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被稱為“人體衛士”,它和鋅、硒成為“吉祥三寶”。營養生物學研究證實,人體內銅的含量為100~150毫克,其中肝臟含10~15毫克,占全身總含量的10%,正常人血漿銅水平為每100毫升100~120微克。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根據人體對銅量的需求,規定每人每日由膳食攝入的銅含量為2~5毫克,以維持體內銅的平衡。
明代的龔延賢在《藥性歌括四百味》一書載道:“自然銅辛,按骨續筋,既散淤血,又善止疼。”隨著現代醫學研究的深入發展,國內外醫學對銅的醫療保健作用又有了新發現: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全世界死于心臟病的人占死亡總人數的首位,而法國人死于心臟病的人數卻是倒數第二位。一般來說,植物性食物比動物性食物含銅量要低,因此,美國專家認為這可能與法國人愛吃鵝肝、鵝腎有關,因為肝和腎是鵝飼食中銅的蓄積處,因此法國人從食物中攝銅量較高。我國人民的膳食結構恰恰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自然容易造成體內缺銅現象。
美國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人體若長期缺銅是造成冠心病的主要原因,這是由于,一方面銅參與造血過程及氧化還原系統,作用于生化環節;當缺銅時,各種生理活動就會遇到障礙,產生各種病變機率必然增多,比較明顯的可使血中膽固醇、甘油三酯、尿酸等數值升高,從而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而成心臟病;另一方面,銅在人體內能參與金屬氧化酶的形成,這種酶是構成心臟和血管的膠狀蛋白和彈性蛋白合成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質,人體內一旦缺乏銅元素,金屬氧化酶的合成便會減少,從而使人發生或加重各類心血管病。有資料報道,美國近30年來人群食品的含銅量明顯降低,同一時期心臟病發病率增加了44%。
第三方面,銅在人體內形成的血漿銅藍蛋白有多酚氧化酶的功能。銅和血漿、銅藍蛋白可促進鐵的吸收、運輸和利用,加速紅細胞成熟。成熟紅細胞從骨髓向外周血液釋放,還影響色素的合成、細胞的呼吸和分裂、白細胞的生成及骨骼的結構。銅和維生素C也有利于鐵的吸收和利用,有利于預防缺鐵性貧血癥的發生。事實說明,鐵雖是人體造血的重要原料,但必須依靠銅元素的幫助才行。
為了防止心臟病的發生,膳食中要經常補充一些含銅豐富的食品,如動物肝臟、肉類、魚蝦、牡蠣、花生和麥芽等,盡量少食高脂肪和高糖食品,以免阻礙銅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