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卜這樣東西,原是沒有資格可以混入御膳中來的……后來不知怎樣,竟被太后想了起來,她就吩咐監管御膳房的太監去弄些來嘗新?!边@是《御香縹緲錄》中的一段話,記述了清朝的慈禧太后喜歡吃蘿卜的事情。慈禧是一位美食家,但是,她在遍嘗奇珍異味后,卻喜歡吃普通的蘿卜。其實,蘿卜雖然不是豪華富貴的食品,有時離了它,卻難以成席。
我也喜歡吃蘿卜,尤其在深秋時節,蘿卜的味道不僅甜脆嫩,而且汁液也多,真是熟食甘似芋,生吃脆如梨,故鄉有“十月蘿卜賽人參”的說法,說是十月吃蘿卜,不僅味美可口,而且還能預防疾病、強身健體。
那日翻書,看到了一個和蘿卜有關的故事,說是當年武則天稱帝后,因為她治國有方,天下太平,竟然出現了“麥生三頭,谷長雙穗”的喜人景象,現在想想,這也許是后人附會的。不過,有一年秋天,洛陽東關的一片菜地里,卻忽然長出了一個特大的蘿卜,有三尺多長,上端青碧,下端素白,人們視為奇物,就喜滋滋地把它進貢給女皇武則天。女皇一見,圣心大悅,傳旨命廚師以此蘿卜為原料,做一道菜。廚師大概深知用蘿卜做不出什么好菜,很為難,但是女皇有令,他們不敢違抗。所以,廚師只好各自使出渾身解數,對蘿卜進行了精雕細琢,切成了均勻的細絲,并配以山珍海味,制成一道羹湯。武則天一嘗,鮮美可口,味道獨特,大有燕窩的風味,遂賜名“假燕窩”。從此,王公和皇親設宴待客時,都喜歡用蘿卜為原料做菜,于是,原本平民化的蘿卜登上了豪門的大雅之堂。
我覺得蘿卜是一種很好的保健食物,果然,在清朝吳其浚的《植物名實考》中,找到了答案。這本書里生動地描述了北京的“心里美”蘿卜,說是“冬飚撼壁,圍爐永夜,煤焰觸窗,口鼻炱黑。忽聞門外有‘蘿卜賽梨’者,無論貧富髦雅,奔走購之,唯恐其越街過巷也?!眳瞧淇T诒本┳龉贂r,晚上總要出來買些蘿卜,他說“心里美”蘿卜是“瓊瑤一片,嚼如冷雪,齒鳴未已,眾熱俱平。”呵呵,真是說得誘人,讓人想拿著蘿卜大快朵頤一番。
據說,大畫家豐子愷對于青菜蘿卜和粗茶淡飯之類也情有獨鐘。有一次,豐子愷在吃蘿卜時,跟子女們講了蘿卜的許多好處,說蘿卜富有營養,且可藥用,能防病,并引用了一句諺語:“蘿卜出了地,郎中沒生意”。作家汪曾祺會做味道獨特的“拌蘿卜絲”,他用南方的小紅水蘿卜(也叫揚花蘿卜),連皮切成細絲,加糖后略腌,然后裝盤,澆以醬油、香油和醋,美味的拌蘿卜絲就做成了。汪曾祺認為,若是加入少量海蜇皮絲同拌,味道更佳。
聽蘇州的朋友說,蘇州有一種蘿卜經腌漬后,取名叫“春不老”,脆嫩香美,淡淡的咸味中透出綿綿的甜味和鮮味。古代時,古寺里的僧人喜歡拿這種蘿卜來敬客佐茶,是極佳的茶點。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近代。據說,文人鄧拓當年去蘇州靈巖山游覽時,寺中的高僧妙真曾用“春不老”蘿卜招待他,鄧拓品嘗后贊不絕口,若干年后,他依然感到余味難盡。后來,鄧拓就將“春不老”這種蘿卜寫進了他的《燕山夜話》中,留下了永遠的記憶。
要說,蘿卜這東西雖然普通,卻是難得的食用佳品,它就如生活中質樸的伴侶,總是在寧靜的歲月里洋溢著溫馨的氣息,讓人感受到平淡中的美好和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