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向敢言的張紀中再次被推到聚光燈前,而且這次還是在多數制片人都想和稀泥的“編劇”問題上。只不過相比以前維護編劇基本權益的話題,這次爭論的中心變成了“編劇能不能當制片人”。
之前看了部電影叫《即時發生》(What Just Happened),講好萊塢電影工業的,很有意思。里面有個段子:一編劇遇到了羅伯特·德尼羅扮演的電影制片人,假裝不經意地提到自己最近有個什么點子,問其是否有意,結果被后者一句“壓根就不是個電影”灰溜溜地頂了回去。沒過多久,編劇又找上門來,這次口氣硬多了:“我丫找到布拉德·彼特了,你過來幫我們當監制吧”。德尼羅雖然看對方極其不順眼,但也只能跟著回答說:“這個這個,讓我考慮下吧”……
以上這個段子大致說明了一點,就是制片人壓根就不是那么難當的。因為制片最重要的工作還不是制作的日常管理,而是連接項目和資金與主創品牌?;緛碚f,你只要能做到這一點,無論會不會拿筆桿子,你都能干上這活兒。因此我覺得這個話題根本就不是個問題,你有本事當就當好了。只是國內編劇們的口氣著實有些奇怪,老圍繞著“能不能”這個資格問題大做文章。就好像學生老找到老師抱怨成績與自己的水平不符,可是你參加考試了么?
國內影視圈有個特點,就是什么都喜歡拿對比好萊塢說事兒。好吧,那就比比吧。在好萊塢電影里,少有純干編劇成為制片人的,除非其本人就是內容的版權方。比如你有本小說被片廠買走了改編權,那你大有可能成為制片。相比之下,北美的電視劇行業里倒是有不少編劇身兼制片人,但那都有一個條件——此人在該劇中的地位絕對不可替代。例如曾多年默默無聞的編劇馬克·切瑞(Marc Cherry),此人是個靠老媽吃飯的宅男,但當ABC接受他的《絕望主婦》(Desperate Housewives)時,也同時將他列為制片人。原因很簡單,他要是一罷工,這劇就得歇菜。同樣,沒有大衛·蔡斯(David Chase),也就沒有《黑道家族》(The Sopranos)。這樣的編劇就能當制片人。但是試問一下,咱們的編劇里有幾個能有這能耐的?
從某種程度上說,可能很多人不滿意的還不是張紀中的觀點而是他表達這種觀點的口吻,但這也是某種“存在即合理”了——假如你足夠重要,說話自然有人在意。同樣的道理,因為石康寫出了《奮斗》,所以他發牢騷就有人聽,也有不少人當回事。當然張紀中說“編劇不適合當制片人”確實有些過,頗有一棍子打倒一片之嫌,而且現在國內一些編劇嘗試新商業模式的努力還是值得鼓勵的。但是“編劇為王”這個口號同樣顯得簡單粗暴。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說“劇本為王”我都會舉雙手雙腳贊成,因為創意與故事本就是影視作品的核心。這一點無可爭議,但是劇本不等于編劇,前者只是后者的工作而已。
之前某電視編劇義正詞嚴地針對張紀中提了3點反駁理由,老實說確實很書生氣,甚至顯得有點很什么很什么。前兩天聽說編劇們把馮小剛也打成霸權主義了,因為他在電影里寫上了“馮小剛作品”——那要這么說的話,全世界九成九的電影導演都成南霸天了。還是不要老占著弱勢群體的位置吧,后面還有民工兄弟們排隊等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