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不懈”的生動影像,《貧民窟的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在南亞次大陸的幕布上描繪了一個愛情與成長的故事。這是一部異常圓熟、極富娛樂性且動人的文藝佳作。自去年11月上映以來,該片在北美的票房已接近8000萬美元,全球收入也突破了1億美元大關(guān)。
自1996年的經(jīng)典影片《猜火車》(Trainspotting)之后,始終游走在主流與邊緣之間的英國導演丹尼·博耶爾(Danny Boyle)終于又拿出了一部贏得全球贊譽的佳作。本片的主人公賈瑪是印度家喻戶曉的電視競猜節(jié)目《誰想成為百萬富翁》的勝出者。影片前半段以平行的方式同時講述了賈瑪?shù)膮①惻c隨后的受審,以及他在孟買貧民窟中的生活。影片劇本的結(jié)構(gòu)與設(shè)計均非常精巧,既富有懸念又搭配了各種商業(yè)元素,使得這部文藝電影始終保持著很高的娛樂性。這一點也很值得國內(nèi)目前的同類作品學習。
影片在視覺上走繁復(fù)路線,風格有些近似于巴西電影《上帝之城》(City of God)。編導利用大量的手持運動攝影與快速剪輯,在銀幕上描繪了一個處于新舊混雜狀態(tài)的當代印度。此外,出自寶萊塢名手拉曼(A.R.Rahman)的配樂也值得稱道。事實上,《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在技巧層面堪稱無可挑剔,甚至有些太過華麗,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加大了影片與其所想再現(xiàn)的真實之間的距離。
就主題而言,雖然表面上全是印度的人與事,但《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內(nèi)在視角還是西方式的,甚至有些接近英美電影的主旋律。其實本片的路子與博耶爾2004年的《百萬金嬰》(Millions)有點類似,都是兒童面對金錢等現(xiàn)實事物的成長故事。相比之下,我倒覺得本片的前半部分更吸引人,因為攝影機掃過了更多的東西——無論是印度人對于電影明星的全民性狂熱,還是泰姬陵的旅游“生意經(jīng)”,都給人以異常鮮活之感。相比成人演員,前面幾個兒童演員身上的戲感也更少。
如果說影片的前半部或多或少讓觀眾接近了印度當下的社會現(xiàn)實,那么編導隨后的處理卻有意無意抵消了前面的這種努力。隨著愛情逐漸成為核心線索,故事與人物的豐富程度開始打折,影片也從俗世的塵土中重新回到了電影的云端。結(jié)尾不外乎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然而不可否認這個頗為俗套的結(jié)局還是能讓多數(shù)觀眾感到愉悅,即使明知這份感動來自編導的精心算計。片中,女主角曾說《誰想成為百萬富翁》之所以會走紅,是因為“人們都需要一個逃避現(xiàn)實的出口”。從某種程度上說,《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最后也成為了這樣的一個出口。而從影片在歐美市場的反響來看,似乎需要逃避現(xiàn)實的也不僅僅是印度的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