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合作推動國際化
2008年7月26日,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盟秘書處等13個機構,東盟國家、澳大利亞以及國內65家高校的負責人、代表匯集貴陽,參加由外交部、教育部和貴州省政府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在“中國·東盟大學校長論壇”上,云南大學(以下簡稱云大)校長何天淳作了主題發言,介紹了云大近年與東盟高校合作交流的經驗與成績,并對今后與東盟高校全面深化教育、科技合作提出了建議。
何天淳是改革開放后較早公派到國外留學的學者之一,1988年他赴德國弗萊貝格礦業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后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昆明理工大學任教。1995-2002年歷任昆明理工大學教務處處長、校長助理、副校長、校長等職。2003年1月-2007年12月任云南省教育廳廳長,2007年12月至今任云南大學校長。他的身份逐漸從學者向管理者轉變,但始終沒有離開過教育系統。
對于高等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何天淳有著自己的見解,他曾經多次撰文,在《求是》、《學術界》上發表文章,闡釋自己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理解:“如今,以民族或國家為基本單位的高等教育體系正在跨越民族文化和國家的邊界,各國高等教育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高等教育健康發展所必不可少的條件,積極推動并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已成為一種新的辦學理念。”
他剛走下演講臺,記者隨即追過去采訪,當被問到為什么用英語演講時,他笑著說:“在這樣的國際會議上,用英語交流更便捷。當然,我的英語是第二外語,所以也需要練習……”
經過多年發展,云大與世界23個國家和地區的100余所院校和教育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新拓展了一批國際合作項目,在伊朗德黑蘭大學和緬甸福慶學校共建了孔子學院;2008年經教育部批準,開始自主招收面向東盟各國的政府獎學金學生,并入選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此外,由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基金會、云南大學、云南省國際人才交流基金會和云南微軟技術中心共同建設的“國家軟件人才國際培訓(昆明)基地”已經啟用……
在云南大學今后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南亞、東南亞成為重要的國際合作區域,2009年1月,由云南大學承辦“南亞論壇”。“東盟是云南目前最大的貿易市場,培養區域合作人才是云南高校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進一步加強與南亞、東南亞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和云大今后的發展戰略是吻合的,‘南亞論壇’的舉辦對于學校發展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匯集“大樓”與大師
2007年12月,何天淳卸下云南省教育廳廳長的擔子,擔任云南大學校長。雖然此前也曾擔任過昆明理工大學的校長,現在又從主管一個省的教育工作到主持云大的工作,何天淳卻說并沒有感到輕松:“云大校長對我來說是個新崗位,對于大學校長一職,我雖然并不陌生,在大學待了30年,我對于學校的共性還是比較熟悉,但在不同的崗位上有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歷史階段也有不同的重點。在云大,我的壓力很大。”
了解云大歷史的人不難體會何天淳的這種心情。雖然地處西南邊陲,但云大的歷史卻多有華彩篇章。作為中國西部地區建立最早的綜合性大學之一,其前身私立東陸大學始建于1922年,1934年改為省立云南大學,1938年又改為國立大學。1937年熊慶來擔任校長后,費孝通、楚圖南、吳文藻、嚴濟慈、華羅庚、陳省身、馮友蘭、白壽彝、潘光旦、劉文典、呂叔湘、方國瑜等一大批著名學者相繼應邀到校執教。1946年,英國《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把云南大學列為中國15所世界著名大學之一。
梅貽琦曾言“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陳平原說:“大學校園沒有飽經滄桑的老房子也就不稱其為歷史悠久的大學。”無論從哪一種角度考量,云大都不失其“大學”之實。
走進今天的云大,一花一木,一舍一物都在井然有序的組臺中透出一種從容、一種傳承、一種堅守。云大天文點1934年定為云南第一天文點,映秋院、澤清堂設計出自梁思成、林徽因之手。校內的至公堂更是年代久遠,明清時期為云南貢院的主體建筑,建成于1499年。云大前身東陸大學建校后用作禮堂,1947年,聞一多先生就是在這里做了最后的演講……
上世紀60年代,曾有前蘇聯一個專家考察組來昆考察,他們對云大的數理館特別贊揚說:“在中國邊遠的云南見到這么美麗新穎的建筑,這是我們所沒有意料到的。從這幢建筑可以想象設計師的水平,這樣的建筑在現在的蘇聯還不過時,即使過三四十年也不會過時。”似乎是一種巧合,我們采訪的地點就在云大建于上個世紀20年代的老建筑——會澤院。建于1923年的會澤院作為東陸大學主體建筑,由曾留學法國、比利時的張邦翰設計,墻體由磚石砌成,厚實堅固。抗戰期間日本飛機轟炸昆明,會澤院兩次中彈,屹立如常。從建成沿用至今,這座帶有法式特點的建筑即便在今天看來,依然不失其沉穩、莊重、開闊、質樸的特質,云大的行政部門如今依然選擇在這里辦公。
何天淳說:“昆明是個相對安靜的地方,上個世紀40年代,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西南聯大遷到昆明,當時師資力量嚴重不足,云大和西南聯大可以互聘教授,這給云大留下了一大筆財富,尤其是精神上的財富。在當時那樣艱苦的條件下,西南聯大卻成為了中國高等教育史上一個難以跨越的巔峰,我們后來將其稱之為‘聯大現象’。現在很多關注中國高等教育的人常常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今天的軟件、硬件比當年的西南聯大好了不知多少倍,卻一直達不到當年西南聯大的水平?”
歷史的回音讓今天的云大人更多了一份責任的擔當,無怪乎對于何天淳來說,會有如此的思考和追問。“會澤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化成了今天“立足邊疆,服務云南,提升水平,辦出特色”的辦學思路。
服務地方之新時期
云大老校長熊慶來常說:“大學之存在,必具有生命,生命表現于所有的教學工作、科研工作,以及教師與學生的種種高尚活動,其精髓,內即表現于教學之成績,鉆研之結果,與德行之砥礪。外則見諸師生對社會之影響,校友對社會國家服務之能力。”
正是這樣一種薪火相傳的精神奠定了云大不斷發展的基礎。1998年“云大科技”上市,云大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高科技上市公司的高校。近幾年來,云南大學侯先光獲得200 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成為1993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頒布以來,我國高校所獲得的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生物柴油——膏桐”獲得2007年“巴黎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張喜光的論文《早寒武世帶上肢的冠群甲殼動物》發表在2007年10月4日的《自然》上,并入選2007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此外,云大緊密結合云南地方的實際,通過建設以民族學、生態學和國際關系等學科為代表的一批與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學科,全面提升服務地方的能力。
在這樣的基礎上接過接力棒,對于何天淳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何天淳在分析自身的情況時說:“高等教育一要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二要適應教育規律的發展,為社會發展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從而推動、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對于云大今后的發展,我們作了一些調整:鞏固文理,發展工科。文理在云南大學有很好的積累,但以前工科專業較為薄弱,工科對于社會發展有直接促進作用,學校下一步會在這方面存所發展。比方何大明負責的國家重大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縱向嶺谷區生態系統變化及西南跨境生態安全,西南縱向嶺谷區主要由元江一紅河、瀾滄江湄公河、怒江一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國際大河流域組成,是全球生態系統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是我國與東南亞重要的生態廊道和中國一東盟新興的經濟走廊。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推進和‘瀾滄江一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開展,使云南地區的生態系統受到空前的大規模影響,生態安全問題日益凸現,引起國際廣泛關注。”
2008年9月,在開學典禮上,何天淳對新人校的學生提出如下希望:“第一,希望你們堅持對真理的堅定信仰和對知識的執著追求。我主張各位同學與經典為友,做一個儒雅通識的知識分子。我想送給大家一個座右銘,這是熊十力先生當年給北大學生張中行先生的一段話:‘每日于百忙中,須取古今大著讀之。至少數頁,毋間斷。尋玩義理,須向多方體究,更須鉆入深處,勿以浮泛知解為實悟。’第二,希望你們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努力成為創新型的人才。大家要學會批判性地思考,取其精華、善于借鑒,要如韓愈所說,‘師其意不師其辭’,活學活用其思想和方法,不能照抄照搬、拘泥于章句,從而‘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語’。第三,希望同學們既要有治國安邦的大志向,又能夠培養自己從基層做起,從小事做起的腳踏實地的精神。”
何天淳說:“在云大的發展歷程中,我也是一個耕耘者,希望自己的努力能有更多的收獲,并且在云大的發展接力賽中跑好我這一棒。現在,我才剛剛起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