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譽海內外的錦江飯店,曾經接待過134個國家的500多位首腦人物,其中不乏丹麥首相、德國總理、美國總統、泰國王儲、英國女皇等世界級政要。其首任董事長,是被譽為“中國的阿信”的奇女子——董竹君。
董竹君出身貧寒,父親董同慶是個黃包車夫,母親李氏給富有人家當上海人稱之為“娘姨”的傭人。由于貧窮,小竹君13歲到了名為“清和坊”的堂子賣唱謀生,她清秀漂亮,天資聰穎,加上嗓音又好,很快便成為堂子的紅人。后結識革命黨人夏之時,某天抓住機會跳出火坑,婚后因不堪夫權肆虐,毅然摒棄榮華富貴,置身奮斗創辦“錦江”。
上世紀30年代,餐飲業發達的大上海,食客對于川菜還是望而生畏,躍躍欲試的董竹君設想改進川菜的色、香、味、形及經營之道,使其打進上海市場,獨樹一幟。關于店名,董竹君選定“錦江”兩字,典故出自于“望江樓上望江流,人自望江江自流”一詩。其中“江”即指成都的錦江,而當時成都又稱“錦城”,以盛產錦緞得名,據傳在錦江水里濯洗后的絲綢特別光彩。“錦江”之名,既富于詩意,又很響亮,讓顧客覺得有美感又易被記住。從字面上講,“錦江”二字還象征著未來川菜烹飪藝術,有如四川錦緞一樣著名,并隨長江東流入海,遠播重洋異國。
1935年3月15日,“錦江小餐”正式開張。各式人等既為品嘗“錦江”川味新美食,又為慕董竹君這位奇女子之名,呼朋喚友紛至沓來,竟然樓下樓上人滿為患,臨時添加了不少座位,連過道都不通了,只得從客人頭頂上傳遞菜肴。“錦江”日復一日客滿擁擠,每餐各座都要接待幾批客人,生意興隆持續不衰。連杜月笙、黃金榮等也都慕名而來,豈料一嘗上癮,成了常客。一日杜月笙又來“錦江”,因為食客太多,菜一時上不來,忍不住發起火來,對侍者說:“吃客這么多,為什么不擴充?告訴女老板,假使需要房子,我一句話。”
董竹君也正有此意。杜月笙于是約見左右的房主孫梅堂,囑他把房子收回轉租給“錦江”,孫梅堂本是倚杜月笙“保護”的,自然惟命是從。“錦江”于是一下子擴大了幾倍,可同時容納300位食客,董竹君便將“錦江小餐”改作“錦江川菜館”。
董竹君在繼承川菜“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基礎上,改重辣為輕辣,把官場酒筵和民間酒筵的長處結合起來。經改良后的川菜,既保持了傳統特色,又適合雜處上海的南北東西客人的口味,眾多食客本只知川菜猛辣,一聽搖頭,嘗了“錦江”菜,體會到稍加辣味好吃又開胃,便喜歡上了。那些吃慣了本幫菜、廣東菜、福建菜的貴人富者,更把“錦江”作為大快朵頤的又一福地。
董竹君鑒于別的菜館格調呆板、用具陳舊、缺乏美感,有心把錦江打造得獨到新奇、與眾不同。她對店堂的設計、裝潢、擺設、色彩、格調、燈光等,都是親自規劃監制,使其既體現中華民族傳統美學,又適當吸取日本及西方的優點。宮殿式的屋頂,霓虹燈閃爍的門面,雕花磨砂玻璃宮燈,四角的盆景、鮮花,隔墻上的仿古擺設,嵌壁缸里五彩繽紛的熱帶魚,壁上的古今名家書畫,色彩協調的桌椅,使食客仿佛置身于《紅樓夢》的“大觀園”中。
誠如老上海們回憶:“錦江”開到后來,竟把同時期內不可一世的粵菜酒家都蓋過,成為當年上海飲食業里最著名的去處,上錦江吃飯,有時要排長龍,此絕非虛構。
錦江的名氣越來越響,各界名流到上海,無不以品嘗錦江菜為快事,各國駐滬外交官、在上海的洋經理、租界工部局洋董事,都曾是錦江的座上客乃至常客。世界喜劇大師卓別林訪問上海時,也慕名到錦江就餐。
1936年1月28日,董竹君在華龍路(今雁蕩路)82號開設了“錦江茶室”,她又是精心設計布置,力求優美實用,嬌妍不一。內設40余張精致的小方桌,220個座位,玫瑰紅沙發椅,五彩靠墊,暖氣,風扇,既供應茶茗,又供應糕點,成為人們品茶、聚談、休閑的勝處,屬當時上海第一家。
新中國成立后,中央領導常來上海視察,又有外賓光臨訪問,“錦江川菜館”與“錦江茶室”兩店的所有設備與人員,遷移至長樂路189號華懋公寓(現為長樂路175號);新的飯店沿用“錦江”牌子,名“錦江飯店”,由董竹君出任錦江飯店董事長。
1951年她將“錦江川菜館”和“錦江茶室”兩塊招牌及全部資產(當時約值15萬美元,3000兩黃金)捐獻給國家。同年6月9日,錦江飯店掛牌,董竹君主持揭幕典禮,新上海第一個國賓館由此誕生。
1997年12月,董竹君先生以97歲高齡,安然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