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期以來,隨著手足口病患兒比例不斷增多,談手足口病而色變的家長不在少數。其實,手足口病并非是一種新發現的病種,也并不是如家長們想象的那么可怕,我國的傳統中醫中就有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
中醫稱作“時瘟”
在中醫里,手足口病可稱作“時瘟”。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引起手足口病的原因之一是患者臟腑功能失調,尤其以肺臟、脾臟不調為主。因此要預防手足口病,首先要做到增強兒童免疫力,強健脾胃,增強兒童的體質。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謂的“正氣”,指的就是人體的免疫功能,人身體的免疫功能越強,受病毒侵害的機率就越小。
對于手足口病,中醫認為可以采取有效的干預手段針對易感人群“同病異治”,增強其免疫能力。例如有的患者肺氣虛,那么建議服用玉屏風散;對于脾氣虛弱的患者,則建議服用補中益氣丸:而針對肺脾氣虛弱的患者,則可以服用人參五味子湯來增強其免疫功能。
不同時期不同療法
吳博士介紹,中醫治療手足口病大致可以分為前驅期、發疹期及恢復期3個階段,治療時醫家根據患者不同的臨床表現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前驅期:患者主要癥狀為發熱、微惡風、咳嗽、鼻塞流涕,甚至惡心、嘔吐、泄瀉等,吾苔薄白,脈浮數,宜清熱解毒,選用銀翹散加以治療,使邪有所出,熱毒得泄。
發疹期:發疹期臨床主要癥狀為口痛拒食,手足皮膚、口咽部出現大量皰疹,局部瘙癢,伴有發熱、煩躁不安、尿黃赤,大便干結,舌紅、苔多黃膩,脈滑數。治療以清熱解毒祛濕除心火為主,疏散風熱,托毒外出,對于發疹初期,病位主要在肺,可以采用疏散風熱、透疹外出的方法,可以選用五味消毒飲輔助治療。
恢復期:由于前期病程中邪熱之毒耗傷陰液,而且口咽部的皰疹影響患者的進食,因此在疾病的后期患者以陰傷脾虛為主,癥見皰疹漸消,伴有身熱漸退、口渴、納差、舌紅少津、脈細數,治療宜健脾養陰為主。
中藥洗手防病藥方
遼寧中醫兒科專家、醫學博士吳振起為家長們提供了一個用中藥洗手防治手足口病的藥方:金銀花、銀翹、野菊花、大青葉、甘草、白蘚皮30~50克,加水浸泡12小時,再加水適量煮沸,開鍋以后加蓋,調成小火再煮3-5分鐘,再加水(第一次煮水的一半即可),煮沸以后冷卻至合適溫度,用來洗手、足,可有清熱涼血的作用,家長不妨一試。
“臨床虛驚”
沈陽市兒童醫院主任醫師李曉菊告訴記者,最近一段時期總有家長誤以為孩子患上手足口病而驚慌失措,曾經有一個15個月的患兒因為手背上起了小紅色疹子來到醫院就診。李主任介紹,手足口病的表現是手心和腳心出現紅色皰疹,而并非在手背上,據診斷該患兒手背上的皰疹只是一般性的病毒性疹子,和皮膚的炎癥有關。兒童醫院還接收過一個在腳心上出現紅點的患兒,常規性化驗以后發現該紅疹只是因足部出汗而引起的,與手足口病沒有關聯,家長虛驚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