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家叫喜多瑞的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引起業內關注。它是由20名國內一線編劇出資組成,CEO為職業經理人,借鑒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方式組建。除了賣劇本,公司還將涉及藝人經濟、電視劇制作等相關業務,編劇將完全擁有自己作品的版權。
該“編劇貴族俱樂部”的股東名單上赫然可見《奮斗》編劇石康、《親兄熱弟》編劇彭三源、《家有兒女》編劇費明、《鹿鼎記》編劇高大勇、《鐵齒銅牙紀曉嵐》編劇汪海林等名字——這些人每人都至少有一部得過收視冠軍的電視劇。有“中國第一編劇”之譽的鄒靜之為該公司的藝術總監。
較之此前編劇們只是在兩次會議上喊的維權口號來說,這次成立公司吹響“集結號”似乎更有現實意義。因此也有人說,編劇群體從沒人注意到開始受到關注,從幾千一集的劇本到一集萬元乃至十余萬,從召開維權會議到終于有綁成“筷子”的公司成立——中國編劇的力量正逐步顯現。
那么,中國編劇的力量究竟有多大?電影電視中,電視劇編劇為數最多,近兩年中國年產劇萬余集,但卻沒有出現一部《大長今》那樣的賺錢機器。拋卻中國目前整個影視產業的內容并沒有實現價值最大化以及體制機制上諸多問題,即便不是明眼人也能看到這么多電視劇里大部分都是爛劇,這即使不能全歸罪于編劇,恐怕也脫不了干系。坦率講,若效仿美國編劇進行集體大罷工,中國編劇恐怕也沒有什么資本進行談判。更遑論還有大批民間“選手”正伺機以待,槍手們也更有機會走上臺前,后繼絕對不會乏人。
行業里有太多的“革命家史”:“拖欠稿費”、“不付稿費”、“不署名”等“冤情”頗值同情。但如果你只是中國成千上萬名編劇中的普通一員,那就不要寄太多希望于“編劇”公司拯救你于“水深火熱”。類似公司之所以不能成為廣大編劇群體的救世主,簡言之:中國的優秀編劇屈指可數,而大部分編劇的實力決定了他們尚不具備議價能力,不僅是個人不具備,即便“打包”也不會好到哪里去。所以說,開更多“編劇”公司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而若僅這一家公司收錄幾百乃至上千名資質平平的編劇進行“捆綁銷售”,競爭力也有限。畢竟,這個行業人多未必力量大——當然,僅就“公司”來說,如果進門交人頭費仍然有利可圖。除此,該“公司”的最大貢獻可能就是——有望提升旗下屈指可數的一線編劇們的話語權與商業價值,但對整個行業來說仍是望梅止渴。一個人要想得到尊重首先要充實自己的實力,一個行業亦如是。
當然,對于很多只會紙上談兵的人來說,“公司”的成立畢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對外也保障了一些靠譜的人做編劇的事兒,有望樹立起編劇業的金字招牌。若該公司對資源調配得宜,成長為一流的電視劇制作公司并非沒有可能。除此,以往人們總愛說中國編劇沒有“組織”,至少這家公司的成立正試圖體現“組織”的力量,但這力量到底有多大還要以觀后效。另外,從保障編劇利益促進影視行業健康發展來說,讓公開透明的市場說話好過“計劃”調配與“黑市”交易,長遠講意義似乎也頗為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