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獎辭
開啟了“全民K歌潮”以及2008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新一輪狂歡
2007年9月,浙江衛視全新打造了一檔名為《我愛記歌詞》的節目,節目一經播出就受到觀眾追捧,收視率飆升。
該欄目號稱全國首推的門檻最低的互動音樂節目,規則簡單到只有一條:“誰能唱對歌詞”就能獲勝。不比歌喉,不比舞臺表現,只要你能唱對有限的歌詞,不論男女老少,不分職業階層,愛好唱歌的人們都可以參加到《我愛記歌詞》節目中。
《我愛記歌詞》兼具娛樂與益智,結合了中國老百姓喜愛的卡拉OK娛樂方式和風靡歐美的歌詞記憶游戲。節目選取中國各個年代膾炙人口的流行經典歌曲,讓參賽者現場回憶歌詞并大聲唱出,唱對歌詞最多的參賽者,就是當場比賽的冠軍。東亞卡拉OK文化豐厚的土壤,使得《我愛記歌詞》具有天然的群眾基礎,這也正是也中國本土特點相結合的節目《我愛記歌詞》的討巧之處。與專業的唱歌比賽相比,《我愛記歌詞》并非以考驗參與者演唱水準為終極目的,而是借助唱歌這個低門檻、易傳播、有群眾基礎的娛樂方式,吸引大眾的關注度與參與性。從某種層面上看,這是一個挑戰記憶力的節目。節目調動了全民的娛樂積極性,K歌類節目不僅是場內觀眾與節目的互動,屏幕前觀眾的參與感也很強;而這些所謂的互動性,與選秀節目傳統意義上的發短信、現場鼓掌等都不一樣,而是“全家老小一起唱歌”。這種互動也被總結為“電視2.0”升級版。
《我愛記歌詞》近期的收視率已位居全國綜藝類節目第二名,高收視率使該節目的廣告時段也價值不菲。此外,據浙江廣電集團節目購銷中心陳莉莉介紹,馬來西亞WaTV(華頻道)以單集1000美元的高價一次性購買了《我愛記歌詞》26期節目版權,創下該頻道收購國內娛樂節目的最高價。目前,《我愛記歌詞》已經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萊等國家和地區播出。
隨著K歌類節目逐漸火起來,全國各地的K歌類節目也開始以驚人的速度出現,大大小小的K歌類節目已有幾十檔。K歌類節目一窩蜂的現狀引起不少業內人士的擔憂。有專家指出,現在各大電視臺一窩蜂地K歌,必然會引起觀眾反感,“K歌類節目又是一場娛樂風暴,來去匆匆,注定無法逃脫‘選秀’節目的命運。”更多業內人士則認為,盡管有著良好的大眾基礎,但仍需不斷創出新意,才能滿足現代觀眾審美需求,也才能讓這類熒屏新節目漸行漸遠。
制片人自述
把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還原給群眾,用最平民化的娛樂方式滿足老百姓的娛樂視聽需求,這是《我愛記歌詞》這檔節目最大的特色。無門檻的平民標準與全民互動元素是節目的核心所在。
這檔節目的創意初衷是想傳達這樣一個理念——“當熟悉的旋律響起,你是否會唱歌。” 用歌中所唱到的“希望在前方”來激勵和鼓動自己。節目形態上,《我愛記歌詞》有美國節目《合唱小蜜蜂》的影子,但是我們并沒有照搬《合唱小蜜蜂》。在中國,卡拉ok有著更加豐富的土壤,因此具有更強的生命力。《我愛記歌詞》具有更多本土化的特征:強調一種對懷舊記憶的喚醒,沒有高額的獎金,用歌唱的方式倡導公益,與民眾產生共鳴。節目中的‘愛心大沖刺”環節,受到社會好評,這種慈善行為也得到全國觀眾的贊賞。
目前,全國上下各大省級電視臺,唱歌節目不在少數。因為,這類節目的操作模式并不難。但是,正如炒一盤青菜,同樣的食材,十個人做會做出十種不同口味,做節目同樣如此。應該說我們在全國中算做的比較早的,也具有自己的“獨門秘方。”
整體看,卡拉ok節目有廣泛的全國觀眾基礎、有深厚的土壤,我們的節目方向是對的,只要我們一直堅持高品質,節目生命周期會很長。但是如果大家一擁而上,同質化嚴重到驚人的相似,那么這類節目可能會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
——陳偉 《我愛記歌詞》制片人
評委點評
《我愛記歌詞》在2008年從一個欄目拓展為若干互相關聯的活動,放大了欄目的影響力,在同類節目中占領先機,鞏固了地盤并形成了品牌效應,成為浙江衛視中興的標志。
——袁方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