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入選《財富》雜志世界500強的中國中央企業達19家,被海內外喻為中國“新國企”現象。人們習慣把國務院國資委負責監管的百余家中央企業稱為“央企”,確切地說,中央企業是指屬于國資委監管范圍的非金融類中央所屬企業,國資委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的職責。
中央企業目前有141家,大多處于事關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承擔中國幾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氣和乙烯生產、絕大部分的電信服務、航空航天、發電供電、民航和水上運輸、船舶和汽車制造,以及高附加值的鋼材生產。央企要實現“走出去”戰略,首先就要有一批適應國際競爭的優秀人才。近年來,國資委在吸引人才方面動作頻頻,央企海內外公開招聘、央企董事會制度試點改革、“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等都積極網羅海內外人才,創新央企的管理能力,提高央企競爭力。
自2001年中組部初步嘗試在央企公開招聘高管以來,中組部、國資委已組織7次海內外公開招聘,截至2008年底共組織125戶(次)中央企業的127個高級經營管理者職位進行公開招聘,從8946名應聘人員中錄用了108人。2008年,還第一次面向全球公開招聘中央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總經理。
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被形象地稱為“國有資產的大管家”。他在接受《財富》雜志中文版采訪時說,在國資委面臨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調整企業布局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這三個目標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更困難,因為探索性更強。難就難在它最具中國特色,無法回避。”法人治理結構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為7探索適合中國特色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國資委也吸取7國外國有企業管理的經驗,如新加坡財政部全資的淡馬錫的管理模式和東歐的國有企業改革情況,包括德國如何改造東德地區的國有企業。2004年,國資委開始推行中央企業董事會試點改革,嘗試建立“外部董事占多數”的董事會,來自新加坡、香港等地的優秀人才也有機會以外部董事的身份參與央企改革。在有的試點央企,甚至推行了外部董事任董事長。
此外,國資委還著力引導中央企業設立“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等5家單位已成為首批籌建單位,以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