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民口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有事請找‘生活幫’。”這個“生活幫”指的就是山東電視生活頻道的民生節目《生活幫》。創辦兩年多來,該節目通過專注于民生和公益,已成長為山東省內的品牌民生資訊欄目,其收視率與收視份額在山東全省新聞類節目收視排名中名列前茅。
以品牌節目為龍頭,山東電視生活頻道在《生活幫》的基礎上還拓展出了《做客生活幫》、《八點聽書》等一系列民生節目。這些節目在18點后的晚間檔,為生活頻道支撐起了收視高區。
《生活幫》的誕生
其實“2006年《生活幫》創始初期,舉步維艱。”《生活幫》創始人、山東有線電視中心生活頻道總監王忠感慨道。2006年4月,從事電視新聞評論工作十幾年的王忠從新聞中心調到生活頻道。“當時頻道狀況可謂千瘡百孔,在一次頻道測評中,生活頻道在全局九個頻道里排倒數第一”。
王忠當時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為生活頻道創辦一個民生新聞節目,“當時國內的民生新聞正火,民生欄目扎堆,在山東濟南本土就能看到7檔民生新聞節目,而且齊魯臺的《啦呱》早已名聲在外。”而生活頻道當時只有20多人的隊伍,做新聞尤其是民生新聞的經驗很少。面對勁敵,加上頻道自身先天不足,王忠甚至一度懷疑“是否還需要再做民生新聞節目”。
最終,山東有線電視中心領導研究決定:生活頻道必須迅速打開一個突破口,而民生新聞是一大利器——新節目6月1日必須開播。
如何破題?“離開播還有半月時間,連主持人都沒確定,甚至欄目的形態都沒有,一切都是空白”。經過一系列考察和思索,他有了一個想法:是否可以在新聞的表述上做一些突破?王忠認為:“新聞已經進入一個表述的時代。新聞的關鍵不在說什么,而是怎么說?新聞也需要包裝。”
于是,一檔全新的民生新聞節目誕生了。節目名為《生活幫》,主持人被稱為“幫主”,記者被稱為“幫辦”。“節目采用了記者‘介入式’的采訪,把記者參與的個性鏡頭記錄下來,用‘幫’來包裝這檔新聞節目,形成另類的節目風格”。
這一創意得到中心的全力支持。很快,節目制作團隊組建了起來。陽光、個性的主持人阿速是由社區里的50個大媽和大爺投票選出的。“《生活幫》的另一個重要標準就是要滿足老百姓的審美口味。”王忠強調說。
通過主持人的親和力以及貼近民生的新聞選題,從“火柴換學校”、“解救貴州被拐女孩”,到對“羊肉湯”、“麻辣小龍蝦”等食品安全問題的揭露,再到抗震救災中體現的媒體責任,《生活幫》快速贏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如今,《生活幫》收視不斷飆升,一度在煙臺地區達到最高點,在膠東地區可以收看到的3000多檔節目和影視劇中,總排名第二。通過兩年多的發展,《生活幫》已成為山東電視生活頻道強有力的頻道支撐點。
頻道內容特色:
新聞+情感訪談+懸疑故事
2008年,生活頻道進行全面改版,按照中心的統一部署,生活頻道不再播出電視劇,編排上采取白天以直播自辦購物節目為主,晚間黃金時間以自辦和整合類欄目為主的新框架,于是,生活頻道再次面臨巨大壓力。“因為當時我們只有一檔自辦欄目《生活幫》,晚上7點以后就沒節目了。因此,我們必須找到第二個頻道支撐點”。王忠說。
經過不斷嘗試和創新,在節目編排上,生活頻道最終采用了“新聞+情感訪談+懸疑故事”的頻道內容組合。在民生新聞節目《生活幫》之后,7點檔的《做客生活幫》新鮮出爐。這是一檔情感談話類節目,節目對《生活幫》中的一些新聞話題進行了二次利用。自開播起,就創造了上佳的收視效果,今年一月份,這檔節目的山東省網收視率列專題類節目第一名。
緊隨其后,生活頻道又推出了一檔《八點聽書》,與各臺的電視劇進行競爭。《八點聽書》以貼近生活的曲藝風格、另類的新聞播報方式深深吸引了受眾。“這檔節目需要選擇好題材,尋找到更好的講述方式。幽默、犀利的播報方式是這檔節目的亮點,通過打造情節性、故事性,節目達到了濃縮版電視劇的效果”。據王忠介紹,該節目推出一個月后,收視就迅速沖到了山東省網專題類節目的第三位,并“很快在觀眾心里形成了約會意識”。
同時,為了拉動收視,生活頻道采取“無縫式”插播,即把節目預告貼在廣告畫面上,這樣即使是廣告時間,受眾也不會大幅流失。目前,生活頻道已形成了由《生活幫》、《做客生活幫》、《八點聽書》三檔節目支撐的主題內容架構,其晚間6點到8點半時段的收視高點,也借此得以形成。
從強勢節目到強勢節目帶
“山東電視生活頻道離不開互動,這是頻道的生存之本。”王忠表示,除了內容框架外,生活頻道還必須在頻道上下的互動上加大力度。
頻道上的互動主要是節目本身的互動,《生活幫》是頻道互動的典型。節目每期話題爭論空間大,主持人讀短信、抽獎等都是為了增強觀眾的互動。據統計,每天《生活幫》直播時間,節目組每小時最高能收到8000多條短信。此外,《生活幫》的新聞線索都來自新聞熱線,5部熱線電話常常爆滿,每天平均能收到400多條新聞線索。王忠舉例道:“抗震救災期間,《生活幫》報道了災區北川一位煙臺老鄉急需人血白蛋白的消息,直播還沒結束,就有人把白蛋白送到了電視臺。晚上12點,又有觀眾從三百公里外的菏澤送來兩支人血白蛋白,第二天我們就把這些藥送到了災區,我們還把救治病人的過程用鏡頭記錄了下來”。
《生活幫》2006年6月1日首播,6月3日,其推廣組就進到了各大社區推廣節目,這就是所謂的頻道下的互動。“10個人的推廣組,每周進一個社區,做一個主題活動。主持人去社區表演節目,可以和觀眾親密接觸,進而拉動節目的收視。”此外,生活頻道還嘗試了一系列大型活動,比如已舉辦了三屆的“《生活幫》年貨大集”。通過大型活動,可以聯動一些知名企業進行商業推廣,進而達成對資源的整合營銷。
2009年,生活頻道在延續自身優勢的同時,仍然要不斷創新。
據王忠介紹,生活頻道正在規劃在《八點聽書》之后打造一檔名為《新聞快線》的新欄目。王忠說,“今年頻道工作的一個重點,是在完善、鞏固《生活幫》的品牌和收視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創辦《新聞快線》之類的新聞節目,通過節目和節目的聯動打造一個強勢節目帶。要把《新聞快線》打造成山東第一個有自己聲音、帶評論色彩的新聞資訊類節目,進而建立和培養自己的新聞評論員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