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獎辭
快速響應、全景呈現,勾勒出了一條真實的華爾街,引發了對中國經濟改革前瞻性的思考
2008年,31歲,已經在央視英語頻道(CCTV-9)擔任8年主播的芮成鋼,在調入央視經濟頻道(CCTV-2)不久后,因為一檔特別節目《直擊華爾街風暴》而聲名鵲起。這位史上最年輕的“耶魯世界學者”、央視最年輕的財經主播、采訪外國政商領袖最多的中國記者,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襲來時,以其專業的分析、國際的視野、流利的英語,讓《直擊華爾街風暴》在同類節目中脫穎而出,呈現了央視財經節目的最高水準。
這位“風暴主播”光芒四射的背后,是央視經濟頻道的全力支持。據《直擊華爾街風暴》制片人熊波介紹,這檔節目開播前后,央視廣告經濟信息中心主任郭振璽三番五次給全頻道員工發短信,告誡大家要抓住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機會。全頻道力量被動員起來之后,各方面的保障得以全面升級——調動駐外記者、強化海外連線......正是有了這種“憋足一股勁”的士氣,讓《直擊華爾街風暴》的收視率相比同時段節目大約提升了20%,也讓收看央視財經節目的觀眾比之前增加了40%,以至于央視在總結2008年工作時得出這樣的結論:地震成就了新聞頻道、奧運成就了體育頻道、金融危機成就了經濟頻道。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苗棣表示,該節目一百多天的連續報道,考驗了CCTV-2制作能力的極限。據熊波介紹,遇到重大事件,打通頻道龍頭節目《經濟信息聯播》和《經濟半小時》的時段,推出特別節目是央視經濟頻道的慣有做法,只不過通常的特別節目會持續三五天,最長也不過是每年“兩會”時期的十五天。《直擊華爾街風暴》最初設計的時長是一個星期,隨著貝爾斯登被收購、雷曼兄弟破產等事件的發生,節目直播窗口的打開時間從原定的2008年9月22日提前到9月20日,而隨后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機則讓節目創作團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不知道什么時候節目可以終止”。除了節目持續時間超長,節目的容量也越做越大,最后全天不同時段播出的節目總量達到135分鐘。有數據顯示,《直擊華爾街風暴》的廣告收入達到將近6億元,收益僅次于《新聞聯播》。
金融風暴究竟能刮多兇猛?百姓生活到底會因此產生什么影響?2008年秋天之后,越來越多的中國觀眾嘗試從電視節目中尋求答案。而如何以更通俗的方式闡述這場金融危機,成為《直擊華爾街風暴》每天“必做的功課”。熊波說,其實經濟頻道一直在尋求經濟定位與泛社會化節目之間的平衡,《直擊華爾街風暴》讓他們終于等到了這樣一個時機,“我們意識到中國老百姓對經濟資訊有大量需求,這種口味變化對我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啟示。”下一步,央視經濟頻道將重點研究個體普通觀眾的真實需求,挖掘那些更貼近國內現實、產生爭議的民生經濟話題。
制片人自述
面對這樣一場橫掃全球的金融風暴,央視經濟頻道101期《直擊華爾街風暴》最大限度地調動頻道資源,力邀百名全球政界首腦、商界經英、學界領袖,深入事件中心,全球獨家專訪,以史無前例的重量級財經報道,全新構思帶來的全新關注度,成為國際金融風云變幻的風向標。
財經節目最核心的競爭資源在于重量級的采訪對象和邀請嘉賓,他們的聲音決定了未來經濟的走向,經濟頻道這幾年一直在致力于對權威財經人物的追蹤和把握。《直擊華爾街風暴》也試圖聯系過格林斯潘、巴菲特,但是由于聯系過程頗費周折,由于種種原因,最后未能如愿,這是我們的一大遺憾。對于財經節目而言,很難用電視語言來直觀表現新聞現場,因此最好的形態不是一條條片子,而是一個個連線,一個個環節,國外的財經節目都是如此。未來,經濟頻道將進一步拉近與世界各地的聯系,加大財經節目的連線報道,這是國際化發展的大方向。
——熊波《直擊華爾街風暴》制片人
評委點評
經濟危機之際,《直擊華爾街風暴》直通國際金融中心,洞察世界風云,表現了一個電視機構的全球意識與專業品質。
——張同道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