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英國人用綿羊乳腺細胞克隆出“多利”。無獨有偶,日本、新西蘭以及美籍華人科學家也分別用卵巢、輸卵管細胞和耳部細胞克隆成功。克隆技術一時間成為了全球熱門話題。
而利用與生殖系統無關的成年細胞進行克隆,是世界科學界的最大夢想。夢想成真的,是美籍華人科學家楊向中教授,在他的主持下,世界上首例用與生殖系統無關的成年細胞克隆的小母?!鞍住庇?997年6月順利誕生。
小?!鞍住钡牟煌岔懼幵谟冢怯靡活^13歲的母牛皮膚細胞克隆的。母牛的13歲相當于人類80多歲,早已超過了生育年齡。這是已知世界上被克隆動物中最老的一例。這一成果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技成果之一,它無論從科學還是商業化角度來看都比克隆多利綿羊重要得多。它在思維和技術上都有重大創新與突破,可應用于無性繁殖高產奶牛、生產藥用蛋白、生產修復受傷的人體組織所必需的藥品、生產胚胎干細胞等各個方面,還可廣泛地用于保護瀕危動物。它為利用克隆技術為基因功能定位、遺傳疾病診斷與防治、組織和器官修補以及衰老和長壽研究等方面開拓了新途徑。
一個掌握生命奧秘的科學家,卻沒能躲過癌癥病魔的侵襲。他的“艾米”誕生的當年11月,他被證實患有腮副腺癌。但是他矢志不渝,決不向病魔低頭。
有人把人生看作“減法”,過一天就少一天,但對楊向中來說,他過的是“加法”,即多活一天就賺一天。雖然他清楚自己很可能等不到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為自己治病的那一天了,但他卻更加義無反顧,笑稱自己工作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要“賺時間”。特別是身患癌癥做過幾次手術之后,更加信奉多一天生命就會多一份機會,就能多前進一步,就可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在克隆“艾米”后的幾年里,楊向中帶領他的科研小組又利用那頭高齡母??寺×恕按魑鳌钡?頭克隆牛。時隔2年,“戴西”通過自然繁殖,產下1頭健康牛犢“諾曼”。這說明與80歲老年人相仿的母牛能“返老還童”,其后代照樣能夠正常發育、懷孕和產犢,一個老年動物克隆的后代并不是這個老年動物的復制品,也就是說克隆后代的生理年齡與老年動物無關。
對于人類來說,楊向中克隆“艾米”的成功更是為科學界嘗試克隆人類胚胎奠定了基礎,因為科學家們希望克隆出病人所需要的完全不會排異的胚胎干細胞。這些從病人本身細胞克隆的干細胞將能治療如癌癥、糖尿病、老年癡呆癥等多種疾病。
楊向中孜孜以求的愿望是通過克隆人的胚胎,培養人體組織器官,用以治療人類疾病,現在,這些技術已取得了實際性的進展。有人甚至相信,隨著克隆技術的提高,他極有可能站在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但遺憾的是,楊向中沒有等到那一天。雖然他極力與病魔抗爭,但最終還是離開了我們。
楊向中不辭辛苦地頻繁奔波于中美兩國之間,推動干細胞和再生醫學研究的發展,以促進我國科學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最大愿望是幫助中國培育高質、高產量奶牛。
楊向中雖身在美國,但除了在學校學習的那些年外,每年都要往返于中美兩國之間。他最關心的就是希望他的奶牛計劃能快點在中國普及,幫助農民脫貧。因為他沒有忘記,他是中國農民的兒子。
1959年7月,楊向中出生在河北省邯鄲魏縣院堡鄉三家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在5個兄妹中排行老二。由于家境貧寒,他從小營養不良,3歲前還不會走路,到了9歲才能上學。1975年高中畢業后便回鄉務農,養過豬,還自學過獸醫知識,成為“赤腳獸醫”,當時被鄉親們譽為電影《春苗》里的紅雨。由于工作努力,他被選為生產小隊長、大隊革委會副主任,后又提升到公社當了秘書。
1977年恢復高考時,他考取了華北農業大學(即現在的中國農業大學)。大學畢業以后,又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績考上教育部出國研究生,1983年被美國康奈爾大學動物科學系錄取,學習生理學。
在美國康奈爾大學,他的學業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1987年獲得動物科學系碩士學位,1990年獲得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1996年,被康涅狄格大學聘為副教授并授予終身教授頭銜,主管生物技術實驗室,時年36歲,成為該校最年輕的副教授之一。在大動物克隆、轉基因應用和試管動物等領域成果顯著,“艾米”的誕生,更使他一躍成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
然而,楊向中始終心系著祖國。早在1988年他就發起組織了志在推動中美農業科技交流的“旅美農學會”,并出任首屆主席和理事長;1992年他發起成立“中國一康奈爾科研基金項目”即現在的“中國橋基金會”,多年來一直資助海外華人專家到中國進行學術交流、合作研究、技術轉讓或產品開發等。
依照他的設想,“中國橋基金會”是將海外專家、學者組織起來,資助他們回國長期為中國服務。10多年來,由他牽線搭橋資助過到中國進行學術交流、合作研究、技術轉讓或產品開發等方面的專家、學者有200多個,資助金額達200多萬美元,他在美國接待過200多個中國學者、學生赴美深造,并多次率團回大陸考察。他常說,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是情系故土的,如果我們架設有很多這樣的“橋”,海外華夏兒女就可以盡快實現為故鄉大地澆灌花朵的夢了。
在這些交流中,楊向中不僅通過講學、聯合培養研究生幫助中國科技發展,而且組織國外同行與中國杰出科學家交談,與中國農業大學、軍事醫學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等單位開展了實質性科研合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他培養的諸多優秀人才已經在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南開大學、北京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校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骨干。
1999年7月11日應國務院邀請,楊向中率美國農業與生物技術代表團18位美國農業專家到陜西省楊陵農業高技術示范區參加研討會,之后又到北京參加由科技部、農業部、教育部及國家外國專家局聯合主辦的留學人員及華裔華僑農業科學家回國考察研討會,以此帶動中美兩國農業專家的進一步合作。
為了幫助中國推廣科技養牛事業,他努力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反哺祖國。他提出了通過“克隆”美國的高質量奶牛,借中國農村的黃牛之腹孕育出同樣的美國奶牛的“冷凍罐計劃”,即用一個冷凍罐將數以十萬計的“克隆卵子”攜帶到中國,用中國黃牛借腹培育美國奶牛,以便大大降低成本,農民們馬上就可以成倍地增加收益;由他組織發起的《旅美農業科學家建議書》等均受到了中國國務院、全國人大及全國政協的高度重視。其中,他聯合旅美專家共同提出的《善用海外資源,引進奶??寺〉扰咛ゼ夹g,加速中國奶牛產業之調整與發展,建立世界頂尖畜牧知識經濟體建議書》,向中國政府提交時,受到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同志的親切接見。
2003年12月,溫家寶總理訪美期間舉行了當地旅美華人華僑座談會。楊向中教授應邀參加。參加會見和座談的人員還包括隨同溫總理訪美的外交部部長李肇星、農業部部長杜青林、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竺及著名經濟學家蕭鏡如教授等。有人介紹說楊向中是世界首家動物再生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其實,2001年,溫家寶與楊向中在北京已長談過,了解到了楊向中的情況。
楊向中剛開始發言,溫家寶便關切地插話:“你的病情怎么樣了?”然后對身邊的外交部長李肇星說:“他做過五次手術?!?/p>
楊向中感動地回答“比較穩定了”后加快語速往下說,因為他知道溫總理的時間是有限的。但溫家寶總理說:“你慢慢說吧,你想說多少就說多少,說完為止。”
癌細胞已擴散到肺部的楊向中,又提起他的奶牛計劃,并決心培育100頭黑白花奶牛種牛,送給中國。這種奶牛比中國農民現在普遍飼養的奶牛產量要高三倍。
楊向中的病情越來越嚴重,但他渾然不顧,拖著病體,忍著病痛,頻繁來往于美國和中國之間,致力于推動中國科學家與美國科學家和海外華人科學家之間的合作,始終關心和推動中國干細胞事業的發展。3年多前,他還聯合楊福家、吳瑞,李昌鈺、徐立之、蕭鏡如等國際知名專家提出《善用海外科技資源,加強國際合作創新強國,建立國際再生生物醫學研究所》的建議,希望中國大力發展胚胎干細胞和治療性克隆研究。
這些建議均受到國務院和有關部委的重視。國家外國專家局局長季允石、前局長萬學遠、馬俊如等局領導多次會見了楊向中,對他作為一名專家,積極幫助祖國引進海外杰出人才、培養國內人才、推動中國干細胞與再生生物醫學研究事業的發展,表示衷心的感謝。他的過早離世,是再生生物研究領域的一個重大損失,也是我國生物界的重大損失。
所慶幸的是,在他的大力推動下,我國的克隆牛計劃已經在新疆、山東、內蒙古等地開始進行“借腹懷胎”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