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奧斯卡最具份量的獎項之一,最佳影片獎無疑是萬眾矚目的焦點。本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提名由《返老還童》(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貧民窟的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米爾克》(Milk)、《對話尼克松》(Frost/Nixon)以及最后一刻殺出重圍的《生死朗讀》(The Reader)共同分享,并最終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獲得了最佳影片獎。
最佳影片《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提起《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不少影評人和業(yè)內人士都說這部影片讓人想起2006年的《陽光小美女》(Little Miss Sunshine)。的確,兩者同樣都是獨立制作的小成本影片,同樣在上映之后叫好又叫座,同樣以“黑馬”的姿態(tài)橫掃各大熱門獎項,最后以數項提名直指奧斯卡。
勢不可擋的《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在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名單上,以總共10項提名的成績繼續(xù)著自己的奪獎之路。這10項提名分別為: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音效、最佳電影剪輯、最佳音響編輯、最佳原創(chuàng)音樂和兩項最佳歌曲獎提名。
導演——丹尼·博伊爾:印度文化讓我震撼。
跟西方文化不同的是,印度文化中的“宿命論”使丹尼受到很大的震撼:“在我們接受的一些意識教育和文化中,講的是‘人定勝天’,只要努力奮斗就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而在印度文化中,這種天定的命運異常強大,人在命運面前是很渺小而無意義的。每個人都自有一方天地和自己的角色,人在命運前需要做的只是順天意而非盡人事。”
與大多數電影拍攝是由導演挑選劇本不一樣,《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編劇西蒙·比尤弗伊從未向導演丹尼·博伊爾遞交過這部電影的劇本,丹尼·博伊爾僅僅是因聽說有一個劇本以《誰想成為百萬富翁》這一電視節(jié)目為“由頭”做情節(jié)展示感到吃驚——哪個編劇會如此創(chuàng)作?這樣的電視節(jié)目背后會有怎樣的故事呢?但當他得知劇作者的名字后,立刻主動從經紀人那里索取劇本并認真閱讀。
博伊爾說:“西蒙·比尤弗伊是我最喜歡的編劇,盡管我和他在拍此片前從未謀面,但自從看過《光豬六壯士》后,我就記住了他的名字。”而且自此之后,凡是西蒙執(zhí)筆編寫或參與導演的影片,丹尼一部都不會放過。“對他的喜歡真是一發(fā)不可收拾,這種感覺也出現在閱讀本片的劇本之后,但我時刻提醒自己,我應該跳出個人崇拜,換個視角和心態(tài)去閱讀,但好劇本就是好劇本,當閱讀到第20頁時,我知道是時候做決定了,于是我立即致電給西蒙,很簡短地和他通話,表示‘我喜歡你的創(chuàng)作,盡管也許這并非為我而作’。”
由于是第一次到印度,所以博伊爾顯得特別小心。“在整個拍攝過程中,我都處于一種學習狀態(tài)中。一是因為我在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中取景,我必須對其有所了解;二是大部分的工作人員是印度人,為了表示尊重和應該有的理解我必須要學習。”
最佳影片提名《返老還童》
在提名名單中,由大衛(wèi)·芬奇(David Fincher)執(zhí)導、布拉德·皮特(Brad Pitt)與凱特·布蘭切特(Cate Blanchett)主演的《返老還童》一騎當先,以總共13項提名的驕人成績傲視群雄。《返老還童》所獲得的13項提名分別為: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道具布景、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音效、最佳電影剪輯、最佳視覺效果、最佳化裝和最佳原創(chuàng)音樂。
編劇——埃里克·羅斯(Eric Roth):這是給過世母親的一份特別禮物。
當埃里克·羅斯獲知《返老還童》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提名和最佳改編劇本獎等提名時,他情緒激動。
“在拍攝制作這部電影時,我與大家合作非常愉快。他們也都非常喜歡這個劇本。現在,《返老還童》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提名,更讓我享受到一種被肯定、被認可的成功感,我非常滿足。這個劇本是寫給我最親愛的母親的,她剛剛過世,這是給她的一份禮物,意義非常特別。”
馬克·吐溫對人生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喟:“生命總是在最美好的部分開始,在最糟糕的時候結束。”如果這個過程倒過來,結果會怎樣呢?《返老還童》就把馬克·吐溫的感喟和這種奇想化為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故事美妙地展現在大銀幕上。對于這一切,兩位幕后編劇功不可沒,講故事高手埃里克·羅斯便是其中之一。羅斯認為,人生若能倒著成長看似很理想,但其實沒有那么簡單。“表面上,這樣似乎很美好,但這是一種不同的人生,這也是這個故事吸引人之處。即使本杰明是倒著成長,初吻和初戀對他來說還是很重要,而且很有意義。這跟是否正常成長沒有任何關系,重要的是如何活出自己。”
埃里克·羅斯在構思和撰寫劇本的時候,他的父母先后去世。很短時間內喪失了雙親的他對人生有了不同的感悟:“他們的過世令我十分悲痛,也使我看事情的觀點有了轉變。我相信觀眾對于這個故事會跟我一樣感同身受。”
1994年,埃里克·羅斯曾憑借奧斯卡最佳影片《阿甘正傳》(Forrest Gump,1995)拿下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隨后他所創(chuàng)作的《郵差》(Postino,1994)、《馬語者》(The Horse Whisperer,1998)、《阿里》(Ali,2001)、《局內人》(Inside man,2006)、《慕尼黑》(Munich,2006)皆是經典之作。
視覺特效—— 埃里克·巴爾巴(Eric Barba):一直以來我們?yōu)橹冻龅乃泻顾际菫榱诉@一刻!
“我太興奮了,興奮得難以置信。這不僅是我個人的一個榮譽,也是對我們視覺特效工作小組所有人所付出的勞動的一種肯定。我們幾乎受寵若驚!這也讓我不由深思,原來,一直以來我們?yōu)橹冻龅乃泻顾际菫榱诉@一刻!
《返老還童》的視覺特效總監(jiān)埃里克·巴爾巴是大衛(wèi)·芬奇的長期工作伙伴,他說:“大衛(wèi)·芬奇從一開始就告訴我:‘布拉德·皮特必須自己從頭演到尾。’本杰明是這部電影引發(fā)情感的核心元素。”
那么,埃里克·巴爾巴是怎么處理皮特角色的幾個人生階段的呢?首先,他把三個不同人生階段的人物外形畫了下來;然后,再把扮演本杰明的不同演員的肩部、頭部都拍了下來,經過組合調整,設計出了皮特角色三個人生階段的不同外形;最后,這些外形設計再次掃描調整,和皮特的真人表演天衣無縫地結合起來。除此之外,他們還使用了一種叫“表情捕捉”的技術。他們先拍下了皮特的各種表情,大約有120多種,然后把這些信息放入不同的3D模型中進行處理,創(chuàng)造出數以千計的皮特人物模型。最后,把捕捉的皮特表情和真人演員合成,再加上CG的修飾,一個“真實”的本杰明誕生了。
所以,最終給觀眾的印象是,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本杰明的一舉一動、一笑一顰,甚至每一個細微的表情,都是皮特在親自表演。
最佳影片提名《米爾克》
在獲得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五部影片中,由格斯·范·桑特(Gus Van Sant)導演的以同性戀現象為題材的影片《米爾克》總共獲得8項提名,在提名總數上僅次于前文的《返老還童》和《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位列第三。《米爾克》所獲得的8項提名分別為: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導演、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電影剪輯和最佳原創(chuàng)音樂。
導演——格斯·范·桑特:這部影片能夠獲得這么多項提名,不論是對這部電影本身,還是對哈維而言,都意義非凡。
“當時我還在睡夢中,后來手機響了,別人告訴我這個好消息。每一次獲得提名感覺都是那么棒。哈維·米爾克是非常大膽和革命性的人,在美國,同性戀歧視幾十年來一直存在,米爾克無疑是在推進同性戀合法的進程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個人。他為這件事奉獻了自己的生命。我們一直都很關注哈維·米爾克這個人,關注他的故事和他作為一個同性戀政治家為這個特殊群體所做的一切。現在,這部影片能夠獲得這么多項提名,不論是對這部電影本身,還是對哈維而言,都意義非凡。”
這是美國導演格斯·范·桑特生平第二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提名。1997年,他曾憑借影片《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第一次獲得這項殊榮。
在談到《米爾克》這部電影的拍攝時,范·桑特說:“在前期資料搜集中,我接觸到了更多關于米爾克的事情,他身上有許多的故事,當然,最終我們還是做出了取舍,把影片關注的焦點集中在他從政前后的心態(tài)變化,以及與詹姆斯·弗蘭科扮演的戀人史密斯之間的故事上。”
盡管題材敏感,但范·桑特并不認為《米爾克》是一部“同志”電影,“對我而言,《米克爾》是一部關于民眾如何通過自己的力量,組織起來,去改變政治,改變這個世界的電影。我希望不論觀眾的性取向如何,他們都能從這部影片中感受到力量。”
最佳影片提名《對話尼克松》
在獲得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提名的五部影片中,除了以上三部,剩下的《對話尼克松》和《生死朗讀》都分別獲得了5項提名。其中,《對話尼克松》所獲得的提名是: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電影剪輯。
導演——朗·霍華德:我們并沒有把獲得奧斯卡提名看得那么理所當然,因為我們就不是沖著獎項來的。
“今天,我們之所以在這兒,是因為觀眾們還不知道應該怎樣去欣賞這部電影,能從這部電影中看到些什么。或許,有不少人都覺得這部政治題材的影片很清高,有點‘可望而不可及’。但你看過了你后會發(fā)現并非如此,這部影片很有意思。在這一點上,我和編劇皮特·摩根不謀而合。他這樣創(chuàng)作劇本,我也這樣拍這部電影。我們并沒有把獲得奧斯卡提名看得那么理所當然,因為我們就不是沖著獎項來的。不過,話說回來,獲得提名的感覺還是挺不錯的,因為這是對影片的一種肯定。”
的確,正如霍華德所說,這樣一部以真實歷史事件為背景的“政治”影片在編劇與導演的通力協作之下,超越了政治,超越了歷史。《福對話尼克松》從頭到尾都緊密地圍繞著福斯特對尼克松進行的那場為期四天的訪談展開,幾乎沒有任何冗余。影片的關注點既不是追求歷史真相,也不是力求真實地還原當時的情境,而是從人性的角度來深入體會這一歷史事件下對話的雙方。
對此,編劇皮特·摩根給了最完美的解釋,他說:“我找到了一個絕佳的切入點,那就是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人,而這個人的自然屬性又會制約他的社會屬性。
編劇——皮特·摩根:朗·霍華德獲得最佳導演提名可謂實至名歸。
導演朗·霍華德在“感言”中對皮特·摩根的編劇功力贊不絕口,無獨有偶,在等到摩根發(fā)表感言了,他又把所有的功勞歸給了導演霍華德。
“當時我正在倫敦,交通堵塞我被堵在路上了。不過住在歐洲的好處是,你不用起大早去看消息,提名揭曉的時候英國已經是下午了。這雖然是一部政治題材的電影,但在導演朗·霍華德的妙手之下,影片拍得非常有趣,一點也不枯燥。所以,朗·霍華德獲得最佳導演提名可謂實至名歸。”
最佳影片提名《生死朗讀》
影片《生死朗讀》改編自德國作家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的同名暢銷小說。
《生死朗讀》所獲得的五項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攝影。
導演——史蒂芬·戴德利:我衷心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人來圍繞電影主題進行辯論,探尋影片的真諦。
2002年,由史蒂芬·戴德利導演的影片《時時刻刻》(The Hours)一舉拿下了奧斯卡9項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并最終幫助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奪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桂冠。這一次,史蒂芬·戴德利和他的電影,以及凱特·溫斯萊特等與此相關的所有人員,再次站在了離奧斯卡小金人最近的地方。
作為導演,戴德利明白,這部電影將“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電影圈乃至整個社會引起軒然大波。下面便是他的“獲提名”感言。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極具煽動性和爭議性的影片。《生死朗讀》這部小說和由它引發(fā)的問題深深吸引了我,我想讓觀眾感動得流淚。影片講述了一個錯綜復雜的故事,還包括一個復雜的道德觀,所以很容易看糊涂。我認為,觀眾要提出許多有關那兩個主角的問題,要對他們做的事有自己的看法。我認為,我沒有必要在影片中把所有問題都講得明明白白,那不是作為導演的我的工作。我衷心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人來圍繞電影主題進行辯論,探尋影片的真諦。”
盡管如此,戴德利對《生死朗讀》的脫穎而出還是充滿信心,因為這部影片不是“老調重彈”,它不再關注那些慘無人道的罪行,也沒有慘烈的畫面作為刺激,而是用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段慘絕人寰的“歷史”,全心全意地把焦點放到了普通人的身上,通過普通人的轉變來折射那段罪惡的往事。
編劇——大衛(wèi)·海爾:獲得了奧斯卡提名,就會有更多的人關注這部電影。
“能夠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提名,我感到非常開心,也非常欣慰。因為這個劇本所涉及到的問題與以往不同,因為故事本身就具有非常大的爭議性,所以劇本的改編過程也是困難重重。在這部電影中,我們探尋的是一個成年女性兼二戰(zhàn)戰(zhàn)犯與一個未成年男孩的愛情關系,這種關系極不尋常。也正因為這樣的主題,想讓大家都去電影院觀看這部電影就變得很困難。不過現在好了,獲得了奧斯卡提名,就會有更多的人關注這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