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青年人奔走在臺灣的鄉下,向農家收購一只只餓得饑腸轆轆的瘦鵝。
這個青年便是日后成長為臺灣“經營之神”的王永慶。當年的瘦鵝收購生意,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來,王永慶有一天去鄉下轉悠,發現農家喂養的鵝都瘦弱不堪,最重的也只有兩斤多,價值不大。通過觀察,王永慶發現,貧困的農家人自身生活也十分困難,根本無暇顧及這些家禽,只得讓鵝們在野外艱難覓食,饑餓的鵝便因營養不良,餓得只剩下了皮包骨。
敏感的王永慶在這里發現了商機,可不可以自己來收購這些瘦鵝,然后把它們增肥,再拿到市場上去賣,獲得增值呢?
王永慶立即開始行動,四處雇人去鄉間收集廢棄的菜葉與菜根。因為他發現,當時農村在采收高麗菜之后,都把菜根和外面一兩層的粗葉丟棄在菜園里了。而這些,正是沒人發現的飼料加工品。王永慶把收集起來的廢棄菜根、菜葉與碎米等調和在一起,制成了味道和營養絕佳的鵝飼料。
囤積好飼料后,王永慶又親自帶人去鄉下收購瘦鵝,農家人高興不已,紛紛把這些瘦鵝賣給他。王永慶把瘦鵝集中在鵝圈里,這些饑餓的鵝面對充足的鵝飼料,拼命地享受美食。不到兩個月,瘦鵝們都出落成體態肥美的鵝,由最初的兩斤重長成為七斤多重。通過這樣不停地收購與圈養,增肥后出售,王永慶猛賺了一把。
王永慶通過瘦鵝的故事,說出了自己的經歷。小時候,他在鄉下也遭受了饑餓,夢想便是吃一頓飽飯。后來,他走出山區獨闖天下,成了一家米店的小伙計。他和一只饑餓的“鵝”一樣,在度過了艱難的日子過后,分外珍惜商場里的每一個機遇,拼命“吸食”和發展壯大自己的事業,以彌補自己的先天不足。后來,他開的米行被強行關門停工,王永慶又像瘦鵝一樣忍耐了四年。
歷經“瘦鵝”之煉的王永慶出山之后,突破重重困境,開創出了自己的商業王國,并把自己的瘦鵝理念作為經驗推廣和分享。王永慶說,一只鵝,天天吃美味佳肴,享受舒適不一定是好事情,只有忍受饑餓折磨和經歷苦痛后,它才會拼命抓住機遇“搶食”,成長為最大最好的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