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豪華車在帶給車主某種榮耀的同時,也帶來了比普通國產車更苦不堪言的煩惱。
購買豪華進口車一度成為國人身份的象征,但隨著國產轎車的崛起,缺少配件、維修時間過長、價格貴、服務網點少等所有進口豪華車的痼疾再次暴露在公眾面前。
一宗罪:
質量問題多
“寶馬新車剛跑了兩萬多公里,而且昨天剛換了剎車盤,4S店還做了檢修,今天從西安開往榆林,在高速路上正常行駛110/小時多公里,突然‘嘭、口平’幾聲嚇人的聲音傳來,嚇死人了,從倒車鏡看到左后輪胎爆炸,后擋板都快炸掉了。給寶馬西安店打電話,讓把車開到他們店里去。到寶馬店里后就沒人理,找這個,推那個轉了好幾個圈子等了三個多小時,后來一個經理說要聯系輪胎廠家去檢測,問多長時間能有結果,說他也不知道,只能讓我們無時限的等。這就是寶馬,羞死人了……”
“我于2006年12月份在濟南購買奔馳S350車輛一部,車牌號魯AK****,該車行駛不久,即發現存在很多隱患,如:跑偏、玻璃升降異響、天窗開啟困難、方向盤發抖、儀表盤異響、升降空氣泵壞掉、車左前輪異響等。甚至2008年10月份又出現了自動熄火的危險故障,作為世界名牌的奔馳車不應該發生如此低劣的質量問題,售后服務及維修水準也應與知名度相吻合,奔馳公司人員趕赴現場予以維修但未排除隱患。該車輛的不能正常行駛給我本人及家屬的正常生活、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干擾,和嚴重的傷害。懇求網友們幫助頂起來。”
在網上的車主論壇里,上述對于進口豪華車的怨言并不少見。無獨有偶,此前,媒體曾經曝光,由于自己的寶馬525Li新車購買兩個月,車行不到4000公里,就出現了4次安全性事件和兩起非安全性事件。對于該車所出現的問題,各地經銷商都不予理睬,被當作皮球一樣踢來踢去。最后,一怒之下,該車主雇來水牛拉起寶馬車,上演了一起“牛拉寶馬”的維權事件。
一位豪華進口車車主坦言,最不喜歡的就是專賣店在給你維修時,工作人員一副盛氣凌人的態度,好像你的車出了問題不是廠家質量原因造成的,而是因為你不會開車才把車搞壞的。
本來是沖著豪華進口車唬人的“高端身份象征”去的,但高價格并沒有買來高質量、高服務,而是無盡的煩惱,這一點尤其讓車主們心理落差極大。
二宗罪:
維修費用高
原價 67萬元的某豪華品牌進口車發動機進水,特許維修服務中心開出的一份維修報價單上,標出的價格數字是 53萬元,其中發動機總成的維修費用 41萬,這并不是開玩笑,而是武漢某車主的親身經歷。除去這種極端的例子外,豪華進口車車主遭遇高價維修費的例子并不鮮見。
就保養而言,進口車的正常保養成本從幾百元至幾千元不等,檔次越高保養成本也就越高。換一個燈泡幾百元,換一個反光幾千元,一塊前擋玻璃上萬元是維修中常有的事。如果主要部件出現問題,花費動輒上萬元甚至幾萬元,部分關鍵部件如果修不好換件的話,還必須向國外廠家定貨,不但成本高,維修周期更是需要一個月甚至更長。
北京亞運村車市某品牌4S店維修站經理透露,進口車維修費用高主要高在進口零配件上。
“汽車在國外生產時,零配件及材料都是全球采購,可以將成本降低,所以,配件出廠時價格應該不會太貴,但一般來說,國外的原廠件安裝到消費者的車子上,必須經過這樣一個渠道流程,廠家——零配件周轉中心——零件總進口商—— 4S店,周轉中心需要利潤,零件總進口商需要承擔關稅,再加上利潤,4S店又需要加上利潤。”據他了解,除去關稅、運費問題,每一環節增加的利潤至少是 30%,這樣,當零配件到達中國消費者手里,價格早已不是原來的樣子了。
三宗罪:
服務網點少
同一個區域市場內,許多進口車品牌的授權維修點不但少,而且維修點的布局也存在不合理之處。許多授權維修點的位置偏遠,汽車維修保養要輾轉往返,很不方便。一些具備4S功能代理商的售車位置與售后服務點位置相距較遠,有的簡直是跨區域的異地經營,消費者很難得到及時、專業的售后服務。
網絡建設不匹配,使車主維修保養極其不方便。這是豪華進口車在中國車市的一大通病。
而相比較而言,在北美等成熟的國外汽車市場,像北京和廣州這樣的大都市,一個國際知名汽車品牌在每方圓5公里之內就建有一個維修點,售后服務網絡的分布非常科學合理。消費者可以很方便地就近維修保養。
同時,汽車銷售服務是劃區經營的,廠家根據代理商的綜合實力劃定其服務的區域范圍,為了使售后服務質量有保證,廠家也會限制經銷商的銷售量。而在中國,雖然國外廠家也一直強調售后服務的重要性,但目前許多品牌關注的還僅僅是銷量的增加。
四宗罪:
羊毛出在羊身上
在《小康#8226;財智》記者的實地走訪中,在進口豪華車 4S店,很多服務也都是號稱奢華、高標準的。接待人員告訴記者,客戶喝的咖啡都是星巴客等名店的現磨咖啡,在很多豪華車4S店,進站維修甚至洗車的客戶,都可以免費獲贈諸如燃油添加劑一類的禮品,這些服務當然也要有一些成本支持。
出于維護品牌形象的需要,進口豪華車4S店的建店標準也非常高。走進進口豪華車4S店就象走進一家豪華酒店,而為了打造這種高端的消費環境,經銷商自然花費不菲。在某進口車品牌豪華的4S店里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僅真皮沙發就要上萬元,這還是與汽車完全不相干的東西。”
而4S店在維修設備及招聘維修人才上的花費也不少。據介紹,一個店面普通的維修設備成本也需要 500至1000萬元,其中,診斷電腦、烤漆房就上百萬元不等。
另外,在進口豪華車品牌看來,他們需要的維修人才也必須是出類拔萃的,這樣才能給予高端客戶更好的服務。當然,這樣人力成本也水漲船高。“進口大眾招聘的維修人才都要求在同品牌4S店干過3至4年,在維修行業干過5年以上。另外,還需要多次的專業培訓。“一位業內人士透露。
建店成本高,設備成本高,人力成本高,這些成本也都要用各種利潤去補償,于是這些花費都要從進口豪華車車主的口袋里掏,羊毛最終還是出在了羊身上。
國家工商總局市場規范管理司副司長于法昌對各大品牌要求經銷商建設豪華4S店的做法也提出了批評。他說,“上萬家建設得美輪美奐的4S店不僅占用了大量耕地,加重了經銷商負擔,分散的布點也不方便消費者選車、購車。”他肯定了汽車交易市場的積極作用。
五宗罪:
大排量的末路
全球能源緊缺下,倡導循環經濟,發展節約型社會成為共識,鼓勵環保節能的小排量汽車已成為趨勢。世界各國政府和各大組織,都在制訂相關辦法,引導發展綠色經濟,鼓勵發展具有更高技術含量的節能環保型小排量汽車。
放眼未來,站在國家倡導“節能減排”的戰略發展高度,中國也制定一系列符合國情,鼓勵優先發展節能環保型、高品質小排量車的法律法規政策,尤其是在銷售環節的稅費政策上真正體現對高品質小排量車的鼓勵,引導消費者積極購買高品質小排量汽車。
未來,隨著消費稅、燃油稅等調整與出臺,政策的導向只能是讓高油耗車承擔高稅收。這就注定了高價位、大排量的豪華車在中國將越來越難有大的發展空間。
現在,幾乎所有的豪華車品牌都清楚,它們之間的同質化趨勢已經越來越嚴重;此外,高油價下的“非經濟性”苦惱、定位的尷尬以及奢華營銷下的模式匱乏日趨凸顯。耐人尋味的價格空間、無法洞悉的售后利潤、少得可憐的維修網絡、單一乏味的“高爾夫”營銷模式,已經不可避免地讓豪華進口車走向死胡同。
六宗罪:
價格暴利
進口豪華車在國內售價上的暴利一直為消費者所詬病。在30萬元以上的高檔車市場上,奧迪、奔馳等車的價格要遠遠高于國際水平。
據了解,目前進口車經銷中一般要有4到5個環節。以目前熱銷的奔馳S350為例,第一步要由奔馳在中國的總代理商——奔馳中國銷售公司向奔馳總部訂車,車的到岸價為8.2萬美元,以匯率7.6為例,折合為62.32萬元人民幣;第二步是奔馳中國在此價基礎上報關,需要加納關稅、消費稅和增值稅三項的綜合稅72.06%(4.0升以下),這樣車的成本價就變成了107萬元。奔馳中國將此車加上8%~10%的利潤賣給其授權的經銷商,即4S店;第三步,4S店支付國內運費等成本后,統一零售價格為135萬元,賺取大約8%左右的利潤;第四步,是一些2、3級經銷商在4S店拿車,拼縫賺取其中利差,特別在一些沒有4S店的2、3線城市,消費者買到的車,往往已經被倒了幾次手。
“在進口豪華車這個市場上,多一層經銷商,消費者付出的價格就要多一層,這就鏈接成了所謂的進口車暴利。”亞市總經理蘇暉表示。
同樣的一輛奧迪A8,國內外差價最大可達103萬元。在高額的價格背后,進口豪華車的價值鏈并沒有在買賣的過程中停止,而是延伸到了消費者的維修保養上。
“進口豪華車數量的增多,令其價值鏈正由售前向售后轉換,而且隨著零部件關稅的下降,原裝進口車在中國市場的售后或將掀起新一輪的暴利高潮。”一位業內人士認為。
針對進口豪華車的暴利問題,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產業司司長王琴華認為,幾乎所有的跨國公司都在國內成立了獨資或者絕對控股的銷售公司作為進口汽車總經銷商,從而形成了對進口汽車銷售環節的絕對控制和壟斷,總經銷商和經銷商的地位嚴重不平等。
目前,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正在制定的《進口汽車市場管理實施細則》(草案),醞釀從多個方面規范進口汽車市場秩序,平衡參與各方的利益,扭轉總經銷商與經銷商的不平等關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趙英在接受《小康#8226;財智》記者采訪時認為,除了合理引導消費之外,對進口豪華車應提高消費稅,調整購置稅,設立燃油稅等稅收方式調節。
清華大學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歐陽明高認為,下一步要加大對進口豪華車的稅收力度。購置稅、消費稅對其加高,再對其征收使用稅,讓經濟型車有錢可賺,豪華車承受不了。這一切做的目的是因為,歸根到底,也是一個導向問題——因為中國不適合發展進口豪華車,發展這類奢侈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