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的奧斯卡爭奪戰中,上世紀70年代崛起的電影舵手失去統治地位,讓位于更為年輕的一代,雖然喬納森·戴米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仍順利進入提名名單之列,但包括西德尼·魯邁特、馬丁·斯科塞斯和斯蒂文·斯皮爾伯格在內的老牌導演都名落孫山,只有看熱鬧的份兒。毫無疑問,老牌導演的缺席為新生代力量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并讓他們迅速成為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焦點。
在2008年科恩兄弟(54歲的喬爾和51歲的伊桑)摘得奧斯卡獎之后,很多與之同一年齡段的導演也紛紛入主這一電影競技場,一心想抱得“金人”歸。充當這批導演領頭羊的人物非46歲的大衛·芬奇、52歲的丹尼·博伊爾和56歲的格斯·范·桑特莫屬,他們出征奧斯卡的作品分別是《返老還童》、《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和《米爾克》。
芬奇曾經是一名MV導演,從某種程度上說,《返老還童》是他真正意義上的一部求變之作,與他的以往作品相比,這部影片既沒有像《十二宮殺手》和《搏擊俱樂部》那樣主打暴力牌,也沒有像《七宗罪》和《戰栗空間》一樣充斥著恐怖和脅迫。帶有個人史詩性質的《返老還童》為觀眾呈現了一個人的另類成長史,并傳遞了能夠為所有人接受的信息。對于這樣一部極易引起共鳴的影片,學院評委自然很難視而不見。
博伊爾的導演軌跡與芬奇類似,憑借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同屋三分驚》(Shallow Grave)和《猜火車》,他首次受到人們關注。其后,他又憑借恐怖科幻片《驚變28天》和《太陽浩劫》再次成為關注焦點。博伊爾的“貧民富翁”無疑是其導演生涯中具有突破性的一部影片,雖然在影片中他向觀眾展現了印度貧民窟的恐怖與暴力,但影片最終所要傳遞的信息卻是愛情的偉大。
芬奇和博伊爾從未染指過奧斯卡提名,與這兩位導演有所不同的是,范·桑特曾經憑借《心靈捕手》斬獲過小金人。2008年,范·桑特將目光投向文藝片創作,《米爾克》的問世則代表他重返好萊塢戰場。影片講述的故事圍繞“戰勝困境”4個字展開,但最終以悲劇收場。在奧斯卡歷史上,很多情節類似的影片最終都如愿捧走小金人,其中就包括《辛德勒的名單》和《甘地傳》。
在迅速崛起的更為年輕的導演中,現年54歲的朗·霍華德是惟一一位曾經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憑借《美麗心靈》抱得“金人”歸。這一次,他又攜《對話尼克松》再次向小金人發起沖擊。
作為一名制片人,現年53歲的愛德華·茲維克曾憑借《莎翁情史》染指奧斯卡,但其之前的另外兩部作品——《光榮戰役》和《血鉆》并沒有為他獻上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這一次,茲維克講述二戰猶太游擊隊的《反抗軍》再次成為一大熱門,這部旨在伸張社會正義的佳作讓他在最佳導演爭奪中獲得一席之地。
40年齡段的導演陣營代表人物包括現年47歲的史蒂芬·戴德利,出征奧斯卡的作品為《生死朗讀》;現年46歲的巴茲·魯赫曼,出征作品為《澳大利亞》;43歲的薩姆·門德斯,作品為《革命之路》。30年齡段的代表人物則為38歲的克里斯托弗·諾蘭,作品為《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以及39歲的達倫·阿羅諾夫斯蓋,作品為《摔跤手》。
如果上世紀70年代的《逍遙騎士》和《憤怒的公?!芬愿挥诿半U精神為標志,在新千年崛起的導演大軍則回歸更為傳統的敘述性,注重宏大的故事情節。從范·桑特到霍華德再到博伊爾,所有這些導演之前的作品都無法讓觀眾相信他們也能拍攝反映政治、對老年人的歧視、名譽掃地的總統、貧困或種族歧視等社會問題的影片,他們的大轉變無疑最具冒險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