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常把作文當作負擔,每逢作文便先心跳不已,題目一公布,便愁眉不展,遲遲不能落筆。我認為學生之所以無從下筆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對生活的認識和感受,因而沒有素材;缺乏對材料的判斷能力,因而不會選擇和組織材料。根據這些原因,我引導學生留心生活,參與生活,反映生活,從生活中找“米”。
一、留心生活,積累素材
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留心生活,是寫作的基礎。“文學是生活的藝術反映”,離開了生活,文章只能是空洞無物的無病呻吟。生活中有許多令人感動的場面,卻稍縱即逝,學生往往不留心這動人的剎那,以至失去了感受生活的最佳時機。每天都有富有意義的事情發生,如看電視,幫父母做家務,朋友間的交往,師生間的交流等等,凡覺得有意義的都可以用日記的形式記下來,制作資料,并且要翔實(時間、地點、人物、經過、結果、當時的環境、自己當時的感受)建立起寫作材料“小倉庫”。時間長了材料多了,自己的寫作能力也相應地提高了。當你再次提起筆來,生活中感受最深,記得最牢的人和事都會泉水般汩汩滔滔、再無須模仿作文選中寫老師工作到深夜,昏倒在講臺;寫學生勤奮刻苦,虛心誠實,寫父母勤勞儉樸,愛子情深這些概念化、雷同化、公式化的文章。總之,只要我們做有心人,善于從生活中找“米”,就會有寫作之源。
二、積極主動,感受生活
文章是表情達意的,“感人心者在乎真”,文章要達到感染讀者的目的,那就要說真話,抒真情。我在調動學生留心生活、積累素材的同時,還鼓勵他們積極地參與生活,感受生活,運用其全部感官,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不僅能發現事物的表象特征。也能發現事物的本質特點,找到許多令人難以忘懷的“典型事例”。而這一切,均來源于學生的心靈感受,沒有這種獨特的感受,作文難免枯燥,缺乏新意。心里怎么想,筆下就怎么寫,是寫作的基本要求。例如,學生對家庭生活比較熟悉,我引導他們深入實際,仔細觀察父母的一舉一動。這時同學們描繪出了一個個鮮明的父母形象;有為了給孩子買鋼琴卻不孝順父母,自己每天也只用一元錢一袋的雪花膏的媽媽;有見利忘義的爸爸,有只圖享樂、不關心子女的父母……有時,我讓他們交換角色,充當父母,操辦家中的一切,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感受。這一進一出,使他們深深體會個中滋味,許多同學寫文章時說開始悔恨自己的貪玩、任性,發誓要勤奮學習,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讓父母因自己而驕傲,使父母寬慰。這些富有創意的好文章,無不來源于對生活的深深感受,因而能打動人、感染人、教育人。
三、精心選材,弘揚正氣
看到了題目,確立了中心,還要精心地選材。常言說:“巧婦難為無米炊”,可“有米難為炊”的“拙婦”也絕非罕見。這主要是學生不能多角度、多層次地對材料進行整理、篩選,因而所有的人物都一個面孔,缺乏鮮明的個性。有時,我引導學生首先要弄明白這個人是什么職業,這個人與相同職業的人有何不同,能通過什么典型事例來表達這種不同,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千篇一律的“范文”。
好的作文,不僅要有鮮明的個性,而且還要有深刻的思想性。我在引導學生選材的時候,要讓他們考慮到此人此事有無積極的思想意義,有無奮發向上的競爭意識,有無人與人之間的友愛與關切……“文以載道”是文章的主要目的。否則,再華麗的文章,也只能是毫無存在價值的文字集合。
創作是一種艱辛的勞動,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只要熱愛生活,積累生活,體會生活,有目的地截取生活,反映生活,從生活中吸取營養,才能寫出聲情并茂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