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創新哲學使富士向以醫療為核心事業的二次轉型進展迅速
由于比老對手柯達更早開始戰略轉型,富士早在兩年前就擺脫了傳統膠片時代衰落的陰影,并將柯達遠遠甩在身后。今年1月30日,富士膠片控股株式會社公布了2008財年三季度(2008年4月1日—2008年12月31日)財報:前三個季度共實現銷售收入184.87億美元,營業利潤8.01億美元。而在此前一天柯達公司發布的第四季初步財報顯示,其當季營收下降24%至24.3億美元。
在全球經濟衰退、出口困難、日元升值的大背景下,富士公司這一成績難能可貴。與柯達的艱難轉身不同,富士9年來不斷尋找新的潛力行業,轉戰每一個自己能夠進入的高增長行業。
富士的最新戰場是醫療。根據該公司的中期經營計劃,醫療系統事業已成為富士膠片集團的核心事業之一,2013年,該事業將占集團總業務的18%左右。富士的目標是趕超GE醫療事業。
從傳統膠片向數碼時代的躍遷,柯達元氣大傷,至今沒有恢復,世界最早的彩卷生產企業德國愛克發破產,柯尼卡美能達將相機業務出售給索尼。劫后余生讓富士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意識,曾經70年專注于傳統膠片業務的富士從追求“規模經濟”轉向“技術導向型”文化。
比對手更快
帶領富士走入新時代的轉型總設計師是2000年上任的全球總裁古森重隆。這個已經70多歲的老人希望給富士注入更加敏捷、果斷的新文化。古森看起來是一個表情嚴肅的人,但在決策上卻推崇靈活多變。他時常向員工強調:“沒有變化,就沒有持續發展;沒有多樣性,持續發展就很危險。變化和多樣性是通往未來的力量源泉。”
轉型是富士唯一的出路。在上世紀的膠卷市場,綠富士和黃柯達是兩條主要光譜,勢均力敵的兩家公司長期在全球市場廝殺。1998年,柯達與中國政府簽訂了著名的“全行業合資計劃”(俗稱“98協議”),柯達獲得了與除樂凱外中國感光行業的合資權。富士一敗涂地。
截至2001年底,柯達以其63%的市場占有率超出富士一倍。但也從這個時候起,彩色膠卷的全球需求量出現拐點,以10%的速度開始下滑。數碼化浪潮是每一個業內企業都意識到的方向,戰略是否成功取決于你是否快于對手完成轉型。
在柯達的壓力下,中國最先成為富士戰略轉型的前沿。1995年富士就在蘇州成立了蘇州富士膠片映像機器有限公司,并于1997年開始生產數碼相機。2005年,在蘇州富士膠片映像公司成立10周年之際,古森重隆第一次來到蘇州,他半開玩笑地說:“10年前富士膠片工廠舉行開工典禮時,下起了瓢潑大雨,但蘇州人把下雨叫做‘落發、落發’,即有錢從天上掉下來的意思,預示企業將來一定會好。”
這個企業確實在十年中發展得很好。2001年,“98協議”對合資的限制到期,當前富士蘇州生產基地30%—50%的相機產量內銷中國市場。而同時期,富士的老對手柯達仍然在費盡周折擒獲中國最后一個膠卷自主品牌樂凱。
古森重隆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苦思富士的“第二次創業”。2005年,他來到蘇州宣布富士的數碼相機生產重心從日本向中國轉移。蘇州工廠將取代日本仙臺工廠成為富士數碼相機的全球第一大生產基地。
在古森重隆看來,沒有多樣性,富士的持續發展就很危險。2005年底,在成功帶領富士進入數碼時代后,古森重隆又推進了公司新的結構性重組。“今后的富士既不是膠片企業也不是數碼相機企業,應該把它理解成綜合信息技術公司。”古森重隆將富士分為了影像事業、信息事業和文件處理事業三大事業部。“在結構性調整完成之后,富士將把業務領域擴大到影像、信息、文件處理三大版塊。”富士(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對外事務主管詹軍榮告訴《商務周刊》,“在2008年前三季財報中,富士的影像事業虧損0.77億美元,8.01億的營業利潤主要來自于信息事業領域和文件處理事業領域。”
融合技術大師
富士中國總裁橫田孝二認為,富士之所以能夠順利完成兩次轉型,跨越多個行業,得益于富士的企業文化。他解釋說:“我們的企業文化用一句話來描述是‘技術導向型’,其計劃性和前瞻性都比較好。”
他所指的應該是富士近十幾年的轉型中逐漸形成的新文化。2005年底,也就是在宣布新的結構性重組之時,古森重隆對外表示,富士得有自己的創新哲學,他表示模仿不能成就富士。要想在技術上引領世界潮流,就必須有自己的站在前沿的研發力量。
為此,富士調整了自己的研發模式,2006年成立的富士先進研究所以“融知、創新和新價值的創造”為基本理念,其中“融知”,就是知識的融會貫通,或者說舉一反三,是三個理念中最初的出發點,也是富士對于“知識”的再認識。具體的作法是,富士通過對傳統核心技術的“重復使用”,使自己在傳統膠片領域積累的精密化學、對光線與色彩的控制等核心技術,不斷延伸到醫療、生命科學、高性能材料等領域,開發出含有自己技術的新產品。
這本來也是富士的傳統作法,又重新被古森重隆塑造為“創新哲學”。以信息事業領域的富士醫療為例,富士進入到這個行業已有70多年的歷史,早在1936年,富士膠片利用傳統影像技術開始生產提供醫療圖像診斷用的X光膠片,并于1981年利用其數碼影像技術創制出世界第一臺實用計算機放射診斷裝置FCR。
“醫療/生命科學事業”是古森重隆第二次創業規劃中的重點領域,他表示富士膠片致力于成為一家覆蓋“預防-診斷-治療”全領域的綜合性醫療健康企業。2006年,富士推出了機能性護膚品和機能性體內保健品。
“可能會有人產生疑問,為什么富士膠片會參與到護膚品和醫療保健品業務領域?其實富士膠片在這方面有著強大的技術優勢。”詹軍榮解釋到,作為一家感光材料公司,富士膠片擁有防止照片褪色的防氧化技術,以及材料分散技術和納米技術等先進技術,在膠片生產過程中,薄薄的一層膠片上其實涂了四種感光層,上面的顆粒相當精細,富士膠片的專有技術可以讓一小杯膠原蛋白材料均勻地涂在九個足球場這么大的地方。“這類技術可以促進護膚品被更好地吸收,極大促進了公司在醫療保健領域新產品的開發。”他說。
富士正是通過這樣的“融合創新”,將許多傳統影像業務積累下的技術融合應用于新領域。對于那些欠缺的技術,富士則通過重新研發和兼并收購等措施來彌補。2006年,富士膠片將生產RI(放射性同位素)診斷藥品和癌癥治療藥品為主的株式會社第一放射性同位體研究所收于旗下;2008年2月,又收購了日本中型制藥企業富山化學工業公司。為進入抗體醫藥行業,剛剛過去的2009年2月,富士收購了PerseusProteomics公司。
目前,醫療/生命科學事業已經成為富士新興的“現金牛”業務。根據富士中國提供的數據,近三年,醫療/生命科學事業的銷售收入占到集團事業整體銷售收入的8.2%、8.6%、10.1%。
在富士先進研究所大廳,有一尊希臘智慧女神密涅瓦的雕像,女神肩上卻沒有象征智慧的貓頭鷹——貓頭鷹被放置在了研究所的入口,也許正是由此提醒每天走入大門的研發人員,知識應該是自由的。