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運動員在世界體壇上奪得了一枚枚獎牌,五星紅旗一次次升起在國際運動場上,觀眾們一遍遍地為中國體育隊鼓掌歡呼 這一切都在證明,中國體育實力的雄厚和國力的強盛。而當這熱烈的場面暫時地回歸于平靜,我們聽到了一個聲音:我們扣下的每—個球,都有醫生們的一份功勞。
——這是排球老將郎平說過的一句話,也是中國國家隊運動員們的心聲。
毋庸置疑,中國運動醫學事業與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息息相關。中國運動醫學事業奠基人曲綿域教授,自1955年9月開始,就投身籌備、創建中國第一所運動醫學研究機構。他經歷和見證了50余年來中國運動醫學事業的行進歷程;更為無數的中國運動員治好了傷病,使他們重返賽場。運動醫學從無到有
1925年3月,曲綿域出生于山東省牟平縣,他的父親是一名律師。年輕時,曲綿域就抱定了從醫的理想,決心投身醫學事業,為人民解除病痛。他懷著這樣的志向考取了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一批協和醫學院的教授轉到了北醫任教,孟繼懋教授邊繪圖邊授課的教學方式激發了曲綿域對骨科的濃厚興趣。1949年,曲綿域從北京醫學院醫療系畢業,成為北京醫學院第一醫院的一名骨科醫生。在老師的影響下,曲綿域講課時只帶一本《骨科學》教材,—邊為學生授課一邊在黑板上畫解剖圖,圖畫完了,課也講完了。久而久之,他練就了一手線條簡單、流暢明晰的繪圖技術,這成為他日后教學中的一大優勢和特點。以至于后來,在他主持編寫的《實用運動醫學》、《醫學百科全書運動醫學分卷》等10余部著作中,有不少插圖都是由他親手繪制的。
朝鮮戰爭爆發后,曲綿域參加了抗美援朝手術隊,在東北興城的軍醫院救治傷員。這一時期,他積累了大量關于術后康復的經驗。回到北京后,曲綿域繼續在骨科工作,并和英國專家Js Horn教授一起參加積水潭醫院的籌建。
時任北大醫院院長的左奇找到曲綿域傳達了組織上向蘇聯學習籌建醫療體育教研室的決定,她對曲綿域說:你是骨科出身,也做過康復工作,組織上認為由你擔當這個重任最適合,所以調你來籌建和領導這個工作。曲綿域就從骨科轉行到了運動醫學這個領域,但當時他甚至不知道運動醫學這個名詞。
1955年9月至1956年7月,曲綿域參加了蘇聯專家克·依·克拉斯諾賽爾斯基教授在國內舉辦的醫師督導和醫療體育高級師資進修班。1958年,國家體委組織赴莫斯科考察團,列席第十二屆國際運動醫學會(FIMS)大會,大家才知道自己的工作叫“運動醫學”,主要內容有四:運動創傷、醫務監督、運動營養及醫療體育。
回國向國家體委賀龍主任匯報后,曲綿域結合本土實際,著手組建運動醫學研究機構。僅一年的時間,曲綿域就帶領大家設計、建立起了醫療體育室、X線室、心電圖室、心肺功能檢查室、診查室、氣功室,于1958年年底對外門診,繼而又開設了病房。又于1959年1月在北醫三院成立了中國第一個運動醫學研究所,并擔任領導,成為中國運動醫學領域里的第一任學科帶頭人。
十年動亂期間,北醫三院運動醫學工作被冠以“為少數人服務”的罪名,曲綿域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斷,1969年研究所被取消摘牌。研究所關閉期間,曲綿域教授以骨科大夫的身份帶領學生們到京西木城澗煤礦區進行生產實習,主要工作是診病及挖煤。可學生們就要畢業了,還沒有學到應有的專業知識,這讓他非常不安,他決定自己動手編寫教材。在蠟版上刻字、繪圖,油印出了題為《運動創傷檢查》的教材發給每位學生。
聽到這個消息,周總理立即手諭指示給衛生部:“運動醫學不能取消,只能加強不能減弱,要在運動實踐中發揮作用。”源于這一歷史機緣,北醫三院“運動醫學研究所”得以恢復,曲綿域教授繼續擔任運動醫學研究所所長職務。
在50年的蹉跎歲月中,北醫三院運動醫學研究所從無到有,已經發展成為擁有運動創傷、運動營養、醫務監督和運動康復四個專業的現代醫學研究所,成為集醫療、教學、科研及下隊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治療、研究機構。
1989年,曲綿域由薩馬蘭奇授予“IOC運動醫學貢獻獎”;1994年,他又獲得由國際運動醫學聯合會授予的“榮譽會員金質獎”,成為第13位榮獲該獎的人。
50年,曲綿域也從翩翩少年成為了銀發老人,他見證了我國運動醫學的成長。也耗費了自己一生的心血。誠如運動醫學研究所現任所長敖英芳教授所說:“無論是從運動醫學研究所的建所、創業、人員梯隊的建設,還是在醫療、科研、教學、康復、護理、營養的每一個環節,都傾注了曲綿域教授一生的心血。”
對運動員負責
關節軟骨的損傷,是運動員中最常發生的傷病。這是曲綿域教授最關注的科研課題之一,也是運動醫學研究所自建所以來貫穿至今的中心課題。早在20世紀60年代時,曲綿域教授就已經通過關節軟骨損傷的機理研究,證明了其病因是由于關節軟骨的微細損傷積累所致。而今,隨著研究課題的深入,分子生物學學科領域的知識也融入了研究體系,并形成了基因療法。
“三結合”是曲綿域教授一直堅持幾十年的一種下隊工作方法:在下隊工作日,醫生根據在訓練場上所觀察到的運動員帶傷訓練的情況開展治療工作,與教練員、運動員一起制訂傷后的訓練計劃。他就這樣帶領他的團隊堅持深入國家運動隊開展服務工作達40年之久。
“有些傷病運動員是以犧牲生命的危險和痛苦的代價為我們留下了難得的醫療經驗,如果沒有運動員們的支持和配合,我們無經驗可拿;沒有他們積累來的第一手資料,我們就無用武之地。我們是‘拿來主義者’,要珍視這些來之不易的病例,以提高我們的專業技術水平。”國家舉重隊運動員陳鏡開訓練中造成了胸腰部四個椎板的疲勞骨折,大家都認為他的運動生涯會就此結束,可他堅持帶傷訓練,并連續六次打破了世界紀錄。這一病例給運動醫學研究者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啟示:當舉重、體操、足球守門員、羽毛球運動員患有這類傷病時可以繼續參加訓練。其中多名運動員不但沒有影響比賽,還奪得了世界冠軍。
國家舉重隊著名運動員黃強輝因高臺跳水意外損傷,致使第一節頸椎脫位達9毫米,造成了全身癱瘓。按照診療常規,這個病人須接受手術治療。而曲綿域率領專家組成員反復分析、論證,決定采用牽引和石膏固定的方法,經過了幾個療程的治療后,黃強輝終于得以康復。
運動醫學研究所的醫護人員至今還保持著“三結合”這個下隊的傳統。袁偉民、蔡振華、郎平、孫晉芳、張蓉芳、李玲蔚、陳鏡開、李寧、李小雙、鄧亞萍、姚明、李楠、郭晶晶、趙宏博、王楠、張怡寧等一大批運動員、教練員都接受過曲綿域教授的診治。2004年他榮獲了國家體育總局頒發的備戰雅典奧運“個人特殊貢獻獎”。在籌備北京奧運會期間,曲綿域教授和運動醫學研究所的10名專家被國家體育總局聘任為備戰“2008年北京奧運會國家隊醫療專家組”成員。
曲綿域教授還喜歡用運動打比方,講解醫理。他強調,要重視基礎研究及應用基礎研究,它們就好像排球比賽。接球的第一傳是“基礎研究”,供球的二傳手是“應用基礎研究”,最耀眼的扣球運動員相當于“應用研究”。他的身上體現了老一輩人對于排球的熱愛,他的執著、堅韌更與女排精神一脈相承。
發展方向:普適大眾
曲綿域教授認為,運動醫學并不僅僅是為運動員服務,運動醫學醫生的工作目標應該是“預防運動損傷,幫助患者解決由運動帶來的病患并恢復生活質量,同時防治因缺乏運動帶來的其他病變”。
當前國際運動醫學研究領域有兩個,一是競技體育,二是群眾體育。曲綿域教授說,群眾體育的研究內容是“運動或缺乏運動所帶來的病理、生理問題”。而導致骨質疏松病變的病因主要是由于缺乏運動所造成,這一研究對社會具有普遍意義。另一個問題是手術后夾板固定,病人缺乏合理運動,也可導致肌肉萎縮及關節纖維粘連。香港方面研究也發現,由于肌肉缺乏運動,導致了自由基含量的增加。這些都是目前運動康復中的焦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