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同性戀內容是影片難以回避的部分,不過《米爾克》(Milk)的根本主題還是關于自由與民權的奮斗,其內斂而不事張揚的敘事風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作品的嚴肅性。這注定了本片難以具有廣泛的市場影響力。
《米爾克》改編自美國歷史上首位公開身份的同性戀政治家的真實事跡。故事開始于1978年,舊金山的政府監督員哈維·米爾克在參加反對歧視同性戀的公共集會前錄下遺言,講述了自己從一個普通的同性戀者到走上政治舞臺的一生。而在另一邊,編導則平行剪入了歷史的真實畫面,介紹了主人公隨后被刺殺的命運。
雖然開頭的處理造成了很強的戲劇效果,但就整體而言,編導的藝術手法相當收斂。主人公并沒有以一個美國電影中隨處可見的英雄形象出現,而是表現為一個弱點多多的普通人。事實上,在影片絕大部分的時間里,西恩·潘(Sean Penn)扮演的米爾克并不比其身邊的伙伴更為出眾。當然影片也描寫了一些米爾克當年在美國政壇上的一些激進做法,比如他視個人隱私為政治敵人,要求同性戀者人人“出柜”的呼吁在現在看來依然充滿爭議。不過無論是對人物政治歷程的講述,還是片中的同性愛情段落,編導都在努力還原某種平常感。也正是這一點使得本片洗去了很多同類作品中常見的通俗劇色彩,恰如《紐約時報》對本片的評價:一部冷靜的奧利弗·斯通式的杰作。
米爾克一角的成功來自演員的精彩演繹。本片是西恩·潘連續第二次出演政治人物,相比上一次在《國王班底》(All the King's Men)的演出被批得灰頭土臉,這一次他的表演異常細膩,具有某種自內而外的傳神感。平心而論,西恩·潘在本片中所顯示的高超演技要勝過五年前為其摘得奧斯卡桂冠的《神秘河》(Mystic River)。影片眾多配角的表演也很亮眼,扮演米爾克曖昧同僚的喬什·布洛林(Josh Brolin)最終獲得了奧斯卡提名,而兩位近來在好萊塢頗受矚目的小生埃米爾·赫斯基(Emile Hirsch)與詹姆斯·弗蘭科(James Franco)也有相當出彩的表現。
本片導演古斯·馮·桑特(Gus Van Sant)是美國獨立藝術電影界的代表人物,其極具個人風格的電影在歐洲備受推崇。作為戛納的常客,桑特的杰作《大象》(Elephant)曾在2003年摘得金棕櫚大獎。另一方面,其在導演生涯中也涉及了一些相對比較主流的美式文藝片,比如為其贏得首個奧斯卡提名的《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雖然在好萊塢電影中總有放不開手腳之感,不過桑特還是為本片印上了一些自己的個人色彩,比如獨具韻味的攝影。影片的美術與服裝也很符合上世紀70年代的大背景。而丹尼·艾夫曼(Danny Elfman)的配樂則從最初的爵士風格逐漸轉向了某種宗教式的氛圍,暗合了人物從嬉皮士到政治受難者的命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