片部門聽來一個笑話,據說某家電視臺買片時,先把臺里打掃清潔的大媽大嬸請到演播室觀摩一遍樣片。如果從頭到尾這些敬愛的勞動婦女看得聚精會神,此片必定收視長紅,趕緊拿下,如果她們不得要領哈欠連天,此片收視一定不妙,還是退貨為善。
這里沒有鄙視勞動婦女的意思,只是想說,既然電視劇的收視貢獻都是中老年人,家庭婦女,購片部門的如此怪招也算是符合國情的評估辦法。這也難怪苦情戲,家庭倫理劇在熒屏上生生不息,成為最多產的劇種。除了投資小,制作方可以投機一把;電視臺也樂于埋單,播的愉快。購銷兩旺,自然會再接再厲。
不過中國電視人也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尷尬:我們的70后、80后,從來沒有被電視熒屏喂飽過,適合90后看的節目更是少得可憐。綜藝節目、選秀被擠壓,國產偶像劇還難見蹤影。好不容易來一部《流星雨》,不炒它炒誰?
既然電視可以把80后、90后拋棄;80后,90后更可以無視電視的存在。雙方互相拋棄。于是電視收獲了中老年,青年們則走向了網絡、游戲、電影。總之,只要《澡堂老板家的男人們》,《金婚》之類還大行其道,F4的粉絲們就很難回到電視機前。
最后用一個段子結尾:
前段時間流傳著一個很逼真的“謠言”,說衛視今年黃金時段只能播“一類”劇。對此難辨真偽的80后、90后的“非主流”們在網上感慨頗多,其中有如此一條回帖成為點睛之筆:“關掉電視,洗洗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