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10日,一列發自莫斯科的列車在撞擊鐵軌的咣當聲中駛入長春。在我的左右,工廠升起濃煙,鐵軌兩邊滿是簡陋的平房,在細雨中沉悶無聲。一絲擔心閃過心頭。但前來接我的吉林大學代表們的熱情,瞬間掃走了我的疑慮。我們很快行駛過又寬又長的斯大林大街(后改為人民大街),到了外國專家大院,我的公寓令人愉悅。
當時,外語系還位于市中心,非常便利。一切都是那樣的異國情調!驢子和騾子把農民的產品運到了市場,老城區是還未硬化的路面和矮小的房子,你在屋里就可以聽見街上商販的吆喝聲,友好的人們和他們對老外的好奇;自行車、自行車,還是自行車;停電的晚上冷得徹骨,你借著模糊的月光騎車回家,砰砰的聲音宣告著賣爆米花的商販的到來,帶著他用來爆米花的氣鍋和便攜式的煤爐;鐵匠一條街令人著迷,你看見工匠們在忙碌;婦女們蹲坐在路邊用嫩竹枝做成自己的編織針,白菜擺在人行道邊,成條的茄子在晾衣繩上風干……
大學生學習刻苦,且興趣濃厚。他們來自全國各地,過著清貧的生活,但至少不用付學費。來自貧困地區的一年級學生可以利用特殊學費,幫助自己趕上其他人,因為貧困地區的教育水平比較低。教師的食宿水平很低:一個3口之家住在一間房子里,工資也低,蘋果、卷心菜等成為支付補助的形式。
作為一名專業的外語教師,我對學校感興趣,并聽了一所初級中學的一些英語課。老師的工作并不輕松:除了對自己的語言能力缺少信心,他們的班級很大(60到80個能力不等的孩子),且缺少必要的輔助。
回憶往昔,這看上去很浪漫,但生活卻是艱苦的。令人們努力向前的是他們的信念,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未來充滿希望。確實,時代并沒有辜負他們的希望。今天,長春是一個繁忙的現代城市,老城區已經被拆遷,為現代的高樓大廈讓路。路上唯一看得見的動物是寵物獅子狗。路上滿是汽車,很少有人再騎自行車,自行車道也讓位于機動車。我的老師朋友們擁有了寬敞的現代公寓,甚至有人擁有一輛小轎車。但另一些朋友不得不離開自己那老式卻舒適的小房子,因為村莊在城市的擴張中不斷消失。他們能租得起的公寓很小,但至少有個室內的衛生間。
從L990年起直到我退休,我和我的丈夫每隔一年都來中國。幾乎每次我們來上海或北京,我們都不得不買一張新的地圖,變化太大了。
2002年,我申請在徐州師范大學教學一年,覺得能提高準教師的水平是我所能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徐州被認為是一個落后的地方,但(對我)卻是一個驚喜。這個中等小城周邊群山環繞,還有一個可愛的湖。這里的生活相當安逸,你可以坐在小路邊,享受從街上攤販那兒買來的可口的食物。周邊都是西漢時期的遺跡:獅子山劉戊墓和陶兵俑,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龜山劉注夫婦合葬墓,都離市中心很近,方便到達。其他景點包括,帶有大花園和博物館的淮海戰役紀念館、徐州博物館、景色優美的云龍山和山上的佛家寺廟。我意識到徐州是個不錯的選擇。
當我發現自己被安排到國際營銷系而非英語教育系,我很失望。我提出反對,卻被告知學校在財務上依賴國際營銷系學生支付的高學費,顯然,這些學生應該擁有最好的老師。財務問題要置于教育標準之上。
回到我所關心的學校問題,校園里出現了一些新式建筑。但班級還是一樣龐大,公立學校之間為了爭奪最優秀的生源而相互競爭,官方考試的通過率成為評價學校的標準,學校的財務也與此相連。考試結果似乎是最重要的事。
去年,我被邀請到甘肅省玉門、敦煌兩地,給初中老師講英語教學法。這是一個多么迷人的地方。我被邀請參觀了一些完全不同的地方,像一個女王一樣受到接待。但是我是來工作的,所以在開始上課前,我先走訪了幾所學校。我發現了一些在長春和徐州遇到的同樣的問題:非常龐大的班,盡心盡力的教師卻口語水平不高(他們幾乎沒有實踐的機會),不太合適的教學方法,最后一個但并非最不重要,沉重的考試壓力。
位于中國東部沿海城市的學校也許稍好些,但這個體系似乎在全國都一樣。根據我接觸的學生家長和老師,學校的首要任務就是使盡可能多的學生通過考試,從而使他們進入最好的大學。為此,學生不得不學到深夜,在周末參加補習班,假期也要學習。家長看孩子們受苦也痛苦,但他們認為,無論正確與否,一張大學文憑才能給孩子打開通向未來的大門。老師們集中于教授被測試的內容,不敢嘗試新方法。如果學生擁有稍微多一點的時間,難道他們不能學得更好,甚至享受學習嗎?
如果有其他通向高等教育的可靠途徑,開始的壓力才能減輕。如我所知,政府正在盡力發展職業院校。但職業教育培訓在中國似乎并不享有聲望。中國應該發展職業培訓,并提高其認知度,因為中國確實缺少技術工人、有資質的技師。如果職業教育成為一種有效的選擇,對大學的競爭也許會減輕。在學校教書會變得更輕松,也更具教育的本質。
對于英語教育來說,我認為如果考試不僅僅考察讀寫能力,也測試口語能力(聽和說),將非常有益。教師會在課堂上主要使用英語,也采用雙人對話,游戲等方法,鼓勵學生創造性地使用語言。顯然,如果重視口語能力,學生每年學習的資料會相應減少。
在中國的生活、工作和旅行豐富了我的人生。我去過中國的很多地方,從遼寧到甘肅,從黑龍江到江蘇,也住過各式各樣的房屋,從窯洞到塔樓里的公寓,從五星級賓館到最簡單的沒有室內衛生間的旅社。我遇到了來自各個行業和階層的人們。但是,我僅僅經歷了這里的一個片斷。
對于英語,我的口語、閱讀能力還不錯,我將為此忙碌直至終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