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委點評
2008年極端的沉痛與喜悅交織在一起,這是一個大國崛起的陣痛。年度主持人要架得住這一年重要事件的氣場。白巖松以大氣沉穩的中國面孔,在嚴肅平和中講述著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黃升民 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院長
搜狐娛樂網友提問:生活中的白巖松也很嚴謹、嚴肅嗎?你有沒有心煩,壓力特大的時候?你都采用怎樣的方式減壓?
白巖松:我每天都在煩惱,而且似乎年齡越增長,煩惱越多,生活的,工作的都有。壓力和煩惱是必須要付出的成本,慢慢就習慣了。
面對壓力,聽聽音樂,玩樂的音樂,或者是很悲劇的音樂、搖滾樂發泄一下,各種音樂都好。看看書,去跟別人對話就不一定那么孤獨了。另外每周去找兩三個特別想吃的東西,比如在杭州開車跑到很遠的山上吃農家菜,因為人這一輩子每天能夠把握的幸福就是吃了。每一個城市都有我的美食地圖。
作為一個新聞評論節目的主持人,白巖松身上集中了夸張的贊譽和過分的貶損,對此他從不回應。“你有拿我娛樂的權利,我有不參與的權利。25歲時,我給了自己9個字——關注人,說人話,像個人。做到這9個字,我用了15年的時間。2008年40歲時,我給了自己12個字——捍衛常識,建設理性,尋找信仰。捍衛常識就是當別人因為各種因素都在喊1+1=3的時候,要有勇氣說1+1=2,哪怕被罵;建設理性就是不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有一個長遠目標;尋找信仰非常簡單。我和大家一樣,似乎得到了很多東西,但是缺乏幸福感,所以我總在尋找照亮自己心靈的東西。希望這12個字能貫穿我的一生。”
關于獲獎
“如果2008年沒有那么多讓我們難忘甚至不愿意見其發生的事情,獲得這個獎項的心情會更輕松。畢竟有了地震、雨雪冰凍災害,所以獲得任何一個獎項,都不會讓我有輕松的心情。話說回來,這也是新聞人的職責所在。如果2008整個年份歌舞升平、風調雨順,我寧愿不獲獎。”
新聞使命
從1993年進入中央電視臺工作至今,16年里白巖松趕上了三次中國電視新聞的變革:第一次是改變觀眾的收看習慣。1993年5月1日《東方時空》的開播,改變了中國觀眾早間不看電視的習慣。白巖松在這個舞臺上從一名報紙編輯轉型成一名電視新聞記者;第二次是報道形式的變革。1997年香港回歸的電視直播報道是中國電視史上的第一次現場直播報道,其間白巖松從一個電視新聞記者成長為新聞直播節目的評論員。現在,傳播形式已呈融合之勢,白巖松對此有獨到看法——
“未來的媒體是嫁接的,各種媒體的邊界變得模糊,這是我做《新聞1+1》時的感受,通過這個欄目,我們把來自報紙、網絡的話題、意見、各界聲音匯總到電視屏幕上,一個小時候節目又會出現在網絡上。我們已意識到這是一個網絡、電視、平面媒體融雜在一起,只不過是在電視上直播的欄目。我一直關注媒體的變化,關注硬件廠商的動作,最后發現他們致力于把電腦、電視、手機融合成一個媒體終端。但是,媒體歸根到底還是內容為王。
隨著社會的演進,尤其是民主進程的推進,再加上傳媒科技的發展,當下需要新的變革,就像1993年那樣。尤其是當前的中國電視新聞領域還是一片空地,競爭并不是非常激烈,有太多時段被無效占用。新聞節目的創新非常重要,娛樂節目可以學些別人的節目模式,但新聞不同,新聞節目的形式不會太復雜,關鍵在于內容創新,在于如何更準確地把握文化和價值觀。
16年前的《東方時空》、《焦點訪談》讓新聞人回到了該做的事情上,說人話,辦人事,關注人,做到這些就已經贏得掌聲了,真可謂在一片空地上仙人掌也是綠色植物。從去年開始,有了新的挑戰,要確立新的目標。僅有輿論監督、僅有‘新聞是新聞’已遠遠不夠。要讓‘新聞更好地回到新聞’,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在中國的民主進程中,在中國向大國發展的道路上,在大國精神、國民氣質的塑造上,媒體該做些什么。這已不是簡單的輿論監督命題。”
娛樂的意義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對白巖松的評價非常獨特:“他深入有趣地評論國際關系,‘把愛和恨放在一邊,先去了解’;以樂觀堅強地語氣講述汶川地震的威力;在春晚舞臺上以中規中矩的表現與橫空出世的小沈陽相映成趣。” 把白巖松和小沈陽放在一起,的確“相映成趣”。作為一名大多數時候顯得頗為“擔當”和“嚴肅”的新聞人,白巖松如何看待愈演愈烈的娛樂潮——
“目前娛樂節目數量多很正常,因為人們需要快樂。嚴肅的、輿論監督的、更理性的節目肯定是少數,在全世界都是如此,但是必須要有。
大家應該娛樂,不要讓娛樂承擔太多意義,笑才是最大的意義。但是,大家應該注意到,現在來自民間的聲音越來越響亮,觀點越來越明確,不管是通過網絡還是報紙,社會已經發展到了這一步,大家要意識到中國正在發生著何種變化,然后做出與之相應的節目,否則就落后于時代的需求了。”
天花板
參加大量的直播節目是白巖松工作的常態,在很長一段時間,在國內外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他總是手拿話筒奮戰在鏡頭前。白巖松曾經同時擔任《時空連線》、《中國周刊》、《新聞會客廳》三個欄目的制片人,這讓他異常忙碌。即使是在辭去所有制片人工作后的現在,他一周七天中有五天要參加直播節目,另外一天則要錄制一檔周播欄目。于是,白巖松發燒的時候主持節目、腦子暈的時候主持節目、手術第二天主持節目、帶著石膏主持十七大開幕式……《新周刊》主筆胡赳赳評價白巖松:“他堅持嚴肅性與思考力,沒有在時間的磨礪中失去質疑的勇氣。”白巖松如何看待自己的職業地位——
“如果僅僅是我一個人走那么遠的話,不僅越走越孤單,而且越走越危險。如果一群人一起走的話,就蠻好。
現在面臨一個天花板,我正嘗試突破這層天花板。白巖松說如果不能突破這層天花板,等新人成長起來,至多也只能達到和他現今一樣的高度。在新人成長起來前,如果我能突破這層天花板,意味著他們可以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通過開播一年左右的《新聞1+1》的嘗試,發現‘突破’不像想象中那般悲觀。一年前創辦《新聞1+1》時沒有想象到會取得今天的反響——預估的困難是存在的,但嘗試內容創新和突破的回報比想象中大得多。原因在于——我們正處于一個變化中的中國。”
從年初的雨雪冰凍災害到5月份的汶川大地震,再到8月的奧運直播,書寫2008年中國電視新聞年鑒,白巖松注定是其中最鮮活的一個篇章。更重要的是,其為人處事的12字準則:捍衛常識,建設理性,尋找信仰,在某種程度上和中國媒體要思考的命題相通。有媒體在2008年汶川地震直播期間評價道:央視只有一個白巖松遠遠不夠。換個角度或許也可以如是說:中國電視,因有了一個白巖松而顯得更有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