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甜蜜蜜》編劇岸西的導演處女作,《親密》在延續了其作品一貫的愛情主題的同時,在微觀化的方向上走得更遠。該片作為展映作品參加了年初的柏林電影節。而在今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上,《親密》也獲得了包括最佳女主角、最佳編劇和最佳新晉導演在內的三項提名。不過影片在香港的票房極為慘淡,不足百萬港幣。在內地,這部小資情調的文藝愛情片或許能吸引一部分都市白領的注意,但指望在票房上有太大作為顯然不現實。
影片以分段倒敘的方式講述了一段辦公室戀情,林嘉欣扮演的阿佩是一家巧克力公司的職員,她在工作中與上司湯少(鄭伊健飾)漸生情愫。不過隨著雙方關系的發展,后者已婚并身為人父的身份還是使得這段感情無疾而終……
分段倒敘。此類手法之前在國際影壇上有過一些成功先例,例如韓國導演李滄東十年前的《薄荷糖》。在本片中,編導似乎想通過一系列時間上相互隔離的斷章,來呈現這段地下戀情在不同階段的不同狀態:從最初的微妙默契到后來的顧慮漸生與刻意回避。應該說這樣的處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品的藝術品位。影片的劇本也很細致,既在斷章之間有很多留白,前后的各種線索也都交織合縫,編導對于各種背景元素的設計也格外用心。不過這樣的處理也自有其代價,尤其是對于普通觀眾而言,影片或許顯得跳躍和瑣碎了些,兩極分化的口碑恐怕難以避免。
其實和去年的《蝴蝶飛》一樣,本片原本也是為杜琪峰準備的劇本。在后者放棄之后,岸西則親自拿起了導筒。從結果看,岸西的執導與其編劇風格很有同一性。編導在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顯得異常耐心。由于故事的格局很小,全片基本都是靠對話來支撐。影片對白很值得稱道,雖然話題相當瑣碎,但內在情緒流向始終如一。就此而言,《親密》頗有一點侯麥(Eric Rohmer)電影的影子。
作為一部標準的城市電影,影片在描繪職場愛情的同時,也較為體貼地展現了普通市民之于日常生活的巨大壓力,相信這也能引起很多都市觀眾的共鳴。《親密》有一個頗為形象的英文片名“Claustrophobia”,意為“幽閉恐懼癥”。作品的確表現了現代人某種微妙的自閉狀態:片中的角色都有不與人言的秘密,兩位主人公似乎也只有在自說自話時才能實現彼此的心靈交流。
一向善于把握細膩角色的林嘉欣表現不俗。這位來自臺灣的女演員成名于6年前的《男人四十》——該片劇本正是出自岸西之手。在本片中,林嘉欣很好地詮釋了人物內在情感的微妙變化,對大段臺詞的處理自然到位。相比之下,鄭伊健的表現則要遜色不少,表演依然帶有明顯的電視劇痕跡。
此外,雖然是小成本文藝片,但《親密》的幕后集聚了一批目前華語電影界的頂尖人物:負責影片美術指導的是曾憑《滿城盡戴黃金甲》獲得奧斯卡提名的奚仲文,他也是本片的監制之一。而為影片掌鏡的則是臺灣的國際知名攝影師李屏賓,其婉約精致的運鏡構建了香港獨特的城市空間,與影片同樣細致的整體風格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