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文學改編,好萊塢有種說法——要么忠實原著拍部爛片,要么毀掉小說成就一部經典電影。選擇忠實原著的《生死朗讀》(The Reader)雖不能說是前者,但其距離經典確實相去甚遠。編導在片中試圖將人物的纖細情感與歷史的厚重結合在一起,不過影片的獨特立場以及較多的暴露場面還是使其成為了一部偏于小眾的作品,而奧斯卡的垂青無疑有利于這部成本3000多萬美元的文藝電影獲得更多的市場空間。
影片開始于中年律師邁克·博格的回憶:30多年前,15歲的邁克遇到了電車售票員漢娜,年長近20歲的后者很快就成了他在很多方面的啟蒙者。當兩人單獨相處時,漢娜總是要邁克為她朗讀各國的文學名著,直到有一天她突然不辭而別。幾年以后,就讀于法學院的邁克再次遇到了漢娜,后者作為二戰時期納粹集中營的看守正在法庭上受到審判。
《生死朗讀》改編自德國作家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1995年的同名暢銷小說。應該說這部美德合拍片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忠于原著,編導也成功地在電影中還原了某種文學特有的韻味。不過影片最大的問題是主題上的游移。當故事的中心集中在邁克與漢娜的忘年之戀時,影片的敘事顯得頗為細膩,但到了法庭戲時,攝影機卻像是逐漸失去焦點。編導似乎到最后也沒能決定這部影片到底應該聚焦于這個愛欲糾纏的個人故事,還是應該繼續深入探討二戰時的猶太人大屠殺,反思德國人的群體責任。這種創作上的曖昧也造成了影片前后風格上的不統一。
英國女星凱特·溫斯萊特(Kate Winslet)在片中出演年齡跨度很大的漢娜。溫斯萊特在《生死朗讀》和《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兩部電影中均有上乘表現,而本片則為她贏得了其個人電影生涯的第6個奧斯卡提名并最終拿下影后桂冠。男主角拉爾夫·費因斯 (Ralph Fiennes)的表演也維持著一貫的高水準,這位同樣來自英國的演技明星也許是最適合出演此類冷郁陰沉角色的演員。而18歲的德國演員大衛·克勞斯(David Kross)則很可能憑借少年邁克一角打開國際星途。此外,德國電影的代表性人物布魯諾·岡茨(Bruno Ganz)也在片中出演了邁克的教授一角。
最佳影片的提名電影中,《生死朗讀》是相對最出人意料的一部。其實影片在北美上映后并沒有獲得非常理想的口碑,當然這一方面也因其獨特的故事與立場——即“試圖理解”納粹人士當年的所作所為。不過總地來說,這個具有濃厚德國歷史與文化底蘊的故事似乎還是不太適合以英美文藝片的固定套路來呈現;冷硬強勢而又充滿神秘感的漢娜一角似乎也更適合伊莎貝爾·于佩爾(Isabelle Huppert)這樣的歐洲演技派,而非渾身英國中產階級氣質的露絲小姐——雖然她成為了本屆奧斯卡的影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