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獎辭
寓教于樂且不流俗,《天天向上》證明了電視娛樂還有更高級的方式
從制作團隊到核心主持人,由張一蓓率原班人馬制作的《天天向上》可以看作是《越策越開心》的衛視升級版。其首播時間甚至也和后者一樣,選在了周四晚的黃金時間。這檔最初定位為“大型公益禮儀脫口秀”的節目不僅在開播首期即獲得3%的收視份額,而且很快贏得全國年輕觀眾的追捧,4-23歲觀眾的收視集中度達到175%。因此,《天天向上》開播不久即調整到周五晚的黃金時間,現在,其收視已經和湖南衛視的資深品牌節目《快樂大本營》并駕齊驅。
與《越策越開心》從經視被推向衛視的路徑相比,湖南衛視對2008年北京奧運伊始推出的《天天向上》顯然寄予了更高期望。從形式到內容,《天天向上》針對全國觀眾的收視特點作出了更多適合衛視播出的調整。制片人張一蓓表示,《越策越開心》和《天天向上》是有“血緣關系”的,但考慮到全國其他地區觀眾相對湖南本土觀眾更慢熱的收視特點,《天天向上》的節目長度比45分鐘的《越策越開心》長出一倍多——達到120分鐘,在形態上綜合了大型綜藝和娛樂脫口秀節目的特點。節目形態的變化還體現在主持人的選擇上,《天天向上》不僅首次采用了“男主持群”的概念,而且戲言要打造“男色系”的張一蓓更在主持人團隊的搭配上注入了國際化的元素。初期《天天向上》的主持人達到8位之多,后期播出中漸漸穩定為5-6位,其中來自中國臺灣地區的歐弟(歐漢生)和日本藝人矢野浩二等主持人已經成為《天天向上》不可或缺的亮點。
除了形式上的創新,《天天向上》的內容定位對其成功立足衛視更為關鍵。和《越策越開心》超級草根、超級生活化甚至無主題的娛樂脫口秀定位相比,張一蓓表示衛視播出的《天天向上》在定位上要更加“正一些”。的確,定位為“大型公益禮儀脫口秀”的《天天向上》不僅邀請知名藝人,還包括各個領域的專家、不同職業的嘉賓參與節目,向全國觀眾展示、介紹行業或行業團體,在這些介紹中還雜糅一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以及現代生活中的禮儀規范。但這樣一檔立意“很正”的欄目并沒有流于說教,而是借助娛樂脫口秀的模式很好地闡釋了“寓教于樂”的含義,這要歸功于幕后團隊的策劃以及以汪涵為核心的主持群越來越嫻熟的配合。實際上,這樣一檔長達120分鐘的大型綜藝脫口秀節目現在已經不需要主持人播出腳本。制作團隊確定主題和嘉賓人選之后,整個節目現場的節奏和方向完全依賴幾位主持人的把握。《天天向上》作為一檔大型綜藝脫口秀節目,倚仗汪涵為核心的主持人群展現出“類直播”的播出效果,再次鞏固了湖南衛視的制作團隊和主持人在內地電視行業中的領先實力。
制片人自述
《天天向上》實際上是臺領導給我們的一個“命題作文”——在奧運期間推出一個宣講禮儀、公德的節目:要求內容高端,收視率高。最后,我們選擇用娛樂脫口秀的形式來表現。和《越策越開心》相比,《天天向上》內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多創新以適應衛視的播出,同時每期都會根據收視率作出微調,比如我們拿掉了初期的一個欄目劇環節,因為前后兩個訪談的信息量足夠支撐120分鐘。“男主持群”是《天天向上》的另一個特點,我們想嘗試一個多文化、多方言特別是國際化的主持組合。《天天向上》已經做了7個多月,選題上并沒有瓶頸,反而是制作上比較吃力,因為節目的信息量大、嘉賓人多,有大量的準備工作,但周期又比較短,經常錄制前一兩天還在修改方案。《天天向上》最大的難點就是如何以娛樂的節目形式容納龐大的信息量和知識點,這對主持人和制作團隊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天天向上》未來會在內容選題上有更大拓展。我們現在的定位是以禮儀、公德為內容的青春勵志脫口秀,當初取“天天向上”這個名字其實就是希望未來在內容上可以有更大的空間。
——張一蓓 《天天向上》制片人
評委點評
《天天向上》是一個非常出色的電視節目,場面不大但內容成熟、飽滿而且特色鮮明,更可貴的是它能在娛樂中始終強調一種向上的氣息,就像娛樂節目中吹來的一陣清新的風,讓我們更要反思現在中國娛樂節目“假大空”的貧乏現狀。
——鮑曉群SMG生活時尚頻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