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的發病率和致殘率很高。由于目前沒有根治辦法,因此被稱為“不死的癌癥”。
陰冷天氣加重病情
“不要著涼,不能累著,不能生氣……”在腎病風濕科門診,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腎病風濕科副教授劉升云一再叮囑患者,回家后不要讓身體受涼,否則病情容易出現波動。
劉升云說,風濕病是全身性、系統性和彌漫性疾病,多數類風濕患者是自身免疫系統出問題時引發的。一旦遇到陰冷天氣,人體的免疫力容易下降,血液會向人體重要器官收縮,離心臟遠的關節等部位得不到足夠的血液進行保暖,類風濕的病情就會加重。
類風濕任何年齡段都有,發病隨年齡增長而增加,高峰年齡在40歲左右。女性有月經、妊娠、分娩,這些生理或病理現象與腎關系密切,甚至損傷腎臟,引起腎陽虧損、免疫功能紊亂,一旦遇到風寒濕邪后易誘發類風濕性關節炎。所以女性更易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關節晨僵30分鐘應警惕類風濕
早期診斷類風濕并不容易,但如果注意生活細節,是可以早發現的。
類風濕患者開始只是感到乏力、沒精神,早晨起床時手指關節有僵硬感,比如擰毛巾擰不干,拿牙刷或筷子手不靈活,時常掉筷子,或一個或幾個關節疼,但經過適當的活動或溫暖關節或外用膏藥后關節舒展自如。病人不把這些情況放在心上,待關節疼痛難忍,甚至出現腫脹時才到醫院看病,往往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要做到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早期診斷,除了需要醫生高超的診斷水平、先進的檢查手段,更需要病人的積極配合,重視自己身體關節的警告。因此出現以下不適時,請盡早找風濕專科醫師咨詢,一是早晨起床關節僵硬時間持續超過30分鐘以上;二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關節腫痛,特別是手指關節的腫痛;三是關節腫痛持續超過兩周。
50歲以上的類風濕患者要做肺部CT
患者李風梅56歲,是劉升云的老病號,類風濕控制得非常好,唯獨讓劉升云不放心的是李風梅的肺功能。CT拍片提示,李風梅的肺部已嚴重纖維化,再吃甲氨蝶呤會加重肺的纖維化,必須及時調整用藥。劉升云說,不少類風濕患者認為類風濕只會影響關節,但對肺部的影響卻鮮為人知。類風濕損傷肺部的主要表現是肺氣腫和肺纖維化,常伴有類風濕性胸膜炎,嚴重者可出現胸水。患者的表現一般為咳嗽、咯血、呼吸困難。造成肺損傷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類風濕疾病對肺造成的影響,二是因治療類風濕所服用的藥對肺部的影響。但并不是所有類風濕患者都會出現肺纖維化,一般年齡越大,出現肺部損傷的幾率越高。所以劉升云建議年齡超過50歲的類風濕患者,要做CT肺部檢查。
類風濕1號、2號藥立即見效不可信
一位帶父親看病的小伙說,他父親患類風濕6年了,在醫院治療時服用過抗生素,后用某類風濕1號、2號等藥酒涂抹關節的方法治療了一段時間,病情仍然時輕時重。
劉升云說:“治療類風濕,祖傳秘方、類風濕1號、2號等藥物不能信,到規范的專科門診才是上策。因為一些不正規診所也用摻雜著大量激素的“特效藥”,關節疼痛得到暫時緩解,但會對關節造成損害,產生賴藥性,帶來骨質疏松、外形變化、高血壓、高血糖等并發癥。治療類風濕是長期的,許多病人總想找到一種所謂的“靈丹妙藥”,這是不可能的。患者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雖然類風濕不能徹底治愈,但可通過正規治療長期控制。”
保溫是第一要務
類風濕關節炎目前無根治方法,只能控制病情。所以飲食和生活上要特別注意。飲食上應選擇易消化、開胃的食物,如大棗、薏仁等,尤其薏仁具有祛濕祛風的作用,煮成薏仁粥或和綠豆一起煮都是很好的選擇。類風濕患者不宜長時間站著或做劇烈運動,可選擇坐著或臥床進行運動,比如坐在床上時,可將右腿伸直,讓膝蓋以下用力使腿上抬30厘米,持續五秒鐘后放下,左腳也以相同動作重復,每日做20次或更多。冬季起床時要注意保溫,多做些暖身運動:將雙手向前伸直,手掌向下往后做伸展劃水的動作,可做5~10分鐘。
注意保暖,可試試熱水浴,其他骨病的按摩、推拿、拔罐等治療不適合類風濕患者。
【鏈接】
類風濕治療存在四大誤區
●早期不在乎
有的人早期只有一個手指、足趾或腰、背、髖關節疼不在乎,等到病重了才去醫院,失去了最佳治療時機。
●為省錢吃“祖傳秘方”
看小廣告到非正規診療機構吃所謂的“祖傳秘方”,由于不知道“秘方”中含有的藥物成分,吃藥后癥狀看似緩解了,病人就認為有“療效”,其實往往會掩蓋病情。
●見好就收不徹底治療
有患者治療效果很好,但病痛減輕,就停止治療,再犯時再治,結果病情越來越重。
●長期服藥不定期復查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要長期治療,但不能服用一種藥后就一直服用,而不去醫院檢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不良反應較大,既不能擔心副作用而不用藥,也不能長期服用某種藥。要定期去醫院復查,根據病情選用合適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