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融資難一直困擾中國的決策層。特別是在金融危機施虐的今天,中小企業的發展可能會影響中國的發展。
國民經濟中,中小企業對國家的貢獻最大。中小企業貢獻50%的稅收,產值占GDP的60%,解決70%的就業,但是長期得不到貸款的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中國的經濟。
中小企業資金短缺 大銀行難有作為
中國企業的融資渠道比較單一,現在企業融資主要是間接融資。比如說現在的公募資金直接融資,都不暢通。融資渠道單一的情況下企業融資難始終是個大問題。按目前模式,資信好的企業貸款也要2~3個月的過程,像一些應急的貸款,除非銀行開了綠色通道,運用非常的手段和措施,一般是不可能的。就是大型的國有企業申請貸款最少也得3個月,因為涉及風險控制,層層審批。
中小企業的貸款更難,私營的中小企業貸款就難上加難。中小企業貸款難是長期困擾中國企業、金融界甚至是政府的問題。我覺得根本問題在金融結構的不合理。
這次擴大投資,拉動內需,政府投資四萬億。銀行要進行相應的配套貸款,這正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時機。其實這次中小企業特別是私營的中小企業受益的不多,就像2008年底或2009年1月份,以前銀行放貸有規模控制,篩選客戶非常嚴格,2008年底沒有規模限制。只要銀行找準客戶,愿意貸多少就貸多少。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仍然沒有太大的改觀。

2009年1月份,全國的貸款是一萬六千億,超過歷史任何一個時期,建行一個月就貸出兩千多個億,也是建行歷史上沒有的。放款的面、放款的量和放款的速度是歷史之最。但是中小企業仍然嗷嗷待哺,仔細分析貸款結構,還是以大型國有企業為主,集中在少數地區,一萬多億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總部集中的地區,真正像沿海的中小企業比較多的地區,貸款比率非常低。根據調查顯示,在中小企業比較發達的江蘇,貸款同比增長18%,但是中小企業得到貸款同比增長7%,低于同期的增長水平。
完善金融服務體系 服務中小企業
中國企業形態分為很多種,建設銀行分的比較細,有特大型企業、大型企業、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又分為很多種類型,可以分為中型和小型企業,小型企業又可分為小型和微型企業。微型企業嚴格意義上說就是家庭作坊式的企業,個人公司,這種企業要求,金融機構擔起責任還是比較難的。現在建設銀行把微型企業納入個人業務里面,因為企業的狀況完全和家庭結合在一起了,沒辦法分清楚。
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企業的形態是多樣化的,企業的類型也應該是多樣化的,多層次的,相應的需要多層次的金融機構為企業提供服務。現在的金融結構和所有制太單一,如果這個不打破,私營企業的貸款難問題就很難解決。
單靠幾家大銀行無所不能包打天下,不現實。不管是政府強調還是監管部門的督促,都起不到實質性作用。前段時間,銀監會召開專門的大型銀行監管會議,把各大銀行的董事長、行長、監事長都請去,其中提到加大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各家銀行成立針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部門。這樣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我認為應該從結構和所有制上解決。
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不是在中國才有,西方國家在發展中也存在這些問題。在加拿大、歐洲等國家,政府專門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局,專門的機構從事這項業務。還有專門的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服務,同時還有專門的監管機構來監管這些針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
我以前很難理解,美國有幾千家銀行,而加拿大也有好幾百個銀行,像加拿大這樣的國家,有國家性的銀行,有跨地區的銀行,還有地區性的銀行,還有一間房的銀行。一間房銀行在夾縫中生存,而且生存的非常好,有些也有上百年的歷史,做的業務只為這個街區服務。我們目前也逐步的想發展村鎮銀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問題,但是遠遠不夠,城市里的中小企業、街道的小企業都不能解決。
另外要成立些特殊的非銀行的金融機構,比如成立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基金,這些基金為中小企業專門提供臨時性的貸款。
鼓勵風險投資。因為中國的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三年,銀行和他們打交道肯定有所顧忌,而且銀行的審批程序很嚴格。風險投資基金就不一樣,本身就帶有風險的性質,國家要支持。現在有一些風投,民間的比較多,政府的比較少。這些風險投資機構國家允許有損失。風投基金不能是政策性的,風險投資機構也要是盈利性的,通過稅收等政策予以支持,它也是能夠生存的。靠大銀行進行貸款是比較困難的。
成立政府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擔保機構。現在的擔保機構大部分是有官方背景的,審批條件有時比銀行還要嚴格,就起不到擔保作用。政府應該從財政撥款支持擔保公司,充實實力,簡化審批程序,該嚴格的要嚴格,該松的要松。只有這樣才能徹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我國銀行未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近幾年的金融機構體制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股份制改造以后。一是把歷史包袱卸掉,上市公司機制確立了。很多人還是老眼光看我們建行,其實建行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內部機制發生很大的變化。有股民的壓力,董事會的壓力。
建行和工行在去年上半年金融危機開始以后市值排名一直在往前靠,前不久公布的世界銀行的市值排名,排在前十位的中國的銀行占了四個。工行和建行已經連續半年穩居前兩名,這是金融體制改革最明顯的直接成果。
花旗和匯豐雖然在市值上排在我們后面,但實話實說,中國的銀行和它們還是有差距的。首先,是科技系統的差距。科技系統的差距是制約我們發展的主要瓶頸。在外國,風險控制靠的是模型分析,當然也有他的弊病。
風險控制模式是長期積累下來的,靠的不是經驗判斷,而是科學的模型分析。雖然這也存在弊病,也出現了些問題,但是總的來說比我們要先進。我們主要靠的是經驗,存在很大的問題。
另外一方面,在個性化的服務方面也差距很大。我總結,不是我們變的非常好了,而是國外的銀行出了問題。一旦它們度過了這段難關,把次貸問題解決,度過金融危機,他們將重新占據他們的位置,在十大銀行里我們占據前四位,那只是暫時的。
花旗有花旗的問題那是確實存在的,但是排在我們后面的幾家銀行我覺得是非常好的銀行。有一個叫富國銀行,1999年我在美國當訪問學者的時候我就知道,這是一家非常小的銀行,在西部,主要是在舊金山附近,它專門做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存取款業務,和結算服務,但是這家銀行發展的非常快,它不像花旗銀行做投資銀行業務和理財業務,不到十年時間發展的這么快,現在不但市值進入前十,我覺得很吃驚。因為在美國它可以和花旗銀行抗爭,在收購富國時,可以和花旗平起平坐的爭收購對象,為這個還差點打官司,這可以表明它的實力和社會認可程度是非常高的。就這樣的銀行也非常有競爭力。
十年前在美國的時候,我英語很不好,這個銀行提供很流利的華語服務,還完全可以提供本地話的服務,非常的不簡單。十年前,美國懂華語的人不多,現在能提供華語服務可能不新鮮,但是那時候它就能做到,是非常的不容易。比如說,在美國辦駕照需要存款證明,它們程序非常簡單,而在中國現在都非常麻煩,所以我當時就比較看好這家銀行。
我們國內的銀行經過這幾年的競爭發展,在標準化的服務上和國外的銀行沒有差距,甚至有些方面還優于國外的銀行。比如說現在的營業時間在國外是不可能有這么長的,國外的銀行星期天絕對是不會營業的。我們現在,不僅雙休日營業,連像春節這樣的大假都營業。另外我們整個網點的裝修等,硬件是非常好的。我們還有些特殊服務比國外的銀行做的好。比如說我到加拿大去,刷完信用卡,服務員還在填單的時候,我在當地的消費信息已經發到手機上了。當時我就念出來,營業員驚嘆速度快。但是中國的銀行個性化的服務肯定比不上國外的老牌銀行,尤其是高端的貼身式的個性化服務,特別是非金融服務,比如說國外的VIP的保險和交通訂票等這些我們是沒辦法比的,他們已經形成網絡了。我們高端客戶很難提供這樣的服務,很難融入到這個體系里面去。
抄底還不是時候
中國什么時候走出經濟危機還要等待時間的證明,經濟的不確定因素很多,現在沒辦法預測會出現哪些問題。但是今年將是最困難的一年。
中國金融機構的基本面是好的。中國出現的問題和美國正好相反,美國是金融系統出的問題蔓延到實體經濟。典型的是通用集團,通用在生產汽車的環節是沒有問題的,是汽車金融出現了問題,通用支持大量的超前消費,車開走幾年后再付款,用回款來支付生產,現在經濟不景氣,消費者還不上錢,所以通用在資金上就出現了問題。中國正好相反,可能是因為實體經濟出問題,久而久之可能會影響到金融機構。這要引起政府的重視,要想方設法的拯救企業,不能單純地認為中國金融企業抗風險能力強,抗風險能力有個度。實體經濟問題多了后,最后還是會將金融企業拖垮,金融企業出現問題后后果將不堪設想。政府一定要有憂患意識,采取切實有效的辦法,解決實體經濟問題。
海外戰略建行一直很重視,和國內業務同步發展。建設銀行紐約分行申請了十年時間,包括英國申請也不低于五年,因為金融危機,美國的監管部門放寬了,建行分行才能設立,并不意味著建行加快了海外的擴張速度。
在這個特殊時期,中國的金融企業應該走出海外,同時也要持謹慎態度。因為大部分金融企業對國外的金融環境不熟悉,對政策法規和運作規則不熟悉,有可能要吃虧。
所以我建議,現在不能盲目的擴張,應該找準機會和對象,選擇合適時機走出去,絕不是大抄底的時候,中國還不具備大抄底的能力。建行董事長郭樹清也認為應該找準合適的對象,并購的對象應該是在國內和全球和建行的業務有互補的才行,有利于在國際上的經營發展起到“1+1>2”的效果才能去兼并,否則一定要慎重。建行去年比較關注國外市場,但是沒有大的收購舉動,我認為還是比較穩健的。
為了更好的走出金融危機,我們要加快經濟結構的調整,外向型經濟的依賴程度高,對經濟的長期穩定運行是不利的。還是要靠國內的需求,調整出口產品結構,要讓國外對中國的依賴程度高。還有需要拉動國內內需,生產的調整,出口的調整。
(作者: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
(注:本文在《小康#8226;財智》記者陳建華對作者采訪的基礎上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