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哈爾濱翔鷹集團董事長劉迎霞: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工商聯副主席、哈爾濱翔鷹集團董事長劉迎霞在接受《小康#8226;財智》記者采訪時認為,政府應幫助創業者破除就業“瓶頸”,大力支持廣大有困難的中小企業開拓新出路。
劉迎霞委員建議:政府應該鼓勵和支持廣大創業者。幫助創業者破除兩個“瓶頸”:
一、市場準入“瓶頸”。應大大降低市場準入“門檻”,不僅降低注冊金額,而且提供廉租的公共大商棚、大商場,租給小業主、小攤主,甚至允許小業主、小攤主在自家住處開設小商店、小作坊;對一些個體的或家庭經營的小攤主、小業主實行稅收優惠,或1年至2年內免收一切稅費,或減收增值稅、營業稅和所得稅,把行政管理部門(如工商、質檢、城管、衛生防疫等)對個體、家庭經營的小企業、小攤鋪、小作坊征收的各項費用全由財政負擔。
二、信貸“瓶頸”。中國近幾年為改善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和農村金融作了不少努力。例如,人民銀行、財政部、社保部等自2002年起聯合推行小額擔保貸款,至2008年5月貸款余額達78.9億元,中央和地方財政貼息資金達19.37億元,但遠不能滿足需求;最近又宣布允許有條件的中小銀行可適當突破存貸比例。然而,當前最需要的是在城鎮建立專業中小企業銀行,其中一部信貸業務可以是政策性(低息或免息、無擔保、無抵押),而且應向個體戶和農民創業者傾斜。只要突破上述兩個“瓶頸”,自會激發起群眾性的自我創業活動。“誠然,不可能所有個體創業者都能獲得成功,但只要50%能成功(存活或發展),平均一家再雇上1名至2名員工,就可進一步擴大就業面。”劉迎霞說。
同時,劉迎霞建議,政府應注意支持勞動密集型企業和產業。大力支持廣大有困難的中小企業開拓新出路。例如:可把眾多中小企業組成產業群體,發揮群聚效應。大多數中小企業不可能大而全,只是生產該產業當中一個或兩個工序,多屬零部件產品,需要有該地區其它企業與之相匹配。這種由生產技術鏈以及產供銷聯結在一起的中小企業,就會產生群聚效應和競爭優勢。不僅讓一些有競爭力的產品可以保住過去長期奮斗才在國外市場上爭得的一席之地,還可以拉長生產技術鏈條和產供銷鏈條,把一部分勞動密集型工序延伸到內地(西部和北部和珠三角欠發展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