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失業潮”凸顯四大問題等六則
“農民工失業潮”凸顯四大問題
(《財經》2009年第2期“農民工失業調查”)
農民工失業已經蔓延成失業大潮。一些深層次的重大問題,隨著“農民工失業潮”的涌現,殘酷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首先是經濟增長模式痼疾未除。中國經濟對外需的強烈依賴,使吸納大量農民工就業的制造業,在危機降臨時大量裁員。
其次是地區發展不平衡。流入地(東部沿海地區)和流出地(中西部地區)之間發展很不平衡,常常使農民跋涉千里尋找工作。
再次是城市化進程滯后。目前,農民工只是城市的“候鳥”,暫時棲息在城市里。
最后是城鄉分割嚴重。農民和城市居民之間,在就業、就學、就醫和社會保障等方面,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
近期而言,一些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或許能解決部分問題;但從長期來看,如果不能從總體上解決上述深層次的重大問題,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將無法獲得根本性的改變。
深圳 魏斌
政府須廢除“對內歧視”政策
(《財經》2009年第2期“以對內開放回應外資撤離”)
為什么要改革?這是最根本而且必須先回答的問題。我認為是為公開、公平、公正;為保護和維護每個人的自由發展。假如沒有公開、沒有公平、沒有公正,每個人自由發展的基礎必然不復存在。為此,應加快對內改革,強化法治體系,完善法制建設,加快政務公開,增大政府運作透明度,廢止各種歧視性法律法規。公開、公平、公正地對待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個體、外商投資法人等。如此一來,我們的各種經濟參與主體將更加有效,更有活力。屆時,內外資的此起彼伏,將不是問題。
《財經網》網友
政府切莫因經濟危機走回頭路
(《財經網》1月15日“中國經濟三大風險”)
堅持改革開放是中國發展的基石,政府放權,市場才能搞活。但是,經濟萎縮的風險一來,政府又向包辦一切方向發展,什么都想管,什么都要干,因為短期內政府是有錢的。但這是一條不歸路。為解決短期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加大赤字,向明天借錢,是最大的不明智!這是因為,由政府操控的資金,未必會流向效率最高的行業;同時,還可能擠出社會投資。
《財經網》網友
信貸應成為市場化行為
(《財經》2009年第2期“銀行信貸難題”)
政府主導型的經濟模式,曾是中國經濟的成功經驗之一;銀行信貸根據政府的導向進行操作,也是以往銀行業的常見做法。但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信貸的發放是企業自己的事,發多少,發給誰,企業要自己做出判斷,政府不能越俎代庖。
在目前的情況下,“慎貸”應是銀行的自然選擇。大量銀行信貸支撐的集中投資,往往隱含著巨大的風險。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企業如果是自己作出的決定,盈虧自負是很自然的邏輯,但如果為了響應“保增長”的號召而發放貸款,盈利固然皆大歡喜,虧損又由誰來承擔?
在銀行業全面開放、國有商業銀行改制上市的情況下,銀行信貸應該成為真正獨立的市場化行為,為了“保增長”而勉強發放貸款的做法,是和商業銀行市場化改革背道而馳的,也是對股東和投資者利益的漠視。
北京 肖舒文
《勞動合同法》保護弱者初衷有錯
(《財經網》1月4日“就業形勢嚴峻《勞動合同法》處境尷尬”)
法律的責任(或說是功能)就是保護正義的、正確的一方,而當事人的強弱與否,那是倫理層次的問題。
《勞動合同法》出臺后,專家、學者強調,制定該法的目的是“保護處于弱勢地位的勞動者”。如果這種說法是事實,那就讓人不明白了。因為,法律的根本是保護“是”,懲處“非”。如果僅從強弱的角度來保護其中的一方,則成為不明“是非”了。此外,既然是《勞動合同法》,表明該法律所針對的對象是《合同法》的一種。既然是合同,就必須保護合同的雙方。如果只保護其中的一方,那還能稱其為法律嗎?正是由于立法的出發點的錯誤,才造成它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諸多問題,也是該法律處境尷尬的根本原因。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勞動力本身也是一種商品,是一種不同于其他商品的“特殊商品”。企業用工的行為,等于是以金錢或物質來換取“特殊商品”的勞動,是一種買賣行為。買方要求賣方盡義務,賣方同樣有權利要求買方承擔對等的義務。
在實際生活中,企業與勞動者互為一個經濟共同體,缺少任何一方,另外一方也是無法生存的。所以,《勞動合同法》必須注意公正地保護合同雙方的利益。
《財經網》網友
結構調整是一劑“良藥”
(《財經》2009年第1期“在危機中尋求機遇”)
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經濟的外向程度不斷提高;在外向經濟的推動下,投資在GDP所占比重也逐漸提高。
這種增長模式并不具有穩定性,也不利于國民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一旦國際市場需求下降,像中國這樣一個高度依賴出口、內需不足的國家是首當其沖的。這次金融危機已經說明了這一點。并且,這種增長方式付出了是資源和環境的沉重代價。
在當前出口需求不足的前提下,政府通過擴大支出拉動投資和消費需求。這種辦法或許可以保一時的經濟增長,但勢必造成重復建設,導致資源浪費,所帶動的經濟增長又回到了傳統的增長軌道上,未來可能會面臨更大的經濟波動和調整。
將這次危機作為契機,將“保增長”的壓力變為經濟結構調整的動力,真正使中國經濟增長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自主創新的軌道上來,才是應對當前經濟形勢的一劑“良藥”。
北京 丁鴻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