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電視牽動著中國人的情感,遙控器左右著國人的興奮與悵然、悲愴與歡歌。2008,電視不僅占據著中國人的客廳,更占據了中國人的生活。曾有人斷言,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后電視時代”,新媒體將接過主流媒體的話語權杖。但2008的中國電視卻顯示出了自我成長的力量。
2008年的中國電視,50周歲只是告別青春期的開始,這一年,她向我們展示了自我修正的決然,以及新的力量、新的責任——中國電視回歸媒體自身屬性之途,2008為起點。
直播中國的價值
中國電視的2008,從南方的一場雪災開始。一場50年不遇的特大雪災將毫無準備的電視推向直播前臺。隨后,是一次次直播中的中國:汶川地震、奧運、神七飛天、兩岸直航、金融危機。中國電視開始了史無前例的“直播之年”。
直播成就了中國電視。央視新聞頻道最高收視份額達7.58%,為平素6倍,創下頻道開播以來的最高值。五月,東方衛視的排名飆升至衛視第二,四川衛視收視排名毫不意外地成為省級衛視之首。
在大事不斷的這個年份,電視的快速、公信力、權威性,讓它成為人們最為依仗的媒體,也獲得各界高度評價:“震災的真相跑在了謠言前面”,“地震信息透明成了秩序的穩定器”。直播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來自真實。
直播中的中國,也是與世界同步的中國。
北京奧運開幕式的恢弘場景,我們與全世界20億人一同目睹;9月的華爾街金融風暴剛剛掀起,央視就立即開始了長達3個多月的大型直播特別報道《直擊華爾街金融風暴》。
2008年的中國電視讓我們與事實同步,與現場同行。不單是大事件,在新聞細節上,諸如劉翔退賽、范跑跑事件都在電視上醞釀發酵后成為街頭巷議的話題。誠如西方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哈貝馬斯所言:新聞媒介是社會之公器,是全體公民窺視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共同管道和從事公共事務討論的公共論壇,在現代國家的公共領域建設中具有頭等重要地位。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的最后一位批判理論家,哈貝馬斯在其著作《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開創性地提出了“公共領域”的概念。他認為,“公共領域”是大眾傳媒運作的空間之一,大眾傳媒自身就是公共領域的一部分,電視成為這個大眾傳媒的最佳代表。
2008年的中國電視通過一場場大型直播,把電視觀眾帶入了公共領域,讓社會事件得以更加透明地呈現,讓越來越多的事件走出“黑箱”,社會的能見度因為電視的曝光和直播而變得透明。反過來,就像白巖松說的:這是一個變化中的中國。
眾多的大事件打亂了電視原有的發展步驟,但也成就了中國電視多元化發展的格局。這和更加開放的中國是對應的。
民間的力量
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結尾,參加電視節目《誰想成為百萬富翁》的杰瑪回答完最后一個問題贏得2000萬盧比時,守在電視屏幕前的無數印度底層民眾爆發出慶祝的狂歡。神奇的戲劇性、“最后一分鐘營救”、美滿的大團圓……這到底是好萊塢式的夢境、還是戲劇性的現實?影片中,男主角杰瑪問女主角拉提卡:“為什么每個人都喜歡《誰想成為百萬富翁》這個節目?”拉提卡答:“這是逃避的方法,不是嗎?逃避到另一種生活中。”從電話服務中心的服務生到百萬富翁,身份戲劇性轉變讓《誰想成為百萬富翁》成了印度貧民的“夢工廠”,成為他們逃避現實生活的一種方式。電視就擁有如此神奇的魔力。2008年,中國電視也同樣給了我們“生活在別處”的視覺奇觀。
當13億中國人從電視屏幕中看到夢幻的五環從鳥巢中央緩緩升起,仿佛沉醉于好萊塢視覺大片般的“大國之夢”。當航天英雄翟志剛走出太空艙的那一刻,全中國又何嘗不是在電視屏幕前屏住呼吸,一同體驗了一次英雄壯舉。
2008年,中國電視一邊記錄波瀾壯闊的歷史,一邊為觀眾制造著令人沉醉的娛樂消費世界。地震的悲壯山河、金融風暴下的慘淡營生,并不妨礙觀眾縱情投入《我愛記歌詞》、《舞林大會》的歌舞升平之中。
伴隨著中國社會城市化的進程,市民階層的崛起使得民間的審美趣味、貼近百姓生活的節目勃興。城市階層、民間大眾的生活趣味也被電視反復玩味。既有《文化訪談錄》、《讀書》這樣的陽春白雪、也有《越策越開心》、《飯沒了秀》般下里巴人的縱情狂歡。全民K歌《我愛記歌詞》、《挑戰麥克風》、《誰敢來唱歌》則直接把城市街頭娛樂搬上了電視。
在地面頻道中,最受歡迎的大多是民生類節目。《南京零距離》、《第一時間》等關注民生、貼近百姓生活的城市電視新聞節目依然大放異彩。更為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觀眾自覺參與城市生活和維護社區利益的公共意識。
《小吳幫忙》、《幫女郎 幫幫忙》等地面頻道節目的鏡頭越來越多地對準了普通百姓的生活,電視媒介更多扮演了民眾和政府間“中介人”的角色,推動著民主和公共空間的形成。盡管這些節目有著濫用“民生”和“民聲”的嫌疑,但并不妨礙它們帶著粗糙生命力,用隱秘的視角去“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來自民間力量的還有逐漸復蘇的民營公司。“8年前創立節目公司和電視臺合作時,總有點名不正言不順的感覺,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是‘二房’?!闭f這話的是主持人、制作人李靜。8年后的今天,她成為了《綜藝》年度評選的“年度制片人”,而她的東方風行公司也在2008年獲得了紅杉資本的首輪注資。李靜成為“年度制片人”,無疑是對民營制作公司艱難突圍的褒獎。
《美麗俏佳人》等節目的成功,有著另一層深刻意義——經過2007年的慘淡,2008年民營電視公司開始重新洗牌,東方風行、能量影視、大業傳媒等新一代制作公司的崛起,讓中國民營電視徹底告別了“四公子”時代。民間的資本和力量,通過電視節目,和官方播出平臺在2008年又恢復了微妙的平衡。
責任和夢想
“一半是真實力量,一半是娛樂消費”,這兩個極端構成了2008中國電視的兩個側面。當白巖松和歐弟站在舞臺上領取年度主持人和最具潛力主持人大獎時,這種價值分野的象征意義來得格外強烈。一個是國家權威聲音的代言人,一個是大眾娛樂消費品的制造者。正如《新聞1+1》與《天天向上》,主流價值的闡釋使命和公眾消費需求的滿足,二者都是電視必須肩負的責任。
難能可貴的是,不管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主流和民間的兩種聲音在2008年的中國電視上和諧而巧妙地交織著。這樣的平衡,說明了中國電視人智慧的成長。在某種意義上,2008中國電視的最大價值在于平衡了國家訴求和民間話語的表達,塑造著公共領域的傳媒空間,以更加深度的方式配合著中國民主法制的建設和國民精神的塑造。
2008是中國電視展示力量的一年,但在力量的背后,我們發現了更多需要承擔的責任。電視擁有強大的力量,同時意味著更多的責任。對于中國電視,敢于擔當,媒體成為媒體之蛻變剛剛開始,尤其是在新聞實踐方面。白巖松也坦言:“中國電視新聞節目的內容創新,還是一片空地?!?/p>
“2008年中國電視最大的收獲是什么?”A:力量與責任;B:震撼和感動;C:重復和無聊。你的答案會是哪一個?
我們的答案是,D:未來。
“大國崛起”正在夢圓,而電視大國的締造剛剛開始。2008年 ,是一次艱難、可貴的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