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感覺,只有四個字——如釋重負。”鐵佛手摸著頭發(fā)花白的小平頭,釋然地吐出了一口煙圈。2009年初的一個下午,他談起“東方傳奇”被收購的一幕,仿佛回到2007年6月的那個上午。
一年半前,他的名片上印著東方傳奇國際傳媒有限公司(下稱,東方傳奇)董事長,今天則是北京福緣視線影視文化公司的總經理。北京建國路萬達廣場的12號樓1801室,福緣視線公司的門口上依然留著“東方傳奇”四個大字,場景依舊,但如今的鐵佛與當年的“傳奇”越來越遠。
“東方傳奇的辦公地點也在這里,招牌都沒取下來。春節(jié)過后該重新裝修裝修了。”鐵佛指著門口四個大字,“當時把東方傳奇賣給光線的協(xié)議也是在這里簽的。過程很簡單,我們四個股東談好價錢,第二天就簽了。”東方傳奇,三年前雄心勃勃,如今改弦易張,中國第一家民營影視制作集團就此淡出江湖。
“為什么做不下去?為什么要賣公司?原因只有一個:電視臺拖欠片款。”鐵佛長嘆了一口氣,欲言又止。
短暫的傳奇
2005年,東方傳奇注冊成立。它誕生之初就頂著三大光環(huán):它是國家廣電總局“有計劃、有目的地培育若干家有實力、有影響、有規(guī)模、有競爭力的節(jié)目制作公司”計劃中的首家民營企業(yè)試點單位;第一家成立之初就獲準頒發(fā)《電視劇制作許可證(甲種)》,免三年所得稅;第一家直屬國家廣電總局管理系統(tǒng)的民營制作單位。如此高調出場,東方傳奇一時之間在業(yè)界受到廣泛關注。
公司的四個股東都頗有來頭:光線傳媒;鐵佛的福緣視線;袁曉波的上海藝誠文化藝術交流有限公司;以及曾經拍攝出品了《讓愛作主》、《浮華背后》等一批名劇的北京金天地。
公司的核心管理者:鐵佛和袁曉波。前者是操作過多部名劇的著名制片人,后者是節(jié)目發(fā)行的行家里手。雄厚的資金實力,再加上這對黃金搭檔,東方傳奇貌似將開啟中國民營影視制作行業(yè)的一段傳奇。
東方傳奇一開始就迅速整合了四家股東原有的創(chuàng)作資源,簽下包括王蒙、王朔、蘇童、張賢亮、金庸、古龍、梁羽生等人的五十多部小說名篇的改編權。還將王晶、文雋、李力持等名編劇名導演招致麾下。
為了做大公司規(guī)模,東方傳奇開始瘋狂投資,一口氣傾注4千多萬元投資了6部電視劇,可沒有想到噩夢就此開始了。
雖然擅長發(fā)行的袁曉波最終將這6部戲賣出了7千多萬元的片款。但讓東方傳奇始料未及的是,不少電視臺在播出后卻開始以各種理由拖欠余下的尾款。直到被光線收購之時,這批電視劇所回收的合同款僅為30%。一邊,合同款遲遲不能到帳;另一邊,4千多萬元的大筆投資耗盡了公司能動用的所有資金。東方傳奇迅速陷入困境。公司的現(xiàn)有資金無法支持正常運作,就連當時僅有的20多名員工都已無法領到工資。其時擺在鐵佛和袁曉波面前的只剩下一堆播出帶子、幾十份無法完全兌現(xiàn)的合同,以及最后一條路——將公司整體出售。此時距離東方傳奇公司成立,僅僅三年半。
股東之一的光線傳媒成為了惟一買家。
東方傳奇成立之初,股本結構頗為獨特,四家股東分為經營性股東和非經營性股東,福緣視線和藝誠兩家作為經營性股東,在東方傳奇成立后就不再繼續(xù)經營與其相同的業(yè)務,其他兩家股東是非經營性股東,他們在短期內還可以經營與東方傳奇相同的業(yè)務。四家公司各占東方傳奇25%的股份。當時光線提出收購其余三家75%的股份,根據(jù)了解,光線的收購價格并不高,在每家當初原始資本五六百萬元的基礎上,增加10%的價格。
“10%是個什么價格?也就是說,在東方傳奇這三年,我投資了幾百萬,但辛辛苦苦每年只賺了3%,幸好至少沒有虧本吧。”鐵佛無奈地說。但當時的情形,唯有出手。至此東方傳奇成為光線的全資子公司。
東方傳奇被光線傳媒收購后,已有的電視劇資產歸屬光線,余下的未付合同也轉至光線。鐵佛重新回到福緣視線,袁曉波則干脆離開了影視圈,加盟了中華全國青年聯(lián)合會委員創(chuàng)意產業(yè)協(xié)會。據(jù)了解,目前,電視臺拖欠東方傳奇的3千多萬元的購劇尾款,光線仍在追討之中。
為什么拖欠
東方傳奇不是第一家被拖欠款拖垮的制作公司,有過東方傳奇痛苦遭遇的公司比比皆是。記者調查的十幾家民營制作公司,均表示有過被電視臺拖欠款的經歷。“我入行以來,沒有任何一部戲是完整的收回簽約款的。每部劇都會有收不回來的款,或多或少都有爛帳。”鐵佛說。
這個老問題既然由來已久,為什么一直得不得解決?又是哪些電視臺在拖欠款呢?
北京一家制作公司的制片人林莉向記者透露了其中的玄機。一般來說,一筆完整的電視劇購片款,會分成播出前、播出時和播出后三個階段分批打給制作公司。“前兩筆款電視臺通常都會給的很及時,尤其是第一筆,各個臺搶劇時都會先下手為強,首筆預付款都毫不含糊。”林莉向記者介紹,“但問題往往是出在最后尾款上。有些臺會拖上一段時間才付清,有些臺就干脆一直拖著不給,著實成了欠款。”
電視臺為什么會拖欠購片款呢?
第一,也是最通常的情況是片子播出效果不好,電視臺對制作方有埋怨,頗有負氣的成分。如果播出效果很好,購銷雙方自然皆大歡喜,誰也不愿損害信用,影響下一回的合作。
第二,電視臺的電視劇審批程序過于繁瑣,這也是尾款無法及時支付的原因。“一筆購片款撥出,先得從購片部門主任簽字,然后臺長、再到集團領導,最后財務總監(jiān),甚至當?shù)刎斦C關,過程十分冗長。其中哪位領導萬一出個差,審批就只能往后拖了。”林莉說。如此一來,一筆款項得經過漫長的周轉才能到制作公司的賬上。電視臺行政化的辦事效率和作風,確實讓這些私人老板難以適應。
第三種,電視臺領導換崗導致。鐵佛向記者解釋說,電視臺上一任領導計劃拿出1個億購片,到了下一任縮減到了8千萬,但購片合同已經簽出去了,但臺里資金不足以支付原來的合同,只好往后拖了,這類情況時有發(fā)生。
第四種情況則最為糟糕。由于購片價格不斷上升,省級衛(wèi)視的資金投入越來越大,其資金壓力也不小,因此電視臺希望拉長資金投入的周期,緩解資金壓力。在采訪中,甚至有不少公司反應,前幾年,中部某家具有很強實力的廣電集團成為拖欠款的重災區(qū)。“他們并不是沒有錢支付,只是不愿意給。他們認為錢始終會給,但拖一拖又有何不可?所以他們就拿這些錢去搞其他投資,這讓當時很多制片公司都遭了秧。”林莉對《綜藝》說。
誰在拖欠
由來已久的拖欠款問題,近年由于省級衛(wèi)視的競爭升級,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緩解。包括付款及時程度、預付比例都比以往有所改善。湖南電廣傳媒節(jié)目分公司執(zhí)行總經理王鵬舉對記者坦言:“現(xiàn)在衛(wèi)視競爭升級,買劇的資金充裕,而且一部好劇大家都來搶。付款還是比較及時的。如果某家臺這回拖欠了款,下回我有好劇就不賣給他了。”
各家衛(wèi)視對優(yōu)秀電視劇資源的爭奪,確實讓一些制片公司得到了優(yōu)待。重慶衛(wèi)視購片主任鄧昌明也表示,“好劇我們搶著付都來不及。現(xiàn)在省級臺通常都能比較及時的支付。個別臺會有這種(拖欠款)情況。我們付款還是比較及時的。”在采訪中,制作方也普遍表示,目前省級電視臺的拖欠款問題有了改善,但城市電視臺仍然屢屢出現(xiàn)這一問題。
“城市臺的拖欠款要比省級臺嚴重,經常發(fā)生,尤其是一些實力不強的城市臺。”林莉向《綜藝》說,“拖還不要緊,一般拖上三四個月還算正常,最怕的是不給。我們拿著一紙合同,根本拿他們毫無辦法。”
據(jù)了解,東方傳奇生產的6部劇中的《小魚兒與花無缺》,當年某家城市臺牽頭組成的城市電視臺購片體聯(lián)合購買了該劇的版權,但播出后,就有兩家城市臺合近100萬元款項至今沒能回籠。
面對制片方的抱怨,城市臺感到頗為委屈。“我倒是覺得城市臺的回款比省級臺要好。”南寧電視臺節(jié)目部主任羅春子很不認同這對城市臺的埋怨,“這幾年城市臺受到省級臺的打壓,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很多公司現(xiàn)在已經不向城市臺發(fā)片了,我們要是再不努力及時付款,更沒法和省級臺競爭了。”據(jù)她介紹,目前南寧電視臺的電視劇購片預算是其全年廣告收入的15%-17%。這筆資金還得隨時根據(jù)廣告的收入來浮動調整。購片款項,除了要經過臺里層層審批,還要到南寧財政局去申報待批。煩冗復雜的程序,難免會耽誤付款的時間。
但羅春子也坦言,對于一些劇集和公司確實有過拖款的情況,“有些片子,我們先買了,但看到其他臺先播,結果收視很低,我們也不敢播了,這樣的劇我們會拖一拖。”
痛苦的合同
雖然原因林林總總,但鐵佛一針見血地指出,“電視臺拖欠尾款之所以理直氣壯,歸根結底就是沒有合同來對買方進行約束。”
在調查中,制片方普遍反映,電視臺的“霸王合同”是拖欠款問題的關鍵所在。
一位制片公司總經理憤怒地對記者說,“我們拿著自己的合同去和電視臺簽,電視臺根本不理。他們說,要簽,只能用電視臺給出的合同樣本,否則免談。電視臺提供的合同里的條款對他們沒有約束力,簽了這樣的合同即使他們欠款,打官司都沒法打。這等于簽了不平等條約。”
“甚至個別電視臺的合同里連尾款支付時間都沒有。他想什么時候給,就什么時候給,有時候為了賣片,不簽也得簽啊。”鐵佛唉嘆道。
因此,制片方一直強烈呼吁有關部門出臺一份關于電視劇購買的行業(yè)規(guī)范合同來取代電視臺的單邊合同。對此電視臺表示無法接受。鄧昌明認為,“現(xiàn)在銷售方式這么多,什么獨播啦、4+1啦、4+2啦,花樣百出,而交易細則也千變萬化。如果用一份統(tǒng)一合同,恐怕很難將各種交易細則都列上去。這并不現(xiàn)實,也會給交易帶來不便。”
羅春子也表示,這樣的統(tǒng)一合同將會造成新的不平等,無法保證電視臺的利益。“如果出臺這樣的合同,保證了制片方的利益,那我們電視臺的利益怎么保障?除非加上保證收視率能達到多少點,否則,這種合同對電視臺來說也是不公平的。”
其實該問題早已引起國家廣電總局的重視。
在去年年底的“長沙會議”上,解決電視臺拖欠款問題被主管部門重點提及。而且國家廣電總局有關部門經過近一兩年的調研、搜集多方意見后,正在制定一項行業(yè)性規(guī)范方案。首都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業(yè)協(xié)會秘書長、湖南電廣傳媒節(jié)目分公司執(zhí)行總經理王鵬舉一直以來就此問題與主管部門頻繁溝通。他向《綜藝》透露,一個關于電視劇購片合同的指導性意見已經在制定之中,有望年內出臺。該指導性條款將會對購片方付款時間有明確界定,以及明確播出方的播出次數(shù)等版權問題。這將成為中國電視劇交易市場形成以來首個指導性意見。
雖然對于這個呼之欲出的指導性意見制作公司普遍期待,但依然有不少制片公司持審慎態(tài)度。“實際上即便有了規(guī)范條款,得不到監(jiān)督執(zhí)行,那也是一張白紙。如果電視臺還是照舊拖欠款,制作公司敢起訴電視臺嗎?還想不想在這行里混了?得罪不起啊!”林莉說。電視臺的強勢地位,讓制作方依然對法律維權心有忌憚。
金融危機之下的陣痛
在采訪中,多家電視臺均表示今年的購片費用將與去年持平,暫時還沒有縮減的計劃,而且有的還像上海文廣一樣不降反升,上海文廣將2009年的購片預算提升到了5個億,另外還拿出2億資金進行影視節(jié)目投資。
但購片費與廣告掛鉤是事實,如果廣告收入出現(xiàn)波動,勢必對購片預算造成不小的影響。有制作公司表示:“各個臺2009年的廣告招商會上,大部分都是利好消息,只有個別的臺可能會有小幅的下降。在這一點上,大家可能都持較樂觀的觀望態(tài)度。但如果到了7、8月份廣告見底,合同的履約就會成為問題。”
一些電視臺的審慎態(tài)度則印證了這種說法。鄧昌明表示:“重慶臺今年購片預算是2個億,但不排除在年中的時候,根據(jù)當時臺里的廣告收入進行調整。”
面對充滿變數(shù)的前景,許多制作公司開始紛紛縮減今年的項目預算。“從去年開始,大家都格外謹慎。”華誼兄弟旗下的制片人周冰冰對記者說,“由于對今年的形勢不樂觀,很多公司都消減了項目數(shù)量,投資成本也在縮減。”
國家廣電總局2月19日給出的最新統(tǒng)計顯示,2008年度全國生產完成并獲準《國產電視劇發(fā)行許可證》的劇目共計502部14498集。同比2007年529部14670集,減少了27部,172集。國產電視劇數(shù)量從2003年開始,都以每年1000多集的數(shù)字在增加,但到了2008年,該數(shù)字不增反降,電視劇生產的拐點驟然顯現(xiàn)。從記者調查情況來看,2009年的產量還會繼續(xù)縮減。
在全球經濟危機以及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大形勢下,影視劇投資收緊,一些業(yè)外資本開始撤離。在制作公司紛紛節(jié)衣縮食準備熬過“寒冬”時,拖欠款問題再次驟然凸顯。
上海一家制片公司的發(fā)行人員對記者說,“我們正在加緊催促電視臺付款,這個形勢下如果沒有現(xiàn)金流,不說新項目,就連發(fā)工資都危險。”
周冰冰也表示,電視劇融資本來就不規(guī)范,資金鏈很脆弱。這個時候,對于制作公司來說形勢更為嚴峻。“上游融資難了,中間制作成本在漲,要是下游回款再收不回來,加大了公司的資金運轉成本,現(xiàn)金流斷裂,很容易就跨掉了。”
鐵佛指出,電視劇公司的資金回收周期不固定,下一論投資計劃根本無法按期執(zhí)行,風險性加大。這造成了中國的制片公司很難形成穩(wěn)定的規(guī)模性生產,都是項目型的公司,有一單做一單,公司規(guī)模永遠做不大。“中國哪家制片公司能列出未來幾年的投資經營計劃?沒有!除非他手頭握著金庫。”
因此業(yè)內遍地都是小公司,能夠穩(wěn)產穩(wěn)銷的集團性質的大公司鳳毛麟角。所以有人形容中國電視劇民營制片業(yè)的現(xiàn)狀時戲稱,“只見森林,不見樹木”。
盡管很多人都在期待主管部門出臺指導意見,來進一步規(guī)范市場。但也有業(yè)內人士認為,電視臺拖欠款問題歸根結底是體制問題,現(xiàn)有傳媒體制不改變,類似事件依然會發(fā)生。該人士認為:“電視劇的制作方和播出方,分屬于兩種不同的體制。一個是國有壟斷,一個是民營市場。現(xiàn)有情況下,購銷雙方身份天生不對等,再加上法規(guī)不健全,弱勢的一方自然‘受欺負’。電視臺形成市場化的體制,這個問題才能根本解決。簡單說,在這場渠道和內容的博弈中,只有渠道放下身段,內容才能夠真正為王。”
(文中林莉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